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式,走进学生内心——我的语文课堂冷场时引发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赵艺

扬州市梅岭小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冷场”处理不当,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但是,课堂教学“冷场”果真这样“令人生畏”“谈之色变”吗?

每到谈及“自己喜欢的段落,原因是什么?这类话题,我的语文课堂容易出现冷场情况。我心里最突出的感受,是尴尬导致的生气——大家怎么不说话啊?接下来课该怎么上啊?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表达?渐渐地,我的突出感受变成了自责和尝试理解,我在想,是不是我这个环节设计得不好,让学生不知道怎么接话?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提问方法,让学生愿意表达?一定是我作为老师的问题。现在想想,以前的我,在遭遇课堂冷场时,是自我内耗大过于继续往前走。

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实录给我影响特别大。我在书中看到,他在处理课堂冷场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很巧妙。于老师会分析课堂上,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为什么不说话?借助黑板简笔画的方式,能不能让学生更理解文章内容?教师的提问能否更具体,让学生一听就明白?当课堂鸦雀无声的时候,教师能不能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受于老师影响,我琢磨出一好用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一、预习时做批注,让学生在课堂有话可说

我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内容,想象画面,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致”方面做得还不错。我发现,给文章做批注是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复习时都很好用的方法,学生通过默读文章做批注,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可以从多角度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这样,更容易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碰撞思维的火花。

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做批注学生写批注,我也写,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处乡村景致,无话可说时,情从何来?我率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了学生触动和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情感自然而然地萌发,朗读时的体会便会加深。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批注中的内容,将交流批注纳入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这样做是想让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自然,大家都是作为一个用心的读者,彼此坦诚的交流。

二、课堂上大家分工明确,静默也是一种美

我在教《乡下人家》这篇文章之前,做了预设。我了解到班级学生老家在农村的不多,深入体验过农家风光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乡间画卷,作者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季节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因此,如果我在导入环节播放几张乡下图片或者呈现一段视频,顶多让学生“哇,乡下真美!”而后,便进入读课本的状态,我猜想他们很快会觉得索然无味,继而游走精神吧!

我在导入环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带着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乡下人家的情境中。我在导入环节做得还不错。语文课前,我请班级学生在黑板上简单画一画自己印象中的乡村景色。因为这两位同学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很丰富,日常作文中经常会提及乡下趣事,所以我请他们在台前安静作画,渲染环境。画画好了,也上课了,我就请这两位农家乐经验丰富的学生跟我们分享在农村的独特体验,其他同学呢,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他们记忆深处,迷迷糊糊的乡村游玩经历在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我顺势以聊天的形式问问在座各位:你们应该也有去乡下玩乐的经历吧,说一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学生一边表达,我一边用四字词语及时概括并板书,同时,征求发言人的意见,老师这样概括是否符合你想表达的内容?我这样做,一方面是在导入环节带着全体同学进入乡下人家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学生明白概括文字中的画面可采取“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这节课,如我所想,因为从导入环节开始就贴近每位同学的生活,因而我们接下去学得很投入。

三、如果学生不想说,老师率先说

我们共同探讨短诗三首》中第一首短诗的内容,我问孩子:大家想象一下啊,作者会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做些什么?无人应答的情况继续存在,我依然迈出第一步:读到“母亲的膝上”我会想象,冰心以一种舒服的姿势跪坐在卧室里,把小小的脑袋斜搁在母亲的膝上,母亲一边抚摸冰心细软的发丝,一边给她轻声念着一个又一个好玩儿的故事......我说着说着,孩子们自然而然就有了想象。有人说冰心会在月明的园中享受舒服的微风,吃几口西瓜,抬头看一看月亮;冰心会在月光下什么也不想,只是散步,放空思绪。有人说冰心在藤萝的叶下看藤蔓交错盘踞的美,数一数掉落在地上深深浅浅的紫藤花的花瓣,而后收集起来请母亲在她舞蹈时,将花瓣由往下洒落......孩子们大胆想象,合理且美丽。

四、读中生趣,让课堂暖起来

当我的课堂上,无人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们就读书,我始终记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在教学《三月桃花水》这一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体会语言的优美。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机盎然的景象。课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充满着浓浓的抒情味。适合学生从反复朗读中,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我是这样做的:多种方式朗读,以读促悟。

在这个环节,学生一开始读得比较流利,但是语速偏快,我们从朗读中听不出朗读者的情感。这样抒情的文章,若读不出味道,那么很难想象到文字勾勒的画面。我播放了竖琴演奏的优美曲调,同时给学生领了个头,在悠扬欢快的曲调中,微笑着读了起来,当我自己深情地朗读时,我才发现我和这样语句优美的文章其实离得并不远,确确实实是可以读中感悟的,而辅助我朗读的,是优美的音乐。读着读着,学生也走进了三月桃花水的情境。于是,我们顺势分角色朗读,先是男女生共读,我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读得更有感情了,但是整体声音偏小。我用形象的语言和学生打趣道:“孩子们,你们刚才的朗读就像是在照料一个小baby。你们怕弄伤了他,给他轻的不能再轻地擦拭身体,梳梳头发。但是春天已经醒来了,你听见桃花水的叮咚声了吗?看见了桃花水中的一万个小酒窝了吗?让我们把声音打开一些,这一次咱们师生合作朗读,我们再试一次······”让我欣喜的是,我读完自己负责的部分,悄悄扫视全班,看到班级上课常常走神的小姑娘,她正非常投入、面带微笑地读着呢。

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短诗三首》的时候,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寥寥人有话要说。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说喜欢第三首短诗,原因是:冰心先写小鸟遭遇的风雨,这是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后写我们心中的风雨,由实到虚,过渡十分自然。我问:喜欢这首诗还有什么原因吗?这个孩子接着表达:我们心中的风雨是一些让人悲伤的情绪,比如被冤枉,生气等等。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会和冰心一样,躲到妈妈的怀里,我读来很有共鸣。

我说想读这首诗的同学起立,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让这个小姑娘喜欢的《繁星(一五九)》,在她朗读的时候,其他人并不是很想读,星星点点的人站起来。我想那也没关系,我要尊重孩子们,至少我、那个小姑娘以及三三两两的学生想读,那么我们就读好它。

也有孩子说喜欢第二首,因为他读出了其中的童真、童趣,我让他可否具体说说,这个男孩子答:冰心奶奶在这首诗里写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天真的孩子会思考的内容,老师,我现在想朗读一下这首诗,可以吗?我紧接着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请这个孩子朗读,可能是因为他真的读得很好,也可能是音乐的渲染,也可能是这首诗有押韵,总之,这个孩子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跟着他和着背景音朗读了起来,我作为老师,在那一刻是感动的——美丽的文被童音用心读出声。

课堂教学“冷场”的价值在于,有助于教师打破“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惯性,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我在遇到课堂冷场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学“冷场”并不一定是教师的教学出了问题当我们去寻找这一现象的教学价值,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一课堂教学现象,就会发现困难其实就是宝藏的另一种形式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