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思含

锦州市逸夫中学 121000

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性格往往较为暴躁,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那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需灵活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借用生活现象和生活素材展开教学,帮助学生顺理成章地获得发展。因此,就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活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

正文


前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看待问题时较为片面。在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式,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情境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在生活情境的角度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变革,可以有效地改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1]。在传统模式下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多采取直入主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讲解枯燥、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有效的理解。但是,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生活情境,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最终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优化。

(二)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分析及思考的机会

在利用生活情境作为视角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初中生模拟出一个特定的生活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像是案件的见证人一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所有感觉细胞,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对这一生活案例展开分析和思考,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从多个角度对生活情境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加强学生的认识,为学生把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情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良好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得到更深层次的巩固和加深,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形象、活生生的教学情境,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由静态变得鲜活起来,有效地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的提升。

(三)使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觉抵制[2]。在实施生活情境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可以有效地推动以上目标的实现,并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在“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违反社会规则的现象,例如插队、违反交通规则等。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规则所要负的责任,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规则,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从而,学生可以在对生活情境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形成规则意识。

 

 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教师生活情境教学的专业素养

首先是需要教师树立生活情境教学理念,想要使课堂教学生活情境化,不仅需要教师研究生活情境教学相关的理论,还需要不断强化生活情境教学理念[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内容更新换代较快,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注意更新生活情境的教学素材。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本,在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其次是提高生活情境教学的能力。当代教学手段较多,教师不仅需要会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还需要熟练运用App等教学设备,将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生活情境教学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情境教学效果。最后是教师需要积极参加生活情境相关的教学培训,教师在生活情境教学中需要总结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及时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利用理论知识提升自身能力,还需要注重生活情境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培训提高生活情境教学水平。对学科教学来说,更注重对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通过情境化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与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二)创设生活情境

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情景,只有在这种情景下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起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探究与研究的兴趣[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让他们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的生活经验,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接近于生活实际的情境下,课堂会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当下的时事新闻等方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向学生播放有关的视频报道、图片等,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案例中,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命的思考》相关内容时,由于这一课时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过于沉重,其尚不具备理解生命价值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社会中影响较为深远的大学生杀人事件始末,组织学生观看该名大学生在法院判决中提交悔过书、恳求被害者父母原谅的视频。其次,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校园杀人案件中,该名大学生分别触犯了哪些法律?为什么他的认错态度如此诚恳却仍难逃死刑?基于道德与法律层面分析,讲述自身对这件事的看法。”学生在观看视频案例时,不但可以切实的感受事件的真实性,还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法律的强制规范性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敬畏。通过介绍典型的法律事件,学生不但对法律的深刻价值有正确认知,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指导规范作用,还能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不断约束自身行为举止,并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合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

(三)组织生活化的实践

生活化实践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模式[5]。在课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自体会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教材。在课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中的“生活需要法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法庭,设计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法律的权威,充分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初中生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对这样的情境教学会有很大兴趣。这样一来,书本上较为枯燥的内容就会转化为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当结合时事热点和热门话题,体现道德与法治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等,在游览过程中为他们讲解景点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产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等想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设置模拟法庭

道德与法的教学内容虽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往往是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仅仅通过上课上教师的讲述和理论上的书本知识的内容是很难真实的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的[6]。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形象的体会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上的实际运用方法。例如,教师通过开展法律法庭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被告和原告的角色来投入到具体的案件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体会到相关法律在法庭中的实际运用,学生也能够更加直观的体会到具体的法律条规在违法法律和道德的情况下对犯罪的人的约束功能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能够对法律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引入案例“张颖的经历”,初三的学生张颖由于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不专心于学习,常常流连于酒吧、网吧等限制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结识了好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舞厅、网吧。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高额消费,她开始偷取同学的钱财,甚至屡次被学校警告。毕业后因为染上毒瘾,为筹钱抢劫、盗窃等,被判有期徒刑八年。教师为学生提供这个社会案例来让学生结合法律来进行一次简化的法庭上的评审,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通过场外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犯罪、这种犯罪形式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引以为戒,竖起对于法律的敬畏之情。

(五)引进时政教育

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现实中的时政知识或热点,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课本上的概念和文字,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进行《和谐与梦想》的教学时,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在这节课上,老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更要让他们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都是我们的国土范围,因此我们必须捍卫我们的国土。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时政议题,针对一些时政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拓宽他们的眼界,同时也能使他们的核心素质得到提高,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教学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通过生活情景的引入,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生活化情景教学方式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对于周边事物所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感悟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增强学生们自身的认知。通过生活情境融入教学,利用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焦清.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33):43.

[2]关长义.将生活融入课堂——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1(33):180.

[3]马元堂. 生活情境融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方案[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1:740-741.

[4]高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路径探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0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0:200-201.    

[5]武晓荣. 生活情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结合技巧[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2023:1129-1131.                                                                   

[6]代清华.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核心素养——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1(11):3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