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正文
初中语文这一门学科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采取有效的途径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精神品质,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创新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实践活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由此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为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在此情况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最小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每一个部首、偏旁都有社会文明发展的烙印,因此,文字可作为教师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其次,初中教材中的传统文学,体现了先贤对我国历朝历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创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属于传统文学的范畴,承载着某一时期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思潮。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学,就能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并意识到学习先贤智慧的重要性。
最后,初中语文教材中还蕴含着我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例如《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等课文,充分体现了相应的礼仪文化。对当下的初中生而言,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习礼仪文化,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还能提升道德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初中语文的教学结构
在新课程改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基本准则。过去,许多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却不足。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程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构建语文教学的教学结构。在语文基础教学之外的课程中引入相关的人文历史教材,在教科书中强调传统习俗和人文思想,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设计和分配语文教学内容,强调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
语言能力和文化完整性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维度,教师重视将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完整性有很大影响。例如,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语言,感受传统文学的氛围,理解古诗词中简洁、隽永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情感的魅力,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技能。
(三)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传承和发展,以保持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便学生能够提升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传统文化遗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民族英雄的故事来鼓舞和激励学生,帮助其理解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这样,即使学生接触到多种文化,也不会失去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能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来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专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效果。为此,学校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意识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只有学校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摆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师才会制订有关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例如,某中学的校长非常热爱传统文化,经常邀请一些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者来学校开讲座或对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久而久之,该校的教师便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运用在讲座或培训中学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渗透效果显著。
除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来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学观念,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观念,进而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乐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学综合活动,让班主任牵头、语文教师策划以“仁”“义”“礼”“孝”“信”等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例如,学校可定期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班会;组织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组织以“传统礼仪”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活动。这些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与演变过程的探索。
(二)优化革新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理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学理念不与时俱进,就很难将现代教学理念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准确、有效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其在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其次,要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的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在语文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表达其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这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最后,可以把学习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目标,这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师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三)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深入挖掘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强化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让教师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往往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入地剖析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内涵,能够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师也能够收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和视野,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这能够让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一内容的出处,让学生了解到《水浒传》这一作品,并让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借助于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感受人物抵抗压迫、见义勇为、敢爱敢恨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忠”与“义”的理解,由此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受到良好熏陶,获得全面发展。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它是以人为本、情景交融的教与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以多样的参与方式吸收和消化课程内容及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巩固、扩大和优化整体教育成果的预期目标。
例如,在讲授《智取生辰纲》的节选片段时,教师可以建立几个由学生组成的“戏剧小组”,小组的任务是根据文本设计舞台剧,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现故事。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道具和服装,让学生进行表演和观看,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如内容、官职、服装和古代社会的知识。
(五)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对初中生而言,学校和课堂是日常进行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够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程度。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在学校的官网、宣传栏、宣传册、黑板报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适当地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教室的墙壁上可以挂思想家、哲学家的名言、事例和画像,添加名言警句,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拜之情,并使学生受到相关的启示。其次,在文化环境方面,学校应当为学生举办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强化学生的文化内涵。
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汉字主题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和现代汉字的形、义产生与变化的过程,通过有趣的、好玩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学习汉字文化,了解到我国汉字文化的悠久历史,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拜之情。再如,学校也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答类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有趣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六)开展课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传统文化认知
相对来说,初中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在繁重的学业面前也应适当放松,缓解压力。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是主要途径,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价值,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对课外时间进行灵活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外组织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接触学习到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在课外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接龙、传统文化猜字(谜)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的几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就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将能够想到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外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接龙,一组接一组说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最终说出传统文化数量最多的小组,教师为其颁发奖状,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并对其他组别成员起到积极鼓励作用。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营造有趣的语文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重视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感知传统风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引入中国,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并成为了现代中学生喜欢的节日。然而,除了国庆节和春节等连续假期,真正享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学生不多。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节日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就能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这是因为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传承感,提高学术对国家荣誉的认识。
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去观看龙舟比赛、种植艾草树、供奉屈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背后的故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期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语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和研究如何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具有社会性、包容性和情感性特点的学科,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为实现不同形式的文化理念提供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张仙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2(13):107—109.
[2]郭兴福.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J].学周刊,2023(3):130—132.
[3]崔瑞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2(8):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