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引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可以满足自己现在和将来发展所需的必要品质和重要能力。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中,要想达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老师们不能仅仅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而要切实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主题探究的形式来探索单元知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达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1]。
一、依托核心素养, 明确单元要素
在新一轮的新课改中,老师们必须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每一项数学核心理念,熟悉每一节课的关键元素,运用元素分析法,理清每一节课的基本思想。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认真研读课本,掌握重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正确性。比如,在《矩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授课中,作者在分析了《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后,认为这一单元应该突出两个重要的理念,一是空间理念,二是思维方式。对空间概念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对体积单元的表象认知,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在进行空间意识的培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引导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空间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由于该课程还包括了与推论和合情推理有关的知识,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推理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体积的概念出发,来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三维图形的大小就是体积"这一认识,而立体图形占据了多少的空间,就是有多少个体积单元,从而让学生进行演绎推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再比如,在“分数的初步知识”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老师们从课本和《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包括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分类的思想,转换的思想,以及归化的思想。所以,在单元备课的时候,老师要着重对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数学思想进行充分的剖析。
又比如,在《一万以内的数字的知识》一堂课上,老师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育的价值,指出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一万以内的数字的加减的知识,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理性思维。所以,在进行这本课程的时候,老师们有必要挑选一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课程,这样才能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质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综上所述,在大单元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大单元中所蕴含的各种教学因素进行全面的剖析,让老师们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要进一步挖掘《课程标准》中的教育理念,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大单元教学更加完整、系统。
二、对对象的恰当描述,加强对象的认识
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都发挥着引导的作用,而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学目标更是应该具备全面性和表述准确等特征,让学生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建立对单元知识的完整认识[2]。首先,在实施本课程时应注意整体性。元教学是由课时教学构成的,然而,单元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将课时教学目标简单地罗列在一起,还需老师从整体上考虑,将每一课时要实现的目标纳入整体的单元中,使课时与课时相关联。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对三个维度的教育目标进行规划。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设计和实施三维教学目标时,将各个维度的目标互相分割的情况,要将三维目标变成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对数学思想和数学育人价值的渗透,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和谐发展,更好地达到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目标内容描述的清楚和可操作性。元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指导的功能,所以在对其进行说明的时候,要明确,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让师生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根据,从而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行。
比如,在《矩形体积》这一单元的讲授中,我设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的。(1)基本理解和掌握“容积”的意义,感觉“容积”是一种“恒定”的观念;能够掌握一些可以用来描述体积大小的一些概念,与真实的事物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体积大小的概念,了解了几个体积单元之间的关系,能够对体积单元进行正确的转换;能够准确地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2)过程与方法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对矩形与矩形体进行体积运算的基础上,得到一种类似于归纳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空间概念,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将所掌握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应用到实践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应用意识、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通过对容积的推算,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通过运用所学的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和价值,培养了积极探索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意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所有的行动者都是学生,因此,学生也可以依据这个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这些目标还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能够对师生的行动进行引导,发挥出引导的作用。
三、优化单元实施,丰富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数学思维、数学眼光和数学语言等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老师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实践性、综合性和主体性的大单元教育模式,通过对大单元教育模式的探索,使学生通过构建新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数学思想和语言。
(一)在情境中讲授
情境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依据,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现实情境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因为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利用情境化的教学手段,老师可以用一种更为有趣的形式来展现数学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同时还可以进行观察,进而推动他们在数学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以“矩形体积”为例,作者在“导论”中采用了情境法。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然后对他们说:“各位,我们都很喜欢游泳,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游泳池需要消耗的水量有多大?”在作者提问后,有人说要用很多水,也有人说要去测定一下水池的尺寸,大多数人心中没有容积的观念。在同学们有疑问后,作者继续指导,告诉同学们:“要知道需要用到的水量,其实就是需要这个水池的容积!”接着,作者就用“容积”这个词,让学生与真实的物品相结合,来了解“容积”这个词的含义。在随后的大单元教学中,作者也常常使用这种情境来指导学生,例如,在学生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作者将一个泳池的长、宽、高三个数据与学生共享,请他们算一算这个泳池最多可以装多少水,然后,再算一算,如果只装到泳池高度的三分之一,可以节约多少水,等。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们在实在的问题上进行思维,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
(二)实践课的讲授
由于儿童的逻辑思考能力差,他们常常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东西,也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一个知识系统。所以,在实现单元教学时,有必要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体验,让他们在身实践中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这一单元为例子,当学生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关键知识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的计算公式以后,作者就向学生们安排了一项课外实践任务,要求他们在课后挑选出几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物体,并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去想象出这个物体的容积大致有多大,然后用皮尺来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计算,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正确的。这种实践作业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量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实施“以任务为中心”的教育
任务化教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执行一套有内部逻辑关系的任务。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的深入,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提升单元教学的系统。
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单元教学中,对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作者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协作的方法来完成以下的工作:把老师给他们的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方体,把它们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在摆的时候把它们的长、宽以及体积都记录下来。每一组都要进行对内沟通的总结,将上一次的行动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汇总,并派遣一名代表说明成果;对矩形立方体的长,宽,高以及体积进行了研究。因此,在使用了“任务驱动”的方法之后,能够将教学引导到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提高了单元教学的质量。
四、开展多元评价,完善学生认知
在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主体的大单元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博弈,重视多样化的评价手段,逐步地起到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过于注重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但是,因为核心素养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老师们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上。首先,教师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评价;老师不能只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当作是对他们进行的评价,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上,了解他们获得了什么知识,以及他们在理念上还有什么缺陷,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对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学生,并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个人的评价也不应该一视同仁。老师要注意采用差别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评价,使教学能够真正地面向每一个学生。
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大单元的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在大单元的探究中建立起一个模块化的学习架构,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这些新的知识,从而把握住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湘身的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老师要深刻理解“大单元”和“核心素养”的涵义,寻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大单元”教育理念,切实推动“小单元”教育向“大单元”转变,促进“大单元”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柯银霞.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7): 107-108.
[2]郑烁.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05):72-73.
[3]邢淑文.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 2021(05):12-14.
[4]吴春燕.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0(92):67-68.
[5]邢淑文.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21(05):12- -14.
[6]吴春燕.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20(92):6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