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阳明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的“乐游课程”建设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蔡宇环

崇义县明德幼儿园 341300

摘要

阳明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幼儿成长的需要和成长的内在动力。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阳明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是非常有意义且有必要的。游戏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还可以锻炼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从而提高课程实践水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开展融入传统文化资源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本土化、民俗化、生活化。基于此,本文对阳明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的“乐游课程”建设的有效渗透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究。


关键词

幼儿园;阳明文化;传统文化;游戏

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指出,游戏应成为幼儿园中的基本活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2012年10月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则指出“幼儿学习是以直接感知为途径的,理应重视游戏的重要价值”。上述文件强调了幼儿园课程需要考虑幼儿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支持幼儿从游戏中直接感知认知、学习技能及获取情感经验,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幼儿的学习具有“具身认知”的特征,其认知是身体、大脑和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传统文化入园应以“游戏”作为承载形式,在幼儿园常规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游戏。

一、本土资源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

本土资源具备地域性特点,既能愉悦幼儿的身心,也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更能在不知不觉间让幼儿在参与本土资源化游戏中传承文化。在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要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将本土资源应用到课程实施中,以此让幼儿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对其产生探索欲望,让幼儿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本土文化,掌握本土文化,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确保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首先,有效挖掘本土资源,将其融入幼儿户外游戏活动,能利用本土资源让幼儿对家乡充满喜爱之情。本土资源结合了地域特点,包含了地域内的历史文化、风俗、产物等特色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凸显民族的特色与内涵,更能对这一城市、区域的优秀历史和艺术瑰宝等进行呈现。在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中有效融入本土资源,可以让幼儿了解本土资源、探索本土资源,在感受家乡物产、物资的同时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地理人文等,强化幼儿对民族和地域的认同感,也能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这些都是其他资源不能比拟的。在设计、组织户外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装扮互动的方式,让幼儿感受不同民族的特色,或以家园联合的方式,由不同民族的家长做一些本民族特色的地方小吃、让幼儿学一下传统的民族语言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其次,本土资源的使用可以让幼儿获得持续性认知和持续性发展。由于本土资源的资源种类不一致,因此资源本身的功能和价值也不同,幼儿在游戏活动探索中能够获得的经验也不相同。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可以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有更多认知。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民族的历史、本土区域的物产资源等,这些资源随地可取,就在幼儿的身边,不会受到材料、空间、时间等其他因素的限制,甚至可以在一次实践活动中使用几种资源让幼儿进行持续地深入探究,让幼儿在户外游戏中获得整体性活动体验,感受本土资源的魅力。最后,本土资源的使用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自由探寻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材料,并在收集过后进行使用。比如,参与植物的种植、收集与民族相关的饰物,制作陶罐、挖陶泥、开展传统游戏活动等,都有利于让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让幼儿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与此同时,很多本土资源可以直接被用来创造,如稻草、鹅卵石,农作物的叶子、杆、竹子等都可以让幼儿进行再创造,这些资源都是幼儿在日常户外活动中自主收集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开展创造,再进行展示,以提升幼儿对本土资源的应用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困境

(一)目标的设置不合理

首先,教师对游戏的目标设定在行为和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如下:一是部分教师认为游戏就是幼儿自主玩耍,没有设定活动目标;二是部分教师设定了游戏活动目标,但是目标脱离传统文化,没有针对性。其次,教师在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上着重关注能够呈现活动效果的显性文化,例如节日饮食。活动目标虽然关注幼儿对节日饮食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操作环节,但是却忽视了幼儿年龄特点、自我情感、传统文化内涵等问题,不能满足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内心诉求。总之,传统文化和游戏在目标与内容上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两者都呈现单一性,缺乏系统性的方案和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二)环境创设流于形式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游戏在环境创设的时间上,一般在开学前由教师带队布置完成,没有根据传统文化和幼儿的需求进行创设,即使教师根据传统文化来创设游戏,但是传统文化的时间较特殊,多为假期或者一天时间,实施和延续的时间短,导致环境创设流于形式。在环境创设的形式上,多为静态性质的装饰性内容,缺乏互动性和创造性的动态环境创设,看不见幼儿参与的痕迹。在环境创设的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内容零散,不成体系,只有极个别区域有相关材料投放。例如,美工区和语言区主要集中在物质环境的创设,而忽视了精神环境的营造。

(三)教师指导干预不恰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组织性和思想性,能够深刻影响人的文化知识体系、思维结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它在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经验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结合,让幼儿能够从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知并生发出一定的文化情感和文化信念。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经验性、知识性和思想性体现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游戏中,如何把握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如何提升幼儿的核心经验,无疑是对幼教工作者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考验。然而教师不恰当的指导干预阻碍了游戏精神的渗透和经验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将游戏简单理解为幼儿自由玩耍,没有深入思考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游戏应该是什么样的,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的需求。教师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幼儿,表面看似热闹,实则缺乏组织干预,导致幼儿的知识经验固化重复,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其二,教师缺乏技巧性的观察手段。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行为和情绪异常时,教师不能准确地解读行为背后的意图,导致介入的形式不精准,出现过度干预或忽视干预等问题,教师由游戏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变成了旁观者。

三、融入策略

)根据本土文化,开展户外游戏

在结合本土资源的过程中,园方可以搜集与民间游戏相关的内容,引导幼儿在户外游戏活动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民间游戏虽然有一定的规则,但又具备游戏性,很多游戏都可以就地取材,如叶子、石子、木棍等。比如,在走子游戏中,可以让幼儿直接使用地上的木枝画出格子,再使用石子或者果核等一系列小而精的物品进行智力竞赛。可见,大自然无疑是幼儿进行探索与发展的最佳空间。整合民间游戏以及相关材料,既能保证户外游戏活动的构建有利于幼儿的长期发展,也能丰富幼儿户外游戏的体验,更能通过介绍与应用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例如,在投掷沙包这一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先通过介绍沙包的制作方法和填充物,让幼儿认知本地的一些常见沙土、矿石、农作物等。之后介绍游戏规则,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两一组玩抓布子游戏,也可以让幼儿几个人一组玩丢布子游戏。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游戏的来源以及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让幼儿感受人民的智慧,并萌发创造的意愿,让幼儿在参与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创建游戏规则与内容,从而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投掷沙包就是从部队体育锻炼中的投掷手榴弹演变而来。这些游戏最初在创建的过程中是以军事训练为基础。教师介绍游戏创生的背景,可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让幼儿了解国家发展的变化,更能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让幼儿以军事背景为基础,想象自己是勇猛杀敌的将士,在游戏过程中通过投掷沙包来炸毁敌人的碉堡。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为幼儿讲解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与幼儿共同构建户外游戏活动。我班有一幼儿家长会制作皮影,带领幼儿在自然界的探索中寻找制作皮影的材料,指导幼儿制作简易的可动皮影。在后续活动中,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皮影编排了自己的一日生活,既提升了幼儿的各项能力,也让幼儿了解了家乡文化中的皮影艺术。

(二)珍视地方历史文化,创设多样游戏环境

环境是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催化剂。结合园本课程,幼儿园创设了具有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教育环境。首先,在游戏场以阳明文化为游戏背景,搭建茅草屋等传统房舍,投放瓦缸、瓦片、土砖等传统物件,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供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并了解阳明文化。其次,充分发挥其他活动区域环境育人的功能,在“快乐超市”区域专门创设了“土特产品”区,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了解贵州地方特产,“照相馆”区域的背景是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台江苗绣、凯里苗绣(堆绣)、苗族服饰、侗族刺绣等文物保护单位,在潜移默化中让幼儿接受历史的熏陶。此外,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刺绣图片以及各种手工作品,供幼儿欣赏、阅览,感受古代民间艺术的魅力。幼儿在玩中学,做中

)优化戏剧游戏适时渗透本土资源

教师借助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确定游戏课程主题后,就可以优化游戏步骤,引导幼儿展开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适时渗透本土资源,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当幼儿建构朱熹公园之后,教师尝试引导幼儿与戏剧游戏相结合,再现朱子故事情景,让幼儿在自己的搭建项目中开展实践活动,获得更积极的感悟和体会,彰显游戏活动主题的价值。例如,当幼儿建构完成朱子博物馆之后,教师筛选朱子文化中便于幼儿理解的故事,如《朱子故事》《童蒙须知》等,将其作为游戏主题,与幼儿协商,参与戏剧剧本的改编,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设计不同的戏剧活动,参与游戏服装等材料的制作和游戏场景的布置,保证整个角色扮演活动的开展更真实。比如,有的幼儿收集了很多包装纸、彩色纸袋、报纸等材料自制角色服装,然后在表演区练习角色对话。当各个小组完成整个戏剧角色活动的排练之后,教师让幼儿在建构区的朱子博物馆前表演节目,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朱子文化的相关内容,彰显朱子博物馆的价值。整个游戏活动开展过程始终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意渗透于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幼儿的演绎,不仅丰富了戏剧游戏活动的内容,让幼儿体验到戏剧表演的乐趣,还能够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朱子文化的理解,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朱子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使幼儿得到更丰富的感悟和体会。

四、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是幼儿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提升幼儿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幼儿课程活动的丰富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挖掘、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的过程。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融入多种教学方式,站在幼儿的视角去理解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幼儿能够在日常活动课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芝荣.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6):78.

2]何丛丛,苗小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路径[J].家长,2022(17):61-63.

3]方梅.传统文化视域下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1(1):87-88.

[4]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5]余姚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关于推进阳明文化传播弘扬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通讯,2018(9):64-65.

[6]夏迎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2(26):126-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