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学习能力培养
正文
前言:在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小学数学是最基本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此外,大部分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比较简单易懂,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好的表现,因此,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一、小学数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首首先,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很弱,他们思考的内容都很简单。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只能让孩子们去背诵相关的公式,去背诵相应的计算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自己也会感到厌倦,更别提孩子们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因为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所以它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拿到正确的成绩,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在考试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都处在一个逐步提高的阶段,但他们对相关的知识却难以进行归纳和概括。在此情况下,老师可以详细分析核心素养的理念,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努力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最后,新课改理念的渗透,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教师一边倒的引导,也不是说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就能理解,而是与数学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核心素养的理念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锻炼。
二、重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增强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和数学学习力培养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所以,如果在核心素养的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就必须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中来。数学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知》这门课程中,数学老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七巧板的游戏方式,以及它的历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尝试着用七巧板拼凑出不同的图形,在拼凑的过程中,让他们不断地去思考,这样就可以逐渐地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内容,从而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与直接地教授平行四边形知识相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吸收和内化数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三、借助微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力
微课教学能将课程的内容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的“板书”的弊端,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微课的方法来增加课堂的生机,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化的画面形式进行展示,利用这些动态化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思考和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一定的训练。比如在讲授《长方形与正方形》之前,老师们就可以先将这两门课的基础特点做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做成教材,做成一段录像。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小学数学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播放所制作的微课视频,以直观展现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差异,数学特征,数学定义,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矩形的圆周与矩形的圆周。因此,老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两个周长方法的计算,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周长的计算。在微课视频教学的帮助下,即使在后期遇到类似的数学问题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数学图形的特点,迅速选择正确的周长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对数学学习力的培养。
四、借助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力
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帮助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关系,便于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达到实现目标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创造互动课堂,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能清楚的区分“元”、“角”、“分”的数学观念,并使学生对它们所代表的数学事物有一定的理解,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提问:“你们平时有没有跟家长一起出去买东西的?在每天的生活中,元,角,分会发生在什么场合?有什么数学上的联系?”用这样一种具有启发性的、具有交互性的提问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并对“元、角、分”之间的数学关系展开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在学生进行思维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和扩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中,进行模拟交易,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行提高,从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五、通过数形相融互动,培养数学抽象素养
在目前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从多个同类型的数学对象中抽取共性的意识与能力,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注重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减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通过数和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对象的本质规律,从而帮助人们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例如,在讲授“倍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数字和形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看到“几个几”,对“倍”有了初步的感觉,然后再用“几个几”圈起来,在实践中加深对“倍”的理解,最后再用“一个数字的多少倍”来反向感受“倍”。真正实现从数到形,又从形到数的数与形的融合与互动,从而对数学抽象素养进行提升。再如“12是4的几倍”,我们可以在课文中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先画12个棍子,然后再找出12个棍子,然后再找出12个棍子,最后得出12是4的多少。就是要找出12中有多少个4,然后我们再把它圈起来,或者把它分成三个4,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直观地领悟到12是4的3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抽取4个3是12,即4的3倍是12。归纳出“一个数的多少倍等于用用几乘某数”的抽象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素质。
六、建构整体,注重知识结构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科书中,大多数都是以总-分-总的顺序对知识进行排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都是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都掌握好,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而且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太过碎片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对原来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抛弃对零碎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单一模式,从整体知识结构开始,逐步过渡到局部的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的认知更加丰富。例如,在上《长方体的体积》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一般会让学生用手去拼和摆出两个等量的正方形的小木块,然后再用公式来推演,得到一个长方体的计算公式。但是,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把思想集中到对长方体面积公式的推导上,我只是鼓励学生去思考:想想,长乘宽对于长方体的计算来说,是怎样的?你是否还能想出一种办法来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本题之设计,旨在启发学生建构矩形容积之通用架构。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一个结论:长方体的体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乘以高。同时,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了正方形的容积,也就是底面乘以高度。这是一种“教结构”,使学生对体积的计算有较好的把握。
在接下来的《圆柱的体积》课中,我指导同学们利用这个范式结构来思考:想想,怎样才能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圆筒的容积是否也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关于体积计算的知识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随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将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类推,运用“用结构”的方法,运用逻辑推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圆柱体体积的推算。
在上述教学环节中,老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知识构造能力的训练上,使学生能够通过“学结构”,积极地构建知识,进而“用结构”创造知识,从而得到一个新的知识结构。在进行“学结构—用结构—创结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这些错综复杂的知识并不只是一些零散的碎片,它们更像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通过上下关联、前后贯通,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出了更深层次的数学认知,从而完成了对数学学习力的迁移。
七、举一反三,注重方法关联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他们有能力进行方法迁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即“工具型”、“关系型”和“结构型”。教师要让知识关联变得简单,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知识的内容,在实践中得到对知识方法的认识,成功地完成从知识的迁移到方法的迁移,培养学生的方法关联能力。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展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要求学生猜测其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们有两个观点。一种是用6乘以4,也就是用高度乘以底面;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6乘5的方法,也就是用底边乘以邻边。针对这一点,作者在教学中指导了学生,一开始,我使用了一张一张的方格纸,一张一张地算,但是,同学们觉得这样做很麻烦,于是,他们又尝试了一种更简便的办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的割补经验,作者向学生展示了图2,并要求他们对图2的面积进行计算,从中可以获得一些计算面积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个面积的计算方法到底是什么?你能不能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这道简单的习题,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割补法进行猜想证明,并提出了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此进行了自由探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割补法。有人将平行四边形切割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有人将平行四边形切割为两个直角梯形,也有人将平行四边形切割为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进行拼接。利用“割补法”,可以很容易地将一个正四边形转换成一个正方形,并由此得到一个正四边形的面积。
在上述的环节中,老师使用一道简单的面积计算题,将学生的割补经验激发出来,并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建立起与之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站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层面,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对这类问题展开分析及方法迁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总结:根据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数学学习畏难、思维能力不足、应用意识不强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从学生的兴趣点开始展开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得到解决。与此同时,要懂得运用微课教学、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好的训练,进而可以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满足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陆益.从“会”到“慧”:打造培育学生学习力的数学课堂[J].教师教育论坛,2020(08):34−35.
[2]林奶勤.创设小学数学情境串提升学生学习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6):103−104.
[3]田遇春.论数学课堂上怎样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84−84.
[4]陈铭亮.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式[J].华夏教师,2019(34):66−67.
[5]辜庆利.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力培养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41−41.
[6]李瑾.关注过程,提升儿童数学学习力——以“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