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微专题教学在实施中的基本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三地理;微专题; 核心素养
正文
近些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高三地理教师,要有更高效的地理复习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本文是笔者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关于微专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策略,让教师的教学能更适应高考要求。
一、微专题教学内容的选取
(一)依据考纲,选取考点型内容确定微专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03版)》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向标,是高三地理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依据,教师需遵循考纲要求把握高三复习的大方向,确定高三地理复习的侧重点,要做到有目标,有方向。同时,高考真题也是重要的参照依据,高三教师还要深度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了解试题特点和命题方向,要清楚近几年的主要考点,他们是怎么考的,应用了什么样的情境,还能怎么考,还能有哪些创新情境等。高三地理教师要以目标为导向,做到高三复习方向准确不盲目。
高考中地理命题的主旋律就是围绕主干知识,依据主干,重新拆分细化知识点,微专题的内容可以根据必考点、常考点、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分类、整理,设计考点型微专题,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细化专题内容。比如,教师可以整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貌》和选择性必修一中的《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两部分内容,对“地貌”的相关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分割,设计出《内力作用与地貌》等一级微专题,根据不同知识的内容量可以再细化出若干二级微专题,如《沙丘地貌》《喀斯特地貌》《峡湾地貌》等,教师结合学情和考情,像这样逐级细化知识,精准地落实基础知识,突破考点,提高高三地理复习的全面性。
(二)根据学情,选取问题型内容组成微专题
微专题的特点是容量小,我们可能无法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因“生”制宜,教师在设计微专题内容时,结合本校学生、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的调整微专题内容。教师通过访问和摸底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确定本节微专题的教学内容的含量,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型微专题,采用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保证提高学生知识的完整程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让复习更有针对性。
教师可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心多留意,通过学生的作业习题和试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班级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班级的整体学习风格,还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人需求,进而设计不同深度和难度的微专题内容,根据学生喜好调整教师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灵活变通,灵活的专题设计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三)联系生活,选取热点型内容形成微专题
近些年来高考地理考试的命题常联系热点,联系实际,以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探究热点问题背后所隐含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考察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地理知识,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粮食安全问题,西北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极端气候问题,传统文化等热点问题都曾以不同形式出现过,所以教师可以以热点事件为情境,选取和设计相关地理知识的微专题。
高三教师应多关注新闻热点和社会事实,以热点事件为情境,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淄博烧烤兴起的原因、中国新能源转型、乡村振兴、环境问题、氢能产业等与地理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借助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和课件,整合资源设计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微专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用地理思维看待问题的学习习惯,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效率。
二、微专题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借助微专题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地理的复习,首先是以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为主,尤其在一轮复习时期,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比较多,在高三紧张且有限的复习时间里,学生的识记难度比较大。此外,学生学习的本质是认知知识结构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孤立的知识是没有活力的,学生如果单纯的背诵这种孤立的知识点,是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迁移的,在考试当中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只有知识间有了联系,知识才能生出更多的新知识,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掌握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特点的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整合知识,方便学生的识记和理解。
教师确定微专题的主要内容之后,可以围绕主题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构建。最重要的是充分了解主题内容的相关知识,绘制与主题相关的各级支线,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地深度认识和高级思维逻辑地形成。例如,在设计《湖泊》这节微专题时,教师先抛出一级分支,湖泊的定义、类型、水文特征等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细化出二级分支,湖泊的水文特征包括盐度、水位、含沙量、生物、结冰期等。通过思维导图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基础知识复习的全面性。
在微专题的教学中,各类知识是纵向研究的,教师整节课的传授内容比较深入,除教师建立思维导图传授知识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繁多的知识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让大量知识形成链条。教师可以在课前预期,课堂笔记,课后反思这三个阶段,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学习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快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答题时的语言条理性,为全面提升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二)开展微专题情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如案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设计有层次性、指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可持续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实质上,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能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更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可带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在微专题的教学中,如果选取的主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就可以查找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背景材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其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果与生活越贴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越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生主动接纳知识的意愿就越强。教师将知识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迁移知识,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新闻情境,特别是在热点微专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国家新闻事件,了解与地理相关的热点新闻,将新闻的视频或者文字设计到课件中,通过新闻事件带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讲解微专题《粮食安全》时,可以通过一段新闻“吉林省公主岭市藏粮于技,稳产高产”,引出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的微专题教学,探究粮食安全。通过新闻情境,结合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与分析中掌握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开展微专题活动探究,实现自主学习
教师在微专题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多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发散思维,勤思考,多表达,做总结,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要多给予学生正向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热点事件的小组探究。教师首先以视频或文章的形式呈现主题事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根据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以2-8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做好总结。探究活动可深化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借助淄博烧烤这一热点,通过挖掘和整合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的通过现象探本质,善于用地理的视角看世界,探究淄博烧烤火遍全国的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
基于抽象问题的实验活动探究。地理学科在自然地理部分,有一些章节的知识相当抽象,如地球运动、月相变化、大气运动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知识特点,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合理地设计实验活动和室外观察,通过真实的实验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如通过观察室内影子朝向和长短的变化,理解太阳高度角问题。
三、微专题教学在不同复习阶段的设计特点
(一)一轮复习抓全面,微专题内容注重掌握基础知识
微专题教学在一轮复习的设计上,内容的选取主要以教材为主,教师要把握好选题与教材的关系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教师要灵活整合教材内容,深挖教材资源,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注重地理知识内在的框架构建,重在帮助学生梳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微专题,整体性和差异性各一课时。整体性主要围绕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进行案例分析,构建知识体系,差异性主要围绕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进行知识梳理。
一轮复习的微专题设计,首先依据教材确定一个中心。其次将知识点串联成有逻辑性和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展开主线。这一环节可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时间,学生自主梳理,利用课上时间,教师延展深度。通过师生合作,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关系,形成知识体系。
(二)二轮复习抓方法,微专题设计注重能力培养
微专题教学在二轮复习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巩固一轮复习的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此阶段的微专题内容的选择要立足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大专题下自主设计微专题,细化专题目标,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学科组间的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和研讨,借助已有的复习资料和网络资源,精选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精选能力点,常考点,易错点,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可以设计如下微专题,逆温现象、热力环流、干热河谷、温差问题、盐湖、瀑布、大雾天气等。
微专题教学在二轮复习中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难易程度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到。二轮复习中,切记求大求全,尽量避开与一轮复习的低水平重复,要创新思路,情景新颖,丰富设问,广泛取材,立足区域,联系实际,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复习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例如在复习《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太阳辐射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气候》《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再选择几个区域的典型案例,可以包含特殊区域和普遍区域,通过图像图表的判读,多方面考察学生对气候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三轮复习抓提升,微专题讲评注重知识转化
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常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注重对知识点细微处的考查。因此,微专题教学在三轮复习中的设计,要把握好最后的冲刺时间,要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此阶段的微专题设计要归纳各种题型,重视真题,并且强化做题的训练,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主干知识、重点、难点和热点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三轮复习要加强练习,提升能力,总结答题思路和答题步骤,增强学生答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快速性,提升学生应对高考试题的能力。
结 语
近几年,高考试题越来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且多以小切口的方式,从细微处对知识进行考查。因此,如今的高考地理复习方式,应多使用“微专题”的教学模式,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让高三地理复习更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