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学生培养
正文
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对初中生而言,思想发展处于一个黄金时期,把握这个黄金时期,有利于他们认识知识,培养能力,促进自己的发展。思维能力属于人类认知与实践的一种高级素质,它是一种对语文的理解,对语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方面的知识,它要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都包含在内,具备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特点。[1]语文教育是各种课程的起点和终点,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和传播的重任。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核心素质”的发展,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提高。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1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是一种无需经过分析和论证而能够根据现有的认识和经历而快速产生的一种思想行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直观思考的重视程度较低。语文课程依然肩负着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与对逻辑严谨和思路清晰的数学课程相比,语文课程不可能纯一味地对学生的严密的直观和逻辑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初中阶段的直观和逻辑进行更多的关注。[2]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给孩子们修改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用得不好,这些都是靠自己的本能去分辨的。因此,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
1.1加强对初中生语文素养的训练
牢固的语文基本功是培养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前提,这种基本功将使直观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我们教师可以首先用课堂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多读书勤积累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一种良好的意识,从字到词到句再到篇,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其对文章语文风格的把握敏感性,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1.2对初中生综合认知的发展
课程标准也对老师提出了,在平时的课堂阅读与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能力以及对阅读课文整个内容的掌握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可以有效地促进文章的阅读理解,促进文章自身的发展。比如,在讲《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一课的开头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桃花源,你是怎么看的?”那个渔民怎么找到了桃花源?你希望将这篇文章分成哪些章节?等等,再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参加考试,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探索,通常是对他们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由老师引导。
1.3提高快速阅读中的知觉能力
快速反应是直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经过研究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缺少快速阅读的培训,以及分段式一字句讲解等都是忽略了直觉思维的培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快速阅读则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感受到文本并产生直观的思考。这是我们老师在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在讲授《社戏》《故乡》等较长的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整篇课文,抓住课文的主旨和特点,并在快速朗诵的时候,及时地改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处理和创造的思维。语文课程在培养人的思考能力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相比的优势。[3]
2.1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直观观察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获取表象形象的最重要方式,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观察,比如,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到野外活动中,让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接近、去感受、去观察,从而得到一个表象。同时,在教学中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好观察法,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我们老师可以常常给每一位同学分别安排一个观察作业,可以是将观察的过程进行记录,也可以是写下观后体会。无论哪一种作业,在它的最后阶段,都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各种感觉都发挥出来,去进行观察。
2.2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充实学生的形象记忆
让孩子自己去看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学生无法直观地看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艰深,如诗词等,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去领悟和感悟。比如,在讲授《使至塞上》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长河落日”这一段,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沙漠风景”的图片,让同学们去体会,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2.3以课外读物为载体,充实学生的想象储备
语文学科的教学牵扯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课外的阅读来拓宽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在课外,也能起到延伸和扩展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龟虽寿》一节结束后,老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任务:“通过《龟虽寿》,我们了解到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所以,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曹操的诗词,来阅读一下,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如此一来,尽管上课的时间已经结束了,但是同学们还是会持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也就是所谓的抽象思维,是指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对逻辑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如果要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学好,那么除了要倾听之外,还必须了解老师的思想,要擅长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将其融合在一起,而这就需要用到逻辑思维的辅助。然而,初中生的逻辑思考水平很低,思想不够系统,这就要求老师来指导。[4]
3.1情景化教学对培养逻辑思考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生活特点,创造丰富多彩的语文情境,使语文情境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景教学要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比如,在教《春》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情景引入:各位同学,当我们说到“春”的时候,我们的面前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一幅艳阳高照,春风轻拂的美景?那么,在你的心中,会不会感觉到那个春天充满了无尽的美丽和勃勃生机?在我们所学到的诗词里,有很多描写春的东西,比如白居易《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杜甫《绝句(其一)》中所描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大家都已经进入到了春天的境界,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的这首《春》,感受一下春天的不同。当然,创造学习情境并不仅仅是情境引入这一种方式,老师们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推理情境等方式,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3.2创建实践性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
在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演讲比赛,辩论会,阅读交流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比如,在《最后一次演讲》课程结束后,可以组织同学们开一个读书演讲会,把课堂上学到的演说技能用到演说中去,通过演说来锻炼初中同学们的判断力和逻辑性。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也就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与客观实际事物之间的辩证演化发展规律、规律以及结果规律性特征进行全面地反映出来的批判性思维。
4.1以教材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
在这一时期,老师必须确保他们能够培养出正确的辩证性思维和世界观。毫无疑问,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运用教材来培养他们的基本的逻辑性和辩证性,要牢牢地把握住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并且能够将这些内容贯彻到实际当中去,比如梁启超的那篇《敬业与乐业》,就阐述了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从敬业的必要性、敬业的重要性、乐业的重要性三个方面来鼓励人们乐业和敬业,对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外时间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的文章,比如,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读《把坏事变成好事》,这篇文章说,有些地方发生了大洪水,但如果我们能够进行辩证的思考,那么坏事就会变成好事。[6]
4.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种教学或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将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行重点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要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训。第一,要对他们进行好的教育,比如课堂观察,课后复习,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喜欢阅读,善于思考。次就是要多关注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讨论和交流中,来提高我们平时的写作语文与表达交往能力和语文素质,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第三,老师要让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为每个人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比赛。同时要指出的是,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有着其自身特有的内容和特色,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语文技巧。
5加强对初中生创新意识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同样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思维能力,要想继续提升语文的水准,就必须有语文的创造性,而要想提升学生将来的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并且要对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进行培育。
5.1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一个轻松、活泼、融洽的学习课堂,必将更好地激发出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完全沉浸其中,发展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在实际课堂或教学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一直重视树立起学生思维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各种启发式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教育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形成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良好习惯。采取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独特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主观能动性,并有效地培养出创新思维。
5.2建立互动式研讨小组,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青年语文老师都很擅长运用这种方法,并初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竞争的感觉,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中,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
结语:
总结来说,在未来,初中语文老师在研究设计和组织教学各项基本教学例行活动时,应该更多地意识到并强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进一步优化学习实践环节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动成果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活动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快速、全面、持续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应该能够与自己在各个时期的思维教育及培养能力的目标相结合,运用各种更加科学、更加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来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育,不但对于语文学习,而且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思维教学与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度的结合,既能够对学生进行出色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又能够从初中开始指导他们培养出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一个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初中出版社,2022:1-55.
[2]李雨欣蔡亚平.语文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意蕴、困境与路径J.教育导刊,2021(12):63-69.
[3]连瑞庆形象思维与初中语文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26.
[4]邵强进关注思维创新的理性基础加强逻辑思维的能力测评一“逻辑思维能力测评 与培养学术研讨会”述评[]中国考试2019(10):68-72.
[5]余映潮.余映潮初中语文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9.
[6]谢新标初中语文教学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I].考试刊,2018(2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