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生政治认同培育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红色文化,高中生,政治认同
正文
一、红色文化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综合了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多元因素的优秀文明,具有普遍性,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文化延续”、“价值导向”、“政治指导”、“道德楷模”等诸多层面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在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的培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一)红色文化为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在红色的文化里,蕴藏着强大的灵气,是高中生们的宝贵的物质资源。在这个国家,到处都有红色的教学场所,无数的革命遗址,生动的人物事迹,通过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使学员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体会到先辈创业的艰辛,进而获得精神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提升,这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培育指明了方向,并最终促进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高中学生的红色教育,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就没有丝毫的改变。正是这样的理想信仰,鼓舞着广大的革命家们,在长期的艰难的革命中,勇敢地走出了困难,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成功。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根基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核心。在这个时代,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很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要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取向,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以达到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通过运用经典案例和感人故事,使学生在红色文化气氛中受到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同时,通过学习红色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内涵:“坚持不懈的创新”,“批判和自我审视的思维”,“脚踏实地的务实”等等精神品质,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了解,教师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将其深厚的红色精神和丰富的思想内容,用优秀的榜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当前的热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导高中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指向祖国的前途,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近代化中去,从而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红色文化为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
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立以来,在艰难的历史道路上,我们党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珍贵的红色文化“红色物质形态文化”和“红色非物质形态文化”。而“革命纪念堂”、“名人故居”、“文学艺术”、“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红色历史遗迹”等各种形式的红色物质形态的文化。红色的非物质性的形式可以划分成“制度类”和“精神类”两大类型。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例如:沂蒙山、井冈山、延安是我们在革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革命发祥地;中国的共产党位于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解放区和革命基地,陈云的故居和青浦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茶陵、大南山等;肇庆市沙浦革命烈士墓、鳌头村红色文化遗产、德庆县革命先烈纪念馆、肇庆市。
红色文化中的非物质形式制度类型,我们的“方针”、“纲领”、“政策”、“路线”等,例如:“总的过渡时期路线”、“土地革命时期的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全面抗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路线”、“工农武装割据”、“星火燎原”等。非物质形式的红色文化中的精神类是指我们党和民族所具有的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精神品格,比如:“长征精神”、“五四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井冈山等,这些都是西柏坡革命的精华。
因此,绘声绘色的红色文化是高中生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遗迹为主要内容,宣扬他们的革命英雄和革命精神,为高中生树立了“红色文化观”的根基,让他们在心里树立起信仰。同时,我们国家的红色文化也是一种极具感染力和渗透能力,它更加生动活泼,更易于被同学们所接纳。
二、红色文化教育对高中生政治认同建构的影响
(一)红色文化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提供重要内容
首先,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使高中生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认同。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抗争历史最生动地反映了“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实现国家自由的过程中,英勇牺牲,为革命先烈们所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不管是有形的,还是看不见的,都具有巨大的冲击力。中国共产党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治理才能,是中国人民所珍视和热爱的。其次,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同国家的体制。有国才有家。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抗争中,为祖国而战,它所包含的理想信仰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我们对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赋予的历史真相可以唤醒人们的爱国热情、爱国意识,从而激发人们发自骨子里的国家荣誉感和认同。
再者是加强了对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其所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改革创新、自强的精神,符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需要。在红色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细节中体会到价值观的力量,同时也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二)红色文化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培育提供优秀载体
与其它的政治教学内容相比,红色文化的载体更丰富。文本、声音、图片等传统载体,都被恰当地应用于“红色文化”的教学之中。而富有历史气息的纪念碑、纪念堂等特别的载体,更能让人产生一种代入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更好地从实际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教育内涵,这要远远高于理论上的讲道效果,更容易被接受。另外,现代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旅游景点纪念品、红色文化系列图书出版等,使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学转向了业余时间,可以作为普通教学的一种辅助。红色文化的传播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上述都是物质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的无形媒介,应当是一种被广泛地传播和融入到大众的心理之中的一种文化内涵,比如苏区、长征、井冈山精神,诸如此类。高中生的思想活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他们更愿意与更多的文化媒介交流。
高中生对政治认同的构建更倾向于从情感层次上进行,而作为多元载体的红色文化则更加自然地亲近。持续系统地挖掘红色文化载体,讲好红色文化的历史,是高中思政课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红色文化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究
培养高中政治认同,不仅要培养高中政治课的教师,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我国,红色文化对于公民的政治认同建设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并予以配合。以政治认同构建的红色文化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风。
(一)红色文化教育结合学校课堂教育
政治认同培养的课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治课程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其知识体系、授课计划和教学成效评估与回馈体系。将其与教育相融,必须寻找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安排,根据其特征和知识的设置,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逻辑思辨法等都可以在需要时进行交叉运用。强调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互动性,增强教学时效性,拓展教学渗透能力。在教学整合的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激发,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优;要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抛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教”与“学”的良性交流;应当避开那些仅仅注重对红色文化和历史的理解,要组织、指导学生从现实出发,并与当前的社会特点相联系,对其进行动态的剖析和探索;应该把综合教学的结果推广到其它的学科。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实例:可以从老革命地区请同学们讲自己的故乡的革命历史,同时也谈到了新时代在故乡怎样继承的问题。与真正的情绪需求相符合的政治认同更容易被构建和培养。
(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高中校园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高中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既可以唤起学生的真诚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的情绪共振,起到很好的引导效果;学校的文化具有正式的约束作用,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在学校里的传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把红色文化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一是要清晰地制定整个项目计划,学校要在各个层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并对活动的组织者和人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二是要健全校园活动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活动的申报和审核程序与校内各部门的职权范围相符;三是要打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高中品牌系列的活动要注重时代的延续与传承,才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四是要主动营造一个活动的舞台,可以根据重要的纪念日定制相应的纪念,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橱窗、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刊等媒体进行宣传。高中高中生是政治认同构建的主要对象,其出行动力强、参与度高等特点,通过开展红色校园文化,可以对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
(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社会集体教育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既要从学校、家庭教育等方面入手,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社会化群体的教育具有开放和渗透的特征,其对观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自然而然或无意识的,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要在社区中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就需要抓住下列要点:一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话语的主导性,积极正面的思想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种文艺工作者,多写优秀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大众欣赏,利用各种媒体的平台,加强对红色的宣传。二是要着重强调其社会属性。发展红色文化产品,完善红色文化服务,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软件,这些都是推动社会文化普及的一个主要途径。三是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尤其害怕非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中去,它可以歪曲是非,扰乱主流思想的舆论氛围,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文化改造。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集体性教育,可以去除其糟粕,保留其精华,提供更为丰富的、滋养的教育资源来构建其政治认同。
201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7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历经风雨洗礼依然一往无前,在人才的培育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中华人民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40年来,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推进,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日趋复杂。随着多元化的发展,人类的思维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而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建设也产生了新的要求。通过丰富的内涵、多样化的载体和高效的方式,在政治认同建设进程中,无疑是一种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基于建构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的必然性与困境,紧紧抓住其内涵的丰富的教育观,挖掘其教学途径,是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新的角度和新的探索,可以为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实践能力,这对于探讨我国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结语
总之,在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的培育中,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把红色文化与我国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相结合,发掘其丰富的教育内涵,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可以为政治学研究开辟新的视界与新的尝试,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和依托,这对于发展我国的高中创新教育方式具有重大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畅,王立仁.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机制及培育路径探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4).
[2]蒲小轩.红色文化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16)
[3]石家松[1].高中政治课中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探讨[J].福建教育研究,2021 ( 01).
[4]秦洪飞.高中政治课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5]崔园园.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6]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教学与研究,202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