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正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如何利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已经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教师需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强化个人综合能力,在遵循素质教育与“双减”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全新的美术教学策略,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准则,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方案,从而构建减负增效的小学美术课堂。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原则
(一)教师应结合实际,不可使美术课堂教学与现实脱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虽然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倾向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但艺术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在教学时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举措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
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更多的是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美术品格以及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和自身能力的发展实现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需于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情况,在兼顾集体的基础上尊重个体,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学生在正确观念下自由创造,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
(三)教师还需结合“双减”政策创新教学
要让教学与时俱进,符合“双减”政策下社会与家长的殷切期待,教师需勇于创新,通过理念、教学策略、手段的更新,让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切实抓住机遇,以教材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综合发展水平为目的,对教学手段、策略及活动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心态,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学习能力以及思想上的差异,使小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学情差异,内心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个教学目标引导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美术学科应该是一门让人心情放松、愉悦的学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手段单一,使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只是一味地模仿,这无疑限制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会导致小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除此之外,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实践活动缺失的现象,极少有教师会开展校外写生等开放性较强的教学活动,使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佳。
(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效果不佳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美术教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对课堂良好交流氛围的重视,使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效果不佳,难以实现以互动交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部分教师只是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划分到某个教学环节中,虽然尽心尽力地组织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互动教学的成果不够显著。
(三)艺术类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艺术类的学科教学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不被重视的现象,部分教师仍然注重文化基础类的学科教学活动,将文化成绩视作人生道路发展的奠基石,使美术等艺术类学科“形同虚设”,教学辅助设备配置不够齐全,专业教师较为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标的深化实施。
三、“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创新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各类学科没有概念的时候,通常都是以兴趣作为出发点,在众多学科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几门学科去学。而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都很强,如果他们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感兴趣,那么将会展现出十分高效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跟着教学节奏与授课内容安排,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小学生的精力十分旺盛,在短短的课间十分钟,他们往往能够玩得非常开心,这也导致学生可能会在下堂课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还保持着下课时的精神状态,从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可以设计简短、有趣的课堂导入环节,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中,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展开教学,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充满期待,以此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在小学美术《迷人的游乐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用“游乐园”这个有趣的话题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上一次去游乐园是和谁一起去的?都玩了些什么项目?当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不少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去游乐园玩的经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建造一个游乐园,你想在游乐园里设置一些什么好玩又有趣的游戏项目呢?”这样的课堂导入既有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为学生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用一两句话或者是一个小故事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自然而然地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高效探索美术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增加创作机会,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际形式与内容来看,绘画创作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课堂教学时间、课时等受其他学科影响相对较多,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美术课堂的教学安排出现变化,教师可以留给学生的实践创作时间更多了。与此同时,学生往往十分愿意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把握住转变带来的机遇,积极转变教学思路,面对教学内容、形式改变所带来的挑战,通过延长创作实践时间、增加机会的方式进一步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切实参与美术课堂的知识探索和实践讨论,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受到美术课程的感染,对美术教学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如在人物画教学中,教师可将同一画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该画家的风格转变,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你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吗?能够通过创作发现事物的区别吗?”这样的问题以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引发学生回忆生活实际,也能让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并在未来发展道路中,更积极地探索生活中潜在的美术知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绘画风格,从自己喜爱的角度展开创作实践。“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拥有更多创作时间,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握住创作机会,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的魅力,在具备兴趣的情况下参与教学活动,尝试完成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增强应用能力的同时充分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美术课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小学美术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复杂的美术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且运用信息技术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并着力构建智慧课堂,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营造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美术作品的魅力。例如,在“我种的植物”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板设备,先自主观察植物照片的细节,并通过相应的科普视频了解植物的成长规律和植物叶脉及花蕊的具体形态,使学生对自己需要描绘的内容具有清晰认识,达成对知识的自主预习和探索。随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向学生展现一些知名的植物绘画作品,并组织学生建立小组,分析这些作品的运笔技巧,然后根据讨论所得在平板设备上进行自主绘画。当然,教师还可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进一步结合,打造更为丰富、有趣的美术课堂。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后,学生基本能够基于“画图”软件、PPT软件等绘制草图。因此,教师可设置“季节”“生活”等学生较为熟悉的主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从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的角度阐述艺术创作的思路,还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美术作品的表现媒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融入生活场景,强化理解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融入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元素,让学生将美术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以生活素材扩充学生的资源库,带领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使学生发觉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联系生活的美术课堂不仅能够缓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另外,在美术课中,有许多艺术欣赏的环节,教师要通过带领学生赏析优秀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常不高,教师以生活场景作为辅助,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艺术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审美意识,培养人文情感
教师需明确,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了更高的期待。为回应社会的期待,提高美术教学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学生的真正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让学生具备审视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师也要明白,美术成绩只能代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决定学生未来,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感情,将美术课堂当作传播美的媒介,使学生真正领悟学习美术的意义。为此,教师有必要挖掘美术教学内容的精神内涵,向学生展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我国传统剪纸作品,在学生鉴赏作品的同时,为学生讲解剪纸的起源和相关故事,说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让学生对剪纸作品的形成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了解创作者通过剪纸作品表达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虽然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思维能力有限,但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基本能够感知到作品蕴藏的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剪纸作品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细节表达自身情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小学美术课堂面临新的挑战。“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优化小学美术课堂各个环节,增加学生实践创作的机会。教师还应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更为多样且新颖的小学美术课堂,通过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在收获美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晓佳.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J].知识文库,2021(24):31-33.
[2]李丽.关于思政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探讨[J].知识文库,2021(23):67-69.
[3]顾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智慧课堂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62-63.
[4]李国臣.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J].名师在线,2021(32):18-19
[5]王琳,田夏彪.“双减”后小学家校合作共育路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20):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