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正文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化教学法能够成为一种优质的方法辅助教师开展工作。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降低学生的知识学习难度,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知识应用意识。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抓住数学教学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并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一、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一)注重双向互动
教学生活化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元素加入课堂,而是要实现生活元素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也就是说,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生活元素进行教学导入,才能切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注重挖掘生活资源
教学生活化是对生活内容的深度挖掘和再提炼、再加工。任何进入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内容,都需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以契合学生的需求和学情。所以在导入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提炼、加工的工作力度,切实发挥生活化元素快速导入教学内容、构建数学场景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情感体验
数学学科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学生容易因为复杂的数学逻辑、枯燥的数学公式以及密密麻麻的数字,而难以形成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对数学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但生活化教学能够从情感体验上带给学生更加多元、丰富的学习感受,从而激发、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较落后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黑板+粉笔,将数学知识以灌输式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也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变得低下,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造成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厌烦心理。
(二)教学模式较陈旧
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期间,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较固定且单一,未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时,并未将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往往会造成学生逐步丧失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数学作业设计存在不足
在“双减”背景下,国家提出减负减压的要求,避免作业太多完全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于沉重,为后续的学习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减少课后作业数量的同时提高作业质量。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借助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离学生很近,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数学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生是通过记忆学习知识点的,并未真正理解相应的数学公式、数学应用的内在逻辑,以至于难以灵活应用所学。因此,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平均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均分的概念,笔者设置了生活中常见的“分水果”的趣味游戏,鼓励学生将一定数量的水果平均分配给不同的动物。在分配水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通过比较动物获得的水果数量结果,对均分形成初步认识。在借助生活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除了可以设置趣味游戏来吸引学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场景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等不同的计量单位后,教师可以将这一内容同加减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认识不同的计量单位,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为此,笔者专门设置了“小小采购员”的场景,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商贩,有人售卖水果、有人售卖文具、有人售卖日用品等,然后由其他学生轮流担任采购员,每名采购员拥有100元的采购金,由于每一种物品的售卖价格都存在差异,所以担任采购员的学生要负责在完成每一项采购后,对结余的金额进行计算。生活化的场景能够消除学生的学习陌生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有效联系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知识感知
小学生也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经验不足,但对理解数学教材上的一些基础知识还是能产生一定积极作用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这是一种教学情境的有效塑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和感知能力,为接下来学习工作的顺利组织与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广泛的存在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中提取与书本知识密切符合的相关元素。教师首先询问学生家中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表示家中的冰箱是一个长方形。而教师进一步询问学生这个长方形冰箱从外观上有什么特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表示,冰箱一共有4条边,其中两条边较长,且长度相等。另外两条边相对较短但也相等。长边和短边的夹角是一个标准的直角。学生说出的这些内容是对长方形基本特征的总结,是这节课要掌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说出要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或要求他们阅读教材所取得的效果更突出。与此类似,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总结出有关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再比如,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哪些百分数。有的学生表示“跟随自己的父母去银行办理业务时看到银行的利率是用百分数表示的”。也有学生表示“社区在人口普查过程中统计各年龄段居民人数是使用百分数。”这些都是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典型案例,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自己对这一点有什么认识。学生表示“如果用百分数来表示,效果会更加直观,而且表现形式也更加美观”。学生说出的这层含义其实也是百分数能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结合生活经验讲解数学知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的学习意识,为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极为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生活物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讲解数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直接找到对应事物的概念,教师要善于结合生活化教学法,充分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减少潜在的学习阻力。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较难找到对应事物的数学概念,教师更要善于结合生活化教学法,因为这能尽可能减少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让他们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无论数学知识点本身与现实生活存在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教师都要具备将生活化教学法付诸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意识。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分数这个数学概念,特别是单位“1”的理解更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的一个知识学习难点。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相关的物品向学生讲解这些概念。教师准备了1个西瓜和4个苹果,首先向学生展示了西瓜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学生不假思索地表示“一个西瓜”,而后教师用水果刀将西瓜切成了4块,并再次让学生进行描述。学生表示“桌子上放着4块西瓜”。教师询问学生这4块西瓜和最开始的一整个西瓜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后再次给出答案“4块西瓜都是原来一整个西瓜的一部分,他们4个拼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西瓜”。此时,教师总结“原来的那一整个西瓜可以被当成单位1,它指的不是一个西瓜而是一个整体。在西瓜被切成4块后,每一块西瓜相对于原来的西瓜只是1/4,而这就是分数”。教师说完这句话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特别是对单位1进行重点理解。而在此之后,教室又拿出了4个苹果,并让学生进行描述。学生表示“桌子上有4个苹果”,而教师作出引导性阐述“也可以说桌子上放着一堆苹果”。在得到学生的认可后教师分别将这4个苹果一一摆开并再次让学生描述,学生得出答案“桌子上放着4个苹果”。教师此时提问“这4个苹果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最开始的那一堆苹果是什么关系?”有了之前的切西瓜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如果把原来的苹果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现在这4个苹果中的每一个都是原来整体的1/4”。这两个案例的利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单位1的概念,特别是让他们认识到单位1指的不是数字1,而是一个可以被系统性概括的统一整体。学生准确理解了单位1的概念,在理解分数概念时也就更得心应手了。由此可知,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些具体物品用于讲解书本上的抽象知识点,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有效组织生活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组织生活化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次丰富有趣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初步锻炼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生活活动的组织是对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丰富,给予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数学知识测试的一个高频考点。掌握这一知识点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全面培养自身的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改变教材上的例题形式,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做一些趣味性改编。教师在学校操场上划定了相距200米的两个点,在这两个点上分别站着两名学生。第1名学生一步迈出0.6米,第2名学生一步迈出0.4米。在教师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对向行走。班级内的其他学生从旁观看,他们发现两名学生迈到100步时正好相遇。而教师此时询问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直接计算这一结果。有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表示:两名学生迈步的长度和两个点之间的总距离相处就是各自要迈出的步数。这一结论直接说出了这一类型题目的内在计算逻辑,教师此时做进一步延伸,将两名学生迈步前进转化为每小时的行进速度,将两名学生同时出发的条件改变为一名学生出发一段时间后另一名学生出发……每一次的改变都要通过两名学生的实际活动演示出来。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建议不同的同学扮演。这种教学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要回归生活的良好思维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创新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当前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生活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斌.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家长,2022(32):19-21.
[2]程江“.智慧课堂”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22(34):29-30.
[3]管景强.归纳推理要合“理”——例谈科学归纳推理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21(05):65-66.
[4]梁细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J].教育界,2020(11):55+83.
[5]李德莉.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