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教学管理
正文
新课改的政策推动,为现有教学模式的改良提供了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创造了外在的有利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语文学习内容的多维形象展示,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明确信息技术教学价值的前提下,应立足教学问题,特别要紧密结合学情分析,有序展开语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智能性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师生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开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并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直观化、简单化,强化学生的记忆。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看、听、记、说等方式重新整理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有利于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尤其是教师在开展情境式教学时多媒体音像呈现系统能够为课堂带来新鲜的感受。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吸收知识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沉浸于课堂教学中,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课堂的前半部分,部分教师在进行导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像,将相关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更加有利于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教学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古文相关知识时,小学生对古文的认知较少,适当地应用PPT解读或是音视频资料能够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课文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二)对学生以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至关重要,甚至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做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发展,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与理解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利于通过多媒体、音视频刺激学生多重感官,通过在课堂上不断重复学习语文知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促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意愿,对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感知能力,由此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在小学阶段就开始锻炼、培养学生的文笔和写作能力,可以使小学生拥有较强的表达欲和创作欲,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全完善的人格,还有利于他们养成积极写作与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端正的品格和坚毅果敢的人生态度,从而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文笔好的新时代人才。
(三)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感性认知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主要载体是多媒体,网上的学习资料丰富多彩,小学教师在互联网上选取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益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语文是培育人文素养的绝佳学科,做好语文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文化修养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将会在更加广阔的中外名著园地中得以成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不断探索语文知识以及相关人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此外,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资源的源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不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到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到互联网上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形式,创建多元化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思考、自发探索,在不断地学习与探索中找到语文学习的真谛。
三、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
现阶段,虽然课堂教学已经进入到了科学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一些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保留部分的传统教学模式:或使用同一套教学模板对学生展开“一刀切”式的教学讲解;或是停留在课本教材的内容之上,未能展开拓展教学训练;甚至一味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究时间,以及自主学习空间,导致了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倾向于单一化,无法展开大刀阔斧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影响了教学质量。
此外,小学语文课堂形式单一的教学过程,会让本就零散、分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变得更加混乱,不仅无法令学生高效吸收语文知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长此以往,造就了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如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还会导致学生丧失一定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无法针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不能高质量地理解文章精髓。
(二)创新设计不足,缺乏评价体系
创新设计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不仅能够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不断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汲取外界更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科学技术,应用到对课堂教学方案的规划中。不仅让教学方式更加趋向于多元化,还能有助于教师建立高效智慧型课堂。然而,在开展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却常常因创新设计不足而造成教学改革的困局。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性能了解得不够充分,从而在融合创新思考之时,无法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完成无痕衔接,继而走入了设计误区。
此外,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认知,还能让教师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准确地把控教学方向,使课堂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更加具有导向价值,并在教学中赋予学生高效学习的能力。而信息技术正是可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技术的关键,如若教师忽略了以信息技术完善评价系统,就会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教学设计未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情之上,以此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呈现下滑的趋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窍门,他们对于如何听讲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这时利用信息技术应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而良好课堂习惯养成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还体现在以后的各科学习与教学中,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意识到小学生所处的阶段,充分了解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抽象难懂的语文知识讲解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学习课文《田忌赛马》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投影方式,将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相关解释通过图片显示出来,将语文知识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外化为具体的图片和文字,深入浅出、直观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重点是加强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单一的弊端,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抄写时间,要重视课堂中传授知识本身,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深挖教材内容,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
语文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虽然也有通俗易懂的内容,但大部分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深挖教材内容,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尤其是将一些较为难懂的情节或知识与学生生活经历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和理解力,最终提升语文成绩。推动语文实践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摆正心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自身作为指导人,辅助学生自主探索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对部分情节产生熟悉之感,从而更好地将学生代入情节中去,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整个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深刻地体会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和曹操多疑的性格特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语文教学形式,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
(三)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语文学科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师给出的相关线索,进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或是现实生活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随后请各个小组学生发言。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收集更多的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在讨论知识的过程中互助交流与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小组讨论能力。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爬山虎这一植物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为各个小组布置作业,去观察爬山虎的习性和特征。一周后进行汇报,鼓励学生将探索的过程写成小组日志,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或下载爬山虎的相关纪录片和资料,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不仅可以有效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能通过多媒体设备的播放,让“机械式”的课堂学习转化成为了视频演绎,以此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目光,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障。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思维,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法,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趋向于趣味化,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语文的知识海洋中,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从而完成课堂改革的关键一步。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语文教师可在网络中搜寻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其整理成5到10分钟的视频集锦,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软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观察到了真实世界中的西沙群岛,还能勾起学生无限的幻想,并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实施多媒体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视觉感官的促进作用之下,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以保障课堂教学品质。
五、结论
综上,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充分顺应了素质教育、社会信息化两大发展趋势,是响应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的必要举措。提升广大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炳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4):189-191.
[2]刘雪然.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3]马静.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8):156-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