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
摘要
关键词
逻辑起点;实践动力;发展趋向
正文
马克思在对德国意识形态专家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阐发了“现实的人”的思想,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与立脚点,这对于研究“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有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人
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一切社会历史产生的现实前提,人类的整个历史就是始终围绕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展开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把“人”从抽象拉回了现实,认为人并不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也不是想象出来的,需要从实际活动中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因此,“现实的个人”首先是要有“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的有生命的个人是生物学意义上肉体的、自然人,即物质性的客观存在的人;而不是拼接抽象思维而产生的人的“类存在物”。
其次,“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人。意识在一开始并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意识,其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人的意识的产生是人们进行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的结果,受到客观存在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影响,即“现实的人”就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人,进而也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意识。最初,意识仅仅是被看作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作为一种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力量,有着绝对的威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完全等同于自然界中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环境下的人完全臣服于自然,这时人的意识也就等同于动物式的意识。因此,“现实的人”的意识与有生命的人的个体相伴而生,“现实的人”也是有意识的人。
二、实践动力:“满足第一个需要本身”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马克思指出,“能够生活”是人们能够创造历史第一个前提。基于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产生人的自然需要,基于社会化了的人产生社会社会需要。人的需要与需要的再满足的问题,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这一层含义的需要是自然需要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当物质生活资料严重缺乏时,人就难以生存下去,丧失了成为“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即有生命的个体的人。自然需要作为肉体组织的生理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有了这种需求,人无法离开这些肉体需求而生存,这也表明,对自然需求的满足,会受到自然发展规律的限制。
人永远都存在着自然需要。所谓社会需求,就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社会生产与交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超越了自然需求的、为人类所独有的需求,它包含了社会交往、情感、认知、道德的需要等。马克思曾多次提及过“社会需要”这个概念,并且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社会需要”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也就是说,“社会需要”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社会需要”的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社会需要是人的本质性的需要;人在满足生理需求时会进行实践活动进而产生交往,二者相伴存在,因此,人类同时存在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些需要与人类的本质相一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更为重要的需要。第二,人类的需求不仅指个体的需要,而且包括社会化的人的需要。人并不是孤立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个社会关系之中,各种社会需要被生产出来。通过生产其它人所需要的产品,进而通过交换再满足自身需要,因此,在社会需要的驱动下,社会生产也在不断地推进。
三、发展趋向:有联系的群体性存在的人
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为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就必须进行基础性的劳动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的普遍交往。以肉体组织的生理需要为出发点,“有生命的个人”为满足这一自然需要就必须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连续不断的实践活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保证作为肉体的个人的生存。也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就必先生活,由于社会普遍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个体需要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增多,集群意识不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以分工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存在的生产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的物质交往和物质联系。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联系,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从人的本质看,人从一出生就共时态的存在着三个“因素”,构成人的社会性属性。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历史性存在的人,必然存在着第三种关系,一是生产他人生命的繁殖。二是在夫妻、父母、子女等关系中形成的家庭,三是,基于人口的增长和物质资料生产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因此,那种非历史的、脱离一定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孤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对资产阶级现存关系的凝固抽象物,即那种封闭的、不变的、想象中的“人”,基于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作为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都是这种存在物。”。因此,“现实的人”一定是社会化了的人,影响社会发展方向、能够改变社会本质的社会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唯一者”和“我”。
以横向的视角看,人是社会化了的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而社会本身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从时间的角度,纵时态的观察社会就形成了历史,因此,现实的人也是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中的人。“现实的人”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中的人,他们既“受到生产力于与交往形式的制约,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活动改变这些条件从而创造新的条件,而正是这种连续不断地活动或活动的连续不断,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越益发展成为人类的历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个人进行生产和交往的条件及变化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四、“现实的人”理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导向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可能会冲击到现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现实的人”的理念为基石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现实的人”存在的首要的条件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即作为自然属性的人、是自然中的人,因此,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批判,指出,自然界既不是仅仅存在于绝对精神中的自然界,也不是“事物感性的总和”与“独立存在的实体”。一方面,自然为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以维持正常生命体发展的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为使自然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会对自然进行改造,形成人化的自然。“现实的人”存在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改造于自然。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保证“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资源的渴望、对利益的追逐以及对自然敬畏之心的的淡化,致使人类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对自然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逻辑的统摄下,二者完全处于“二元对立”的异化状态。人与自然的异化的、对立的状态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迫切的发展经济,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中一部分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发展观念,只有尊重“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才能够促进“现实的人”的长远发展。
(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的需求是从低级的、基础性的物质性需求到高级的、精神性需求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人的发展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需要之中,生理上的需要指的是最基本的、能够满足人生存的物质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的是能够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并且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所有事情的需要。人对于自己的要求是多方面高层次的,并不会于局限于某一层面,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发挥个人能力是人所具有的本质性需求。马克思“现实的人”是有需求的人,“现实的人”既有物质性需求又有发展的需求。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的最高体现。这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不同的国家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遵循着截然不同的现代化逻辑。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与自然资源,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一无所有,而工人劳动力的实现需要依附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就形成了“物的依赖性关系”,人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精神上,资本对现实世界的统治催生了资本拜物教,人片面的追求资本的物化形态货币、商品,本应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却被物所支配。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无法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突出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人的本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的论述中指出,人一出生就处于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把社会关系解释为“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因此,自人的肉体存在后,人就处于一定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交往越扩大,各民族便不可能呈现封闭状态,历史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中的个人也将跨越地域、种族成为世界性的人。在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基础上形成“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指出,在“虚假的共同体”中,共同体虽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他与个人相割裂,剥夺个人自由,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用真正的共同体代替虚假的共同体。当下,全球化的大潮势不可挡,单个人的发展个具有了世界意义,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间命运的联系也是前所未有的紧密,只有相互依存才能推动国家之间的关系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全球化的视角,响应了时代的召唤,突破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体”理念的新诠释、新实践,也是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敖琴,彭坚.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概念[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3]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
[4]陆杰荣,吴霞.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展开的逻辑进路[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5]李昕桐.马克思主义“现实性”思想三原则解析[J].哲学动态,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