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廖菊彩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湛田中心小学 邮编:342800

摘要

现在,各个小学都在积极地开展了劳动课程,希望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提升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劳动技能。为从多个角度强化小学的劳动教育,学校开始重视把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以学科教学为阵地,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健康发展,并积极发挥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文章通过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一些可以促进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劳动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劳动品质;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保证学生的终生发展,也为了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应该强化劳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会用乐观、热情的态度去对待劳动生活,并自觉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同时,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大脑,用知识和劳动来创造出最大的个人价值。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劳动素养进行系统的提升。

 

1.以传统美德为出发点,在语文课中开展劳动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是一门以语文为载体,以语文为媒介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在这种教学潮流下,老师可以推动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得到学习。而“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是很好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弘扬传统美德这一教育目的,进行高效的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首先提问:“这篇文章最打动你的是哪些内容?”也有人觉得,自己被班长骗了,明明已经吃完了,还在后面咬着鱼刺,这让他们很是感动。也有人说:“班长千方百计地寻找吃,真是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也有人觉得,这是因为,这位老班长临死前,都没有吃过任何东西,而是把这颗种子,当做了未来的希望。同学们的回答千奇百怪,但他们的回答都与“食物”有关:食物匮乏,寻找食物困难,食物是人体的能源。教师可设计“爱护粮食,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来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来考虑:"粮食是农民通过何种辛苦的劳动得来的?那时候,全国的劳动生产率很低,食物也很匮乏,但现在,全国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高,怎么才能发扬节俭,暴殄天物的美德?回想你平时的生活,你曾经干过什么,并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你有什么感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维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去理解农夫是怎样种植庄稼的,以及他们花费了怎样不可思议的努力。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知道目前作物生产的增加,以及对“爱惜食物,暴殄天物”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与发展现状的理解,并给出他们的意见。通过与自己的工作经历相结合,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于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情。通过这一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对农民的工作价值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食物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了解到“珍惜食物,浪费可耻”的传统美德的含义。

在这个劳动教育的话题之下,老师们还可以引进其他的阅读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爱护食物,浪费可耻”这一传统美德的含义。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背诵诗歌《悯农》来理解作者对农民辛勤工作的赞美,以及对他们辛勤工作的热爱,来理解作者对他们的热爱。本文虽未描写农夫辛勤劳动的情景,但也揭示出当时粮食紧缺,粮食稀缺的状况。老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拓展性的思维:“现在我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劳动生产力依然是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该怎样让自己成为劳动生产的一员,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当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意义有了充分的认知之后,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去,从而能够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劳动价值。

 

2.突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也是老师们必须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中推动劳动教育的时候,可以突出一种特定的文化色,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文化气氛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课文中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积极地用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就拿“北京的春节”一节来说,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人们过春节”的录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新年文化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进入到中国新年的文化环境中去。

基于这一点,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然后进行反思:“我们在过春节的时候,大人们都会比较忙碌,他们会忙着去准备各种东西,让自己的家人过个热闹、喜庆的春节,那么家中的小大人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在过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劳动结果,会不会更有成就感和喜悦感呢?”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可以从课文中圈出自己能做的几个劳动项目。例如,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过“除夕夜前必须进行大扫除”,那么,学生就可以列举出自己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具体包括了扫地、擦桌椅、擦窗户、倒垃圾、整理杂物等等。年代久远,打扫卫生是人们的一传统工作,也是人们的一种传统文化习俗。学生们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和自己的家庭一起做一次“大清洁”。再例如,在课文中还提及了“贴对联”、贴年画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春节活动,而小学生们也可以和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贴对联、贴年画,把自己的家布置充满喜庆气氛。在这篇文章中也有“鞭炮的纸面”这个讯息,同学们可以在过年之后做“鞭炮的纸面清理”这个家务劳动。

老师们应当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家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员,他们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为家长们分担一些家庭的劳务压力,并在家庭劳务工作中,对自己的劳动技巧进行了磨炼,提升了自己的劳动实践能力,培养出了一个好的工作习惯。

 

3.提倡小组研讨,激发他们的劳动能力

合作讨论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敏捷的思维,使他们进行合作性的双向互动交流的有效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围绕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激烈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增强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并主动了解自己可以学习哪些劳动技能。就拿鲁滨孙漂流(节选)”一节来说,其中有一段关于鲁滨孙的话:“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如何生活?”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鲁滨孙到底去了哪里?铲生为何如此担忧鲁滨孙?那鲁滨孙呢?”根据课文内容,可以了解到鲁滨孙曾经生活在一座荒岛上,那里没有人居住,到处都是岩石和杂草,很难御寒,而且很容易饥饿。不过,鲁滨孙也曾做过很多事情,比如制作木筏,在船舱里寻找食物,寻找水源,寻找栖身之所,搭建帐篷,打猎,钓鱼,种植小麦,放牧绵羊,晒葡萄干等等,老师可以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如果你是一个人,意外地来到这个荒岛,你认为你应该学会什么工作技巧来维持生活?”在进行了一次初步的研讨之后,同学们根据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分成了有材料和没有材料和工具两种情形。所以每一个小队的队长,都会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分配。有些同学要按照“材料齐全,工具齐全”的条件,来分析自己应该学什么工作技术,以求活命。而其他的同学,则是按照“没有物资、没有现成工具”的情况,进行探讨,列出自己需要学习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老师可以要求每一组选出一名学生,并在他们结束共同研究后,向他们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每一组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原因,对荒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出最优的存活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使学员能够融入自己的角色中,认识到自己所应掌握的工作技巧。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人都应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自己的工作技巧,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加强自己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4.把握文章中的不同线索,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的指导

文章中暗藏着很多的线索,通过寻找它们,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要对课文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发掘,那么就要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与劳动有关的文本线索,在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劳动理念。以那个星期天”一节为例子,笔者从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位忙于工作的妈妈。在这三个句子后面,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晴朗的春日清晨。”这首诗不仅描写了作家在那个时候的早上的体验,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妈妈"早上的生活:起来、洗漱、做饭。随后,又通过“等”和“藏”两个词,表现了作家对此的期待。却见妈妈拎着篮子出去买菜,刚一回家,妈妈就开始翻箱子。作家用“见她干了一件事情,就走到了另外一件事情”来表现他在长久的等候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并对繁忙的场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刻画。接着,作家又描写了他从一个小睡梦中惊醒,看到妈妈正在洗衣。老师可以以「妈妈的繁忙」为主线,带领同学去发掘妈妈所具有的勤奋的特质。老师可以在这一点上提问:“在‘母亲’中,我们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母亲吗?”平时在家都很忙吧?当同学们回想起他们的家中生活时,他们的眼前就会出现母亲忙忙碌碌的样子:厨房,客厅,院子,菜地,到处都是母亲干活的影子。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就要寻找文本中存在的情绪矛盾,引导他们对文本做出有创意的解释。例如,在文章中,笔者运用了大量的墨水和墨水来描述妈妈在洗衣的情景。作者在描述妈妈洗衣时,除了描述妈妈洗衣的分量外,还描述了妈妈洗衣时所处的环境与时间的变迁。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文本描述,来指导学生找出情绪冲突的问题:“文章中的母亲要洗一大堆衣服,作家从中午一直等到傍晚,母亲还没有把东西洗好。”在对这种情景的描述中,主要表现为一种期待被挫败的愤懑。但是,换个观点,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我们自己的妈妈?你有没有学过洗衣?是为了给母亲省事吗?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来对问题进行思维,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要学会自己清洗自己的衣物,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母亲不再为自己操心,也让母亲减轻一些家庭的压力。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让他们将自己亲手洗衣服的劳动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让还没有学会洗衣服的学生去学习这些劳动技巧,让他们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劳动理念,并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适当地去做一些家务,这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加有利

 

结语:

总之,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劳动教育当作一项主要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推动语文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老师应该把这项教学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增加他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刻苦地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提倡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并善于用劳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弘扬他们的优秀的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张译方.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的分析与建议[J].基础教育论坛,2021 (29) :97-99.

[2]苏桂清.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融合研究[J].少男少女,2021,5 (15) :17-18.

[3]刘良强王丽霞如何把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程中[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1 (30) :58-59-60.

[4]张晶晶.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的有效性实证研究[J].文渊(小学版) ,2021 (9) :3597-3598.

[5]余燕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技能培育相融合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 ,2021 (11) :8-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