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初中教育;语文教学;古诗词欣赏;教学模式
正文
引 言: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针对此类知识的教学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此能有效优化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弊端,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此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明确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其中问题进行排查,进而将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优化的意识进行结合,创新教学形式,以促使学生的更好的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并掌握相应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推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文学性和美学意义,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地教育作用,并能对其文学性和文化性起到教育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作用[1]。首先,在初中语文课上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素养。在对古诗词的研究中,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去理解、去感悟、去积累,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使其在作者的表述中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之后的语文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初中诗歌课上,对作文教学和思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对诗句的解析,并引导学生去对作者的人生以及其情绪进行观察,从而提升其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以此对其思考能力进行更好地发展,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去关注现实的生活,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最后,对我国古诗词的教育与教学,也是对我国古诗词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通过科学性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优化,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能有效提高其学习兴趣,使中国的文化与精神得以延续。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解释来获取的,其学习非常被动,长久以来,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2]。使其在古诗词鉴赏课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尤其是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古诗词鉴赏所占的分数很低,所以对古诗词鉴赏此部分并不重视,在时间分配上也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二)学生理解程度有待优化
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资源,也是古代人用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文体[3]。部分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忽略诗歌中的意境,未能给学生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造成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因为自己不能与作者之间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影响其学习进度。也有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类型等不太熟悉,学生觉得诗歌太过晦涩,从而提不起其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成绩并不理想。
(三)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又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古诗词欣赏的基础,是古诗词鉴赏的基础[4]。但是,大部分的教师,特别是那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教育水平有着绝对的信心,所以学生还在固守着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此种方式不但无法提高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而且还会逐渐地因为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落后于时代,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要。
三、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一)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古诗的根本。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缺乏对诗歌的学习经验,学生学习诗歌时往往感到困难,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境界,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调动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5]。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课堂引入,从而引起其注意,从而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还可以使用以古诗词为主题的课堂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部分与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来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出初中语文教材《观沧海》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放部分有关曹操形象的《三国演义》里的片断,让学生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曹操有所认识,此种以全概篇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古诗词的环境之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
(二)利用多媒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将图片、音乐、视频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教学优点,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水调歌头》时,可以给学生放一首王菲的《水调歌头》,通过此首曲子,学生可以体会到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知晓苏轼在领悟到月自身不断进行圆缺循环,人也在一生中不断的与他人离合,此皆为自古以的道理之后,他获得解脱,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宽广的心胸。课堂上的音乐演奏,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真实感,从而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和美。又比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部录像,播放一幅画面,画面上是一间残破的小屋,天上仍飘着细碎的秋雨,孩子扛着稻草,在竹林里奔跑,因为年纪太大,他没有精力去追孩子,只能靠在一根棍子上,唉声叹气。草屋中的被子,早已经破碎,雨水从房顶倾泻而下,浸透床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境界之中,从上阙中感受到,作者的自叹中包含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以及战争带来的人的苦。从中可以感受到作家“舍己为人,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也可以感受到作家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理想。运用多媒体,营造出一种意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加深对文本的解。
(三)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中国古诗词既是一种优良的民族文化,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语文课程中,要把古诗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程教学更好地进行。对古诗词的研究要经过诵读、背诵和理解三个阶段,鉴赏和应用的过程,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要多开展部分实际的活动,引导学生与自然相融。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杜甫的《望岳》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登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丽与崇高,从而感受到诗人攀登泰山的坚定与自信,以及坚定与豪迈的精神,使学生对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有更多的认知,对其深层含义有更多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能力。
(四)以诵读引导学生感受韵律之妙
从文学风格的角度来看,古诗词自身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意蕴,但是由于其朗朗上口,整体的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主要是由于诗歌自身有着一定的节奏和风格,而且大多数的古诗词是有节奏较为规律,这也证明古诗词的音乐之美。以古诗词句有定字、韵有定位的特征为基础,要想进行一次高效的古诗词赏析教学,需要从诵读开始,用音读来对诗歌的节奏进行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经过意读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要素。如此,可以让学生在诗歌节奏的引导下,感受到古典的美妙和蜿蜒。以此为基础,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文本产生一种意韵的碰撞,以此来欣赏诗歌的韵律之妙。
比如,在诵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此首词充满颂扬之情,用一种粗犷的笔调,用一种恢弘的笔调,描绘出祖国的山川河流,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先熟读后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还可以进行示范,在朗读中运用洪亮而又高亢的声音进行表演,以促使学生感受其中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再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天净沙·秋思》时,可以从音响中的悲怆的背景音乐中,感受到作家的悲伤,跟着诵读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那落寞的秋色中,仿佛在秋思的意境中,感受到作家的孤独。如《天净沙·秋思》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落日,再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此一套图画描绘秋天的景色。然后,教师又向学生指出,在读书人的心里,秋景能使人有何感受?在诗歌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呢?学生迅速找到“断肠人”。此种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解到此首元曲的含义,也能知晓诗人在他乡时的孤独与寂寞,促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枯藤、老树等形象,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朗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诗歌的总体意境有大致的解,从而为后续的细节赏析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强化学生感悟和理解诗歌意象
在古诗词中,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只有在意境中,才能感受到诗歌的真谛。诗歌创作的依据是“意象”,诗歌所表现出的是“意境”。在古诗词中,经常能见到用“景”来表达“情”、用“物”来表达“思想”等,此类是把“意”与“象”有机地、精妙地融合在一起,称之为“意象”。对于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欣赏,是要从意境来对意境进行分析,再去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古诗词所描写的事物,有时并非是作者想要表现的,而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来传递自己的心灵。唐代的边塞诗歌居多,其中王维的诗歌更是佼佼者,尤其是那首《使至塞上》,更是声名鹊起。在研习诗歌时,教师便能领悟一二,在诗歌中能感受长河黄昏,苍茫一片的感觉,之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学期间,引导学生感受大漠的苍凉之感。诗中所表现的非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孤烟夕照”,而更多的是通过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来颂扬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保卫边疆的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此首诗歌叙述简明,图景奇特,气势恢宏。
大部分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有引用典故的习惯,若是还是个中缺少经典,势必会影响他人对诗歌的理解,甚至促使人们在认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理解中的偏意。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鉴赏古诗词中的典故时,仅解其表层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解其中的典故内涵。因此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古诗词时,教师要注意对其诗歌的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积累部分古诗词的鉴赏技能和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其对古诗词有深刻的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学的过程,教师针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情况进行教学的优化,并在教学中逐步的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弘扬文化,进而促使其思想意识能被诗歌意蕴潜移默化的感化,进而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陈星,孙永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12):96-100.
[2]刘敏.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66-67.
[3]田江.少教多学 高效学习——论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作家天地,2021(34):111-113.
[4]孙奕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学苑教育,2021(34):24-26.
[5]钱才贵.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以初中古诗文为例[J].作文,2021(44):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