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驱动力,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入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与实践的联系,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引导,以促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自主参与信息技术的各项实践探究活动,理解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实现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提高,并促使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一、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概述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其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进行问题解决方案的制订时产生的思维活动。比如,学生需要掌握基于处理方法判断问题类型的技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构模型的建立,在结构模型的引导下理解、掌握知识。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是各行各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一。就数字化学习而言,其使学生原先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为学生实现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知识学习提供了保障。同时,互联网中蕴含着较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合理引入这些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保障。此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意识,并尝试进行创新。
(四)信息社会责任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论负责。信息社会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利用网络时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等。对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形成信息安全意识,并在互联网上进行意见发表、评论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成为合格的互联网用户。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拓展教学内容,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内容更新速度较快,如果仅以教材为核心讲解内容,难免影响高中生形成信息思维。为了使每位高中生均能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主题探查更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与实际课程完美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助力高中生综合发展。此外,高中阶段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高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在难度上进行了调整,虽然高中生在以往学习中接触过相关内容,也借助生活经验了解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但对于课程内容实际应用方法掌握较少。为此,教师应遵循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信息化课堂,以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
以“信息系统与社会”一课为例,本课程教学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区别,并形成保护自己与他人隐私的意识。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结合信息化资源,以视频或是电子课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入信息安全威胁现象。随后,组织学生基于“信息安全”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总结引发信息安全威胁现象的主要诱因,以此巩固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在讨论完成后,学生大多能够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但却缺乏信息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为此,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信息化资源收集典型的社会案例,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个人见解,最终将成果以报告的形式统一呈现于课程上。此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两点:其一,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迸发出更多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想法;其二,促使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后续调整教学计划。无论从哪种目的出发,更新并完善教学和学习内容,均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也能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助力。
(二)设计悬念,激发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究信息技术内涵的源泉,通过设计悬念,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够激励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内涵和特点,信息技术教师在创设悬念的时候,应明白:信息技术创设要能够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兼具趣味的引导性,让悬念指引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首先,悬念需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能够融合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内心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精心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的悬念,以最大限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活动做好铺垫。其次,悬念要具有科学性,不能天马行空。创设悬念可以融入信息技术前沿科技或是特效技术,给学生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顺应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以及认知规律等,设计出科学性的悬念,颠覆学生已有认知,激励学生揭开悬念背后的谜题,这一过程既集中了学生的精力,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探索和学习乐趣,发挥悬念的最大价值。再次,设计的悬念应具备价值性。创设悬念并不意味着随手拈来一个问题,就能成为学习悬念,也不是深奥难懂学生不明所以的问题。教师要体现悬念的价值,既要能够为学生的兴趣做好铺垫,也要让悬念成为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阶梯,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最后,悬念还应该具有巧妙性。基于悬念教学的内涵,教师还应明确悬念创设是一门非比寻常的艺术,良好的悬念不仅让学生回味悠长,还能够巧妙地将枯燥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内容,增强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力。
(三)结合数字化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本身带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依托数字化资源讲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也能在丰富现有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特点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带有许多实践性内容,此类内容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特点,还须在实践中完成探索。为此,教师应结合数字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实践的机会,以此实现夯实基础、拓展思维的目的,在创造自主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如以“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点教学为例,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借助数字化资源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了解。在实际教学前,为避免学生注意力被数字化资源吸引,而丧失课程学习热情,在课程讲解初期,教师可先明确学生的本课程学习目标,为学生搭建学习框架,以人工智能和数字资源特有的新颖性特点,引导学生逐渐关注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随后,教师可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向学生展示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式。核心素养包含学生信息思维能力,为启发并锻炼高中生的思维,教师可结合以问导学的方式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介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提问:“构建人工智能医疗系统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通过微课学生也逐渐明确并相继答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系统的结合,提高了诊断和分析的准确性,并节约现有医疗资源和时间,向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医疗条件。同时,减少患者在就诊等待时间。”“人工智能技术为医疗科研工作助力,确保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主查询资料,借助数字化资源整理“智能医疗”与“传统医疗”之间的区别,并分析“智能医疗”对医疗本身未来发展有哪些影响,以此建立人工智能,甚至是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设计教学任务,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新性,相比其他学科和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教师也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征,构建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通过数字化资源以及工具,合理地规划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中存有的问题实施创造性处理,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中体会信息技术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需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将关键知识和核心内容融合到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项技能和知识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融会贯通信息技术理论与实
践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使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例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机器人投篮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机器人投篮作为学习任务开展探究性学习,当获取到任务通知之后,信息技术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投篮比赛的具体规则与形式,通过计算思维的相关方法,对学习任务实施分析与讨论。信息技术教师需明确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对问题实施分析,以此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以实现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经过这种方式,就能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增强。又或者,在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关知识开展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导向思维的技术方法,管理有关学习资源时,可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实施管理,如Free Mind等,但这种方法的运用的基础就是教师充分掌握思维导图的具体运用方法与方式等。在对信息加工与表达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网络资源,对收集到的信息实施处理,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任务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提高。
(五)加强讨论,培养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多是位于虚拟化网络社会当中,学生个体需在行为规范以及文化修养各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实际生活获得了显著的便利,但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如许多网络病毒、黑客的入侵,会对社会领域的实际发展造成较大威胁。对于对人自身的利益有损的行为,信息技术的教师需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抵制,并在实际教学时,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以此使学生对于网络的恶意攻击与网络病毒造成的危害具有相应的了解。经过该教学,就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自觉地对相关不良行为进行抵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概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发展,并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在高中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社交网络以及软件较为常见是线上进行交流的工具,其对学生的生活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依据相关研究显示,社交网络通常能够对学生的孤独感进行反向预测,并带给学生许多不良暗示,其对教学氛围的创设也是不利的。就高中生而言,若仅停留于通过社交网站进行网络娱乐以及交流,这对学生开展自我更正通常是不利的。鉴于此,信息技术的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指导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合理交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需指导学生通过社交网络的运用,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避免成了网络暴力中的一员,并学会正视相关网络暴力,防止学生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减少网络中的负能量影响,以促使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
三、结语
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其现阶段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培养核心素养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并逐步借助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其次,新课改的推行提出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重视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但核心素养并非在短期内可以形成,还须结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针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更具针对性、科学性的教育计划,为培养更多全面型信息化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颉碧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教学,2022(11):76-77.
[2]马雪琴.探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22(44):19-22.
[3]万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2(42):6-10.
[4]张艳红.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思考[J].考试周刊,2022(42):2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