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毒蘑菇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毒蘑菇;中毒类型;危害;防治。
正文
毒蘑菇亦称毒蕈或毒菌,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在人或畜禽食用后出现中毒现象的一类物种。我国毒蘑菇种类多,分布地域广,从东南沿海至西北高原都有分布,其中多数属于担子菌,子囊菌类占少数。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中毒事件中以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为主,中毒事件中尤以毒蘑菇中毒较为突出。每年的春秋季,是我国各地毒蘑菇中毒事件防控重点,农村是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区域,多以家庭聚集发病为主,表现为家庭成员在集中就餐中误采误食有毒蘑菇而引起中毒症状。人员根据食用量多少以及个人体质差异,表现出轻重差异的临床中毒类型。由于毒蘑菇种类多样,毒蘑菇毒素差异,导致中毒症状多样复杂,如未及时对症救治,将严重危及生命健康。
一、毒蘑菇种类
据统计全世界毒蘑菇约达1000种,我国近年根据文献报道和实际考察记录有435种,隶属于39科112属中,2014年中国毒蘑菇名录记载的毒蘑菇种类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基本完成修订。毒蘑菇比较常见的如鹅膏菌科的毒蝇鹅膏及褐黄鹅膏、蘑菇科的细鳞蘑菇及黄斑蘑菇和牛肝菌科的网孢牛肝菌及黄粉末牛肝菌等。近年的毒蘑菇中毒报告中,鹅膏菌中毒占绝大部分,包括贵州报道的淡红鹅膏菌、广州的白毒伞以及浙江在毒蘑菇中检出鹅膏多肽等。
西南地区野生菌产地主要为云南和贵州为主,贵州目前已对梵净山地区的毒蘑菇作初步统计分析,主要有子囊菌门的火丝盘菌科、马鞍菌科和担子菌门的蘑菇科、鹅膏菌科、粪锈伞科、鬼伞科、丝膜菌科、粉褶蕈科、蜡伞科、丝盖伞科、小皮伞科、小脆柄菇科、球盖菇科、口蘑科、牛肝菌科、硬皮马勃科、钉菇科、鬼笔科、红菇科和胶耳科等20科41个属81种。最常见的如有格纹鹅膏、灰花纹鹅膏菌、黄粉牛肝菌和稀褶黑菇等。
收录记载的虽有明确的数据,但是野生菌的生长区域的差异和各地气候的不同,往往会使野生菌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变异,同一种类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出不一样的生长特征,而且不同的生长阶段各子实体的特征亦有较大的差别,在甄别有毒或可食用的野生菌时要认真比较,对于不熟知的种类不宜轻易采摘或食用。在野生菌食用种类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与毒蘑菇同归一个属之中,在一定条件的食用预处理下,食用后不表现明显的中毒现象,这类菌一般不被记录为毒蘑菇,但一般民众不可轻易烹食,一旦达不到处理要求,往往会对健康造成一定损害。总而言之,毒蘑菇不仅物种丰富,而且与可食用野生菌在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对毒蘑菇的识别与鉴定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设备,对于不熟知的野生菌种类,最好不要轻易食用。
二、中毒类型及危害
根据相关医学专家观点,现阶段我国毒蘑菇中毒类型主要划分为6大类。
第一种为胃肠炎型。据报道有160种毒蘑菇中毒症状属于该种类型,例如:毒粉褶菌、毛头乳菇、白乳菇以及毒红菇等。此种类型潜伏期较短,一般为食用毒蘑菇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临床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通常伴随有头昏、头疼以及全身无力、重症偶有吐血、脱水和休克。病程较短,致死率较低,较容易恢复,这种类型较为普遍。
第二种为神经精神型。毒蘑菇约有110种,例如:毒蝇鹅膏菌、小毒蝇鹅膏菌、大花褶伞以及红网牛肝菌等。此种类型潜伏期甚短,一般食用15分钟后就会出现头昏眼花、视力不清,看东西东倒西歪或者狂歌乱舞、哭笑皆非以及痴呆似醉的精神异常类症状。较少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腹痛症状,一般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第三种是溶血型。毒蘑菇主要为鹿花菌以及褐鹿花菌等,该毒蘑菇与羊肚菌较为相似,容易混淆。该种类型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小时以上,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以及头疼、烦躁不安等症状。该类毒蘑菇的鹿花菌素具有溶血作用,食用毒蘑菇后在1-2天内很快出现溶血中毒症状,表现急性贫血或者血红蛋白尿、尿毒症肾脏肿大等,严重的会心脏衰竭而亡。
第四种为肝脏损害型。毒蘑菇种类大约有35种,例如:白毒鹅膏菌、致命鹅膏菌以及密褶黑菇等。该种类型潜伏期长,一般长达6小时以上,短则3-5天,长则11-14天。临床上将病程又细分为6个时期,分别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以及恢复期。该种毒蘑菇的毒素主要为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是一类毒性极大的毒素,特别对肝脏、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中毒者会最终因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亡,病死率高达90%以上。
第五种呼吸循环衰竭型。根据报道代表毒蘑菇为亚稀褶黑菇。临床症状表现为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潜伏期为20分钟至1小时,甚至有的达到10余天,与肝脏损害型都有较长的潜伏期,而且同为致死率较高的一类。
最后一种是光过敏性皮炎型。代表毒蘑菇为胶陀螺,属于少见的子囊菌门的菌类,常见于腐木之上,与木耳形似,因而误采误食。该种类型潜伏期24小时至48小时,临床表现为面部和手臂红肿,嘴唇因肿胀而翻起,肿胀部位出现火烧般刺疼,特别明显的是在太阳直射的部位出现皮炎症状。病程可达数天之久,一般随着毒蘑菇毒素的人体代谢症状会相继消失,或者服用抗过敏药物亦可治愈。
一般在救治中,往往中毒者会表现出多种中毒类型并发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由于毒蘑菇的毒素成分不单一、致病机理较为复杂或者食用多种毒蘑菇共同致病所引起的,因此在救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急症的诊疗,而且要认真排查潜伏期较长的中毒类型,做好各中毒类型并发的诊疗方案。
三、毒蘑菇防治策略
毒蘑菇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不应对野生蘑菇进行随意采食。毒蘑菇的中毒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民众误采误食引起的,当前没有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快速验证野生蘑菇是否还有毒性,多数毒蘑菇都是靠基本的认知进行识别,对于较为难辨识的可食用野生菌和毒蘑菇,一般民众缺乏较为专业的鉴别能力,因此对于民众个人来说不应对不熟悉的野生菌进行采食。此外也不应对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进行随意购买,如要购买尽量选择形态完整易于分辨的子实体,做好分类后对熟知的野生菌再进行烹饪食用,最好将烹饪后残余的子实体留存,以备毒物溯源之需。
其次野生菌的烹饪务必煮熟煮透,如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时应迅速就医。对于毒蘑菇来说,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类型的毒素,中毒类型也复杂多样;临床症状表现来说,胃肠中毒型十分普遍发病迅速,在食用野生菌出现有呕吐、腹泻、恶心以及头昏眼花等多种症状后应及时进行催吐并立即就医。
同时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要加强野生菌的识别能力的提升,做到不经营、不加工以及不采摘不认识的野生菌,做好经营与加工之前毒蘑菇的剔除工作,避免消费者食用掺杂有毒蘑菇的野生菌而所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对于相关单位来说,一是加强农村地区的可食用野生菌和毒蘑菇的宣传科普工作,以家庭为单位,强化家庭成员应对毒蘑菇中毒应急处置的能力培训。二是要加强可食用野生菌市场的建设,提升可食用野生菌的贸易活力,加强野生菌售卖的监督检查,保障可食用野生菌营养价值的社会地位,维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经济权益和健康利益。三是适时发布毒蘑菇中毒的预测预报,注重公共卫生预防为主的防治方针政策的落实落细,避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中毒事件的发生。
最后科研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毒蘑菇相关课题的研究,不仅加强形态学上的鉴别能力提升,而且对于毒蘑菇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效率要更进一步,只有快速提升毒物的鉴定水平,才能更好地对症治疗,以降低食用毒蘑菇中毒者的死亡率。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上升,对于野生菌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而对于毒蘑菇来说其品种多样性也使得毒素及其成分的多样性,对毒蘑菇毒素的研究应用也应当受到重视。毒蘑菇是相对于人食用后出现毒副作用而被冠以“毒”名,但毒蘑菇的毒素及其它成分在医疗上具有较大价值,它的利用价值应当从另一方面得到体现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孙亮,陈莉莉,廖宁波,等.2010—2016年浙江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03):270-274.
[2]魏蔷,白光大,邓立权.2015年吉林省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7,16(06):737-739.
[3]吴学林,胡海梅,高丽芬,等.2004-2016年楚雄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3):2319-2322.
[4]朱姝,陈作红,周平,等.一起因食用淡红鹅膏菌引起的中毒事件报告[J].预防医学,2016,28(07):719-720.
[5]邓春英,吴兴亮,石磊,等.中国梵净山已知毒蘑菇的种类及中毒类型[J].贵州科学,2016,34(03):18-24.
[6]图力古尔,包海鹰,李玉.中国毒蘑菇名录[J].菌物学报,2014,33(03):517-548.
[7]卯晓岚.中国毒菌物种多样性及其毒素[J].菌物学报,2006(03):345-363.
[8]何洁仪,马林.广州市四起毒蘑菇中毒的调查与防治对策[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05):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