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魏显峡

甘肃省临夏回族州永靖县三塬镇塬中小学 731605

摘要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更利于将碎片化的课后时间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利用更加充足的课后时间进行创作、创造,使其有机会持续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如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构建翻转课堂模式,可利用课前预习时间,实现信息整理、学情进一步分析及相关生生互动、分享,促使知识的整合性更强,知识的融通性更加明显,学生更可以借此机会,更多了解认知以外的知识,促进学生学思发展。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活动中,建议对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利用,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

正文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愈发广泛,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促使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工作开展的更加便利。每项工作几乎都可以在信息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且生成的有效数据更容易被采集、整理,形成可靠的报告,供学校及教师分析学情、教学创新点利用。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同样拥有明显的应用价值,辅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学科教学特点等,选择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有机嵌入,引导学生在教学方式的吸引下,更加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吸收、内化,教学影响效果将更加明显。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可借助翻转课堂的模式,将课上课下的时间整合起来,不仅可以利用微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视听效果,通过进一步拓展其感官感受,辅助其调动主动情绪,主观能动性,自觉加入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相应的语文知识,甚至可以借此机会启发学生创新,促使其在完成作业等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方式等,以此形成更为可靠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推动学生向前,形成更为积极可靠的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法的运用,应注重合理安排线上、线下时间,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创新教学方式。决不能走入“形式创新 = 教学创新”的怪圈,应结合2022新课标等,提出的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开放性更强的教学空间,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继而在巩固、创新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实现教学创新、教育信息化实践目标[1]

如在教学古诗词、现代文阅读以及口语交际、写作等几项主要内容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好,优秀现代文语言的精妙以及口语交际方法应用产生的影响,继而在写作练习过程中加以运用,深化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建构、文化自信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多维发展,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建议从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以及创新评价模式、联系生活进行综合实践等角度出发,将单一、扁平式的传统语文教学形式,转化为立体、多面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更多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多面性、多维特点,继而有机会深刻理解语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对其更加系统化地学习语文知识产生积极促进意义。

(一)理念更新,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性应用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理念随之加快更新,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予以持续性地丰富[2]。结合数字化资源的引入,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适当向外拓展,了解更多、理解更深,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提升及核心素养培育,具有积极的影响,体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出优势。

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1”部分内容时,针对“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以及“口耳目”“日月水火”等内容的学习,可借助数字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以更加直观的感受,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更利于有效记忆的形成。如在讲解“天地人”一课时,就“天”“地”“人”几个字之间的形态与现实生活中“天空”“地球/土地”“人”之间的关系,可借助形象化的图片及字形演化过程,对学生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引导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理解的同时,自然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便于在后续学习中,学生自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意识,深化对相关语文内容的理解。

(二)技术更新,创新教学方式

技术更新对教学的影响,体现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持续更新当中。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双减政策”“新课标”等的落实更具现实可能,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教学形式,继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其学习主动性,强化提升其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在有效降低语文学习压力的同时,有机会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 部分教学为例,借助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创设更加逼真的教学情境——工艺制作,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新力,自主设计、制作一个小工艺作品,并将其分享至班级群,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将制作的手工艺品集合起来“拍卖”,筹集到善款,将其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如儿童福利院或者社区养老机构等,以此促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尤其在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相关内容时,可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设计制作更具代表性的“剪纸”“竹编”“刺绣”等作品,其具有的价值更加突出,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了解,更可以深化其语文知识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性提升,对学生个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将更加明显。

甚至将整个过程设计成为一个项目,构建项目式学习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记录项目进展情况,并方便学生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搜集项目相关资料,为手工艺品制作、拍卖、善款筹集与捐赠整个项目活动的推进提供有力帮助[3]。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项目式学习过程,更可以在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及自主参与的成就感,以此强化其语文学习自信,提升学习主动性。

(三)翻转课堂,有效整合课程

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将碎片化的课后时间整合起来,提高时间利用率,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接续性认知,对学生思维的清晰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4]。尤其在学习语文略显“零散”的知识时,借助翻转课堂,有机会将其整合起来,方便学生整体认识相关内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促进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如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习作:猜猜他是谁 部分时,可借助翻转课堂有效规划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拓展时间,引导学生利用相对更加连贯的习作实践练习过程,深化对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认知,继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形成一种“读写结合”意识,在阅读时,主动联系“如果是我,怎样写”的问题,在写作时,主动回忆“曾经哪篇阅读中有此体现”,或者形成目标更加明确的阅读意识,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升。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视频课件:某几位同学的肖像画,并展示肖像画的绘画过程,利于学生捕捉重点,猜出“他是谁”。引导学生将自己猜测的名字分享在班级交流群,并说一说自己猜测的利用,通过“准确率”判断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实际上看视频也是一种“阅读”,可借此机会分析学生的阅读品质、习惯及特点。

在课堂上,基于其他未被设计进入视频课件的学生,实际有一种潜在的“被关注”期望,希望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能够更多关注到自己。此时可利用课堂的写作练习时间,真正将“猜猜”游戏与写作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就自己的同桌等,用语言描述其特点,供其他同学猜一猜,看哪组“你画我猜”的同学(参与每一次你猜我画游戏的同学自成一组),猜出来的更多,并说一说“根据同学描述的哪一项或几项特征,确定是班级某位同学的”。学生集体参与感越强,其自主意识就越强,感受课堂学习乐趣的同时,利于持续深化其语文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后环节,则可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利用数字资源等,就自己在习作练习过程中所用的字、词或者句子的准确性予以分析,利用“网络词典”等自行对习作作品进行修改,以强化其自我反思、改进意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四)评价创新,开启多元模式

学生不仅是“被教育者”,更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即教学、学习的主体,有评价课堂、评价教学、学习的权力。当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形式或者课堂教学模式有自己的见解,并提出相关建议时,建议教师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等,为学生创设多元评价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其中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继而逐步提升语文学习自主性,建立一定的学习自信,形成一种更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班级学习风气、学习文化,促进学生个体不断成长。

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内容时,对于本课的学习,实际可从课文内容的特点——哲理性、启发性入手,就“哲理的辩证过程”引导学生就“五粒豆”的成长经历、发展轨迹发表自己的看法。借助信息技术,创建自由讨论环境,如从每粒豆的发展轨迹与其思想起点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评说,就“谁的‘豆生’最圆满”这一话题,以“正反方”辩论的形式开展活动。如有同学表示“第5粒豆的结局最为圆满”(默认正方),并就此阐述了相关理由:因为它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没有选择抱怨,而是努力生长,直到长叶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活下去的期望和勇气…对此反方同学持不同看法:认为…利用多媒体设备、音响效果等,制造辩论的紧张气氛,学生的代入感会更强,不排除个别极为优秀的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每粒豆的“成长轨迹”,并在辩论时,利用其加以举证、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5]。总之,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无形中对“如何走接下来的路”形成思考,并在积极辩论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潜意识,逐步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对学生个体的自主、个性化成长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五)联系生活,综合实践创新

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综合实践机会,是指有机会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将促使其知识学习积极性提升,甚至将其保持在一定水平,持续促进个体成长。

如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搜集语文知识相关的活动信息,利于了解每项活动内容,继而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寻找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最近几年非常火的古诗词相关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词中国》纪录片录制以及《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近来频繁出圈的节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展示自己的同时,可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对古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感兴趣程度、认知程度提升,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并不了解“语言”“文化”的本质,对学科的本质特点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学科知识全凭“自觉”。即学生个体对教学内容、形式的感兴趣程度,对教师的感兴趣程度,是决定学生能否在课上认真听讲,真正吸收语文知识的关键。小学生的感性心理通常非常强,当其喜欢一个教师时,就会格外喜欢听这个教师讲课,反之,当其不喜欢这个教师时,就会相对较排斥教师讲的课。而如何让学生喜欢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想学生之所想,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以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将课堂适当的调整为“活动现场”,即将课堂看成与学生一起的一场表演、演出,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整个课堂布置、创设成一个大的教学情境,每个人都是情境中的一员,各自“扮演”好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学生参与感更强,倍感有趣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吸收知识,并将知识内化,学会主动运用相应知识,如与人交际时,更多使用口语交际中的用语原则,在礼貌的基础上,适当向着风趣幽默,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逐步提升语言建构及语用能力,有机会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波. "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1,23(23):173-174.

[2]金万里.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67-169.

[3]薛梅.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尝试[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0(5):450.

[4]戴菊兰.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2(9):52-54.

[5]陈琨.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 家长(中、下旬刊),2020(12):103-10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