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落实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董卫卫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城南小学 717500

摘要

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明确小学高段语文教学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内容,高效目标分解,准确把握教学脉搏。最大发挥课堂教学阵地作用,关注课堂,以小目标设计逐步提升教学效果,以梯度教学,逐步构建知识结构和提升语文能力。积极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大发挥语文工具性作用,全力重视语文人文性特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小学是孩子各方面素养迅速发展的阶段,按照国家课程实施纲要的相关要求,各个学科设置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课程。每一个课程的实施和落实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国家据此编撰了每个学科对应的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作为规范,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应该将课程标准进行分解,构建学科教学体系,最终在教学课程中逐一落实,以此种方式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涵盖了语文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有历史到现代的传承,有从学会说话到学会写作的提升,有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有基础知识的传授。面对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的任教教师要既有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还要有教学技法的探索应用。要做学习型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益处。

一、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把握教学精神内涵

(一)课程标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须遵循

1.了解课程标准,用课程标准支撑教学。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尤其是新上班的年轻教师,以为拿到了教材就拿到了教学的根本依据,老师会去看教学参考书的解析,当中讲解的特别详尽把这些记录在书本中,上课的时候,一句话一句话的带着学生分析,从头讲到尾。可是,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学生的知识,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学生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样的?那就是把老师的知识还给老师,把书本的知识还给书本,最后留下的才是自己的知识。我们的教育要做真教育,那就要摒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要知道抛砖引玉的内涵,教科书只是一块敲门砖,要透过教材本身去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那就是课程标准,研读透课程标准,才能真正的了解教材带给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2.课程标准中蕴含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都知道语文老师口语表达能力一班都略胜于其他的老师,出口成章的文学大家就更厉害了,往往成为人群中的焦点。那么,语文老师怎么将自己的文学修养传授给学生呢?语文综合能力其实是需要常年累月的积累的,这些能力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核心素养。我们通常传授给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既是知识,是语文知识,更是一种语文能力。学生获得了能力才会走得更远,飞的更高,当他离开学校、离开语文老师的时候,仍然能够去阅读,具备阅读和学习的能力,仍然能够去交朋友,和朋友顺利的交流,共同学习和工作,仍然可以笔耕不辍,热爱写作和生活,喜欢文化和体味各种人间情感。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获得了核心素养,也才真正的助力学生走得更远。

(二)高质量分解课程标准是落实课程标注的基础

1.通读,全面了解课程标准的整体结构。教学之前,教师要对语文有个整体的认识,人们常说“大语文教育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通读语文课程标准,而不是针对自己执教的内容进行阅读,整体了解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的架构。只有了解完整的课程标准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既不低于标准教学又不超高教学。低于课程标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持续性和延伸性都会受到制约,如果超高教学,就是拔苗助长。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课程标准就是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根据学生特点设置对应难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不仅学生易于接受,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教学不可低于目标,令学生学习过程出现断层,更不能设置不能实现的目标,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2.精读,深入了解不同学段的学段目标。通读是有了一个整体的直观的感受,但是我们常常教育学生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读书和学习。面对高段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进行精读。首先通读一遍高段的教材,了解教材的组成和内容,接着我们浏览一遍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部分。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目标在教学单元中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只要教师点拨,学生扎实反复的牢记就能掌握对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大都隐藏于课文学习中,单元的开始有单元主题内容的介绍,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已经是学生应该达到的基础目标了,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就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体味出文章蕴含的情感目标,将学生体味到的情感目标进行升华,将个人情感目标上升到社会情感目标的层面。能力目标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难以实现的目标,因此,精读的重中之重就是了解高段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目标,教师将这些能力目标了熟于心,在教学中有侧重的去实现这些目标,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教学引导中提升能力,进而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

3.对比,研究不同学段学段目标的设置原因。精读执教年段的学段目标,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更有助于教师落实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将每个学段的目标进行对比,小学低段、中段、高段都有怎样的学段目标,这些学段目标背后透漏出的是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落实学段目标的同时就要对前一个学段的目标进行复习,对后一个学段的目标进行预习。这种能力是需要教师在充分对比学段目标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如果能够做到,我们高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有了落实的条件了,给予他们充足的沃土,学生提升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4.分解,将课程标准与教材紧密结合。分解就是把对应学段目标进行分解,把目标分解到每一年、学期、单元、每一课,课程标准就是这样分解落实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法,最常用便捷的方法就是思维导图,根据目标内容结合执教的语文教材,执教高段的语文教师团队坐在一起,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怎样分解为小目标,比如高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识字与写字”有这样一条,“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个能力分解的时候就可以这样做,在每节课的识字教学中落实一个识字方法,“拆分法、组合法、形近字法”等方法其实是低年级学段就学过的方法,在高段教学中其实大都是反复重复的,具体就可以通过“识字方法座谈”“识字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能力的形成,巩固能力实践成果。以此为例,其他的目标分解也是这样,进行拆分落实,教学就容易了,学生能力提升也变得自然了。

二、以语文课堂为实践阵地,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清晰准确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

1.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分解的最小单元。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程标准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之后,就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继续细化分解到每堂课的教学中来落实,小目标一个个实现,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2.一堂课教学目标设计依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了解教材是制定一堂课准确教学目标的前提。接下来我们还要对学情进行详细分析,执教的是几年级的学生,如果是小学高段的学生,我们就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整体能力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此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在能力适应点上,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兼顾到班级能力水平最低的孩子,让他们能够跟得上,也就是制定课标的“保底原则”要遵守,同时要考虑班级里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他们“吃不饱”,要有拔高教育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环节多元梯度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手段

1.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落实以生为本课堂的本质要求。从教多年,实践过“后茶馆式”教学、杜郎口教学、生本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细致思考发现,众多教学模式中都提到了“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最适合小学高段教学的一种方式了,在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的优势会更加明显。首先,小组合作是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呈现形式,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的。第二,小组建设必不可少。即全班同学要分成几个小组,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成ABC组,还是以优带差分组,其实分组方式是灵活的,具体分组要根据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以优带差”的分组是最常用的分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应该建立在对小组长培养的基础上,小组长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能够自主带领组员分析教学任务并组织实施探究任务,小组长要定期轮换,每个人都有体验提升的机会,都有综合素养提升的机会。

2.渐进式逐步深入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和提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基础牢固才能建起高楼大厦,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尤其要做到如此,要在充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基础上,通过递进式教学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目前倡导“大单元”教学,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再造,落实小目标的同时,一个单元教学完成的时候,单元教学目标也要同步实现。但是一堂课的教学和“大单元”教学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特点,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一步一步的提高,切记跳来跳去的思路教学。比如作文教学的时候,应以单元课文学习为基础,充分发挥高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让学生总结本单元所有课文的写作特点,教师选择拓展性文章5-6篇,这些文章要有代表性,与学生共同研讨拓展文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再整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进行构思和习作。这就是循序渐进教学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落实。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辅助

1.教育信息化为小学语文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数字化时代到来,且已经进入到信息化2.0的验收阶段。一是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是“多媒体教学环境”,学校配备了功能强大的一体机,并有与之配套的平板电脑设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课堂”等课堂教学模式走进教育。二是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希沃白板5在全国各地铺开使用,手机可以推送课件、学生评价、家校互动,可以投屏、播放视频。微课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用于课前预习,为充分课堂教学做准备。用于课中教学,便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把不能拿到课堂的场景迁移到课堂。用于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向课外,课上向课下的延伸。在人脑与电脑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适应时代而生的学生随之诞生。

2.学科整合为小学语文课堂扩容重启新教育模式。随着STEAM教育的提出,“项目化学习”走进人们的视野,教学走向结构创新。语文学习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学科。一是多学科整合,充实课堂内容。学科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在语文学科整合数学或者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整合一个或多个学科。具体整合的学科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目前一般尝试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仍然是语文学科是重点,占比70%左右,由语文学科教师执教。第二种形式是语文学科占比50%左右,这种情况可以两位老师授课。二是多学科整合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整合的过程更加考验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同时更要本着生本教育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丰富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能让课程整合发挥最好的效果。教学来源于生活,学以致用要指导生活,主题单元式的学科整合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宜的探究项目和教学内容,学生在体验获得全方位素养的提升。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立足于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成长规律,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多种能力的整合运用的。核心素养作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能力更需要教师加以重视,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教育本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旁征博引,迁移运用,共同研究,习得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多样化的能力提升途径,全面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Patricia L. 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指南[M].李亦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

[2]王欢.项目教学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政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1.

[3] 陈一速.课标、教材、教学三者关系初探[J].现代语文.2012(6)

[4] 徐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2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