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金兰

袁州区慈化镇中心小学 336017

摘要

双减政策,也就是在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延伸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学生目前的课后学习问题上,并对学生在分配课后时间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就要求老师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要清楚地认识到,就课后作业而言,已经占据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们不能充分地利用课后时间来发掘并发展自己的兴趣。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策略

正文

前言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工作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卷面分数和笔试成绩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发展方向,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科素养。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效地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现状

)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应试化”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更多的是以成果为导向,而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过分地追求高分,注重解题技能,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应试教育体系中,学生们的本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思维变得僵硬,在课堂上缺乏活力,不愿参加课堂交流,他们的学习效率很低。这对建设高效率的课堂是不利的。然而,自从“双减”以来,教育的着眼点早就转向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设高效课堂符合“双减”的有关要求,为学生减少课外学习负担,提升效率,重质不重量,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各地学校都采用了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老师们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之中,也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造成了他们的思维僵化,缺少了创造力。作者曾经对一批学生进行了一次与创新有关的测试,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每一位同学都给出了相似的答案,他们的关注点和考量因素也都大同小异。但他并不知道,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这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他们的思维逐渐僵化,这不利于有效课堂的建设和实施。

创新形式,激发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采取一成不变的形式,在这种单调乏味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因此,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偏好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用一种与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他们可以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可以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态度。

比如,在《位置与方向》这一课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偏好,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这门课上,老师会对学生做一些引导。因为这部分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很难,有的学生则会觉得没有兴趣。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们积极创新教学形式,以卡通人物形象和地图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为卡通人物指路,让他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到达指定的地点。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卡通动画有很强的兴趣,利用卡通人物形象展开教学,可以在一瞬间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透过为漫画角色指引方向,同学们更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并对其兴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进行归纳和整理的时候,我把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分为了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来整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然后,用小组之间的比拼速度和准确率来选出最好的那一组。本课程透过创设竞赛情境,使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每个组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尊重主体地位,创新课堂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将教师视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在课堂上被动地参与,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思维跑路,对课堂学习得过且过,学习状态不佳。这就造成了学生为了完成这一节课的学习,必须在课后做大量的作业和练习。但是,由于“双减”的实施,要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就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弥补传统教育中中小学生作业量大这一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由“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教室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比如,在“长度单位”一课中,“认识厘米”一节,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你们把自己的尺子拿出来,看看它们的尺子,它们的尺子是什么样子的?”那么,1公分的长度是否一样?请同学们讨论、比较,观察不同形状的尺子中1厘米的长度是否一样。用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课堂保持一定的兴趣。因此,利用不同章节,展开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形成丰富多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课堂上的学习权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就不用再在课后做大量的作业。

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分层教学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一样的两片叶子,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点都不一样,这都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们都用“一锅炖”的方式来教,有些学生会感到轻松,有些学生则会感到困难。因此,老师们都会在课后给学生们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让他们能够更快的掌握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长们只是觉得孩子的学习太辛苦了,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这也是给孩子们增加了心理负担,不仅对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杜绝“一锅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进行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有关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同学的想象能力和逻辑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他们不能对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全部算完,因此,学生对这节课程的掌握和理解都存在着不同。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成两个层次来进行教学,一是让空间想象力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做习题,二是让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同学进行手工,让他们在课堂上动手制作相关图形的模型。最后,让想像力强的和想像力弱的两个人一组,在台上给其他同学做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教材中所学的知识。

分組讨论研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书,是为积淀知识,培育才干。要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数学水平等因素结合起来,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数学问题和知识。在不同的思想、观念的碰撞中发现真相,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章的时候,老师会把同学们分成若干组,然后老师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这一章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问同学们一些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同学们一起去探究数学的真谛。比如:“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如何区别的?”“这三种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这三种东西有什么联系?”“平移、旋转后的物体还是一样的吗?”让同学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各组的同学就各自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将答案公之于众。在课程结束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小组讨论在无形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讨论更加热烈,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创新作业,改变认知 

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双减”对家庭作业这一环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业的难易程度和量要兼顾,前者需要老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而后者则需要老师减少书面作业,增加作业种类,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其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作为家庭作业设计者的教师,要将“双减”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家庭作业设计。

比如,在学习了“时,分,秒”这一课时后,老师会让同学们在父母的协助下,用剪刀,纸条等工具做一个时钟的模型。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太多的制作经验,所以会有很多的问题,例如把时针和分针弄混,每个小格子间的距离不同等。在父母的指导下,同学们逐渐学会如何制作时钟,从而使同学们不仅掌握了一些与时间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例如安排整理工作。在学习了“数据收集整理”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整理工作,例如:整理班级中学生喜欢的颜色、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喜欢的歌曲等。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们会对与资料搜集和整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多次回顾,并在需要的时候做一些扩展。经过实践的积累,学生对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课程的重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优化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教师指导教学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好的课堂设计是指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对教学任务进行布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教育工作者要将数学的学习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进行随机应变和随时调整,增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交流,从而使数学教学的效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强化对整体教学模式下的掌控,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兴趣。在问题的设计上,应以课本为核心,在小学数学有关习题的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学习,宜采取三联问的方式,各小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并有一定的难度差异。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的图形类知识时,可以把长方形纸片沿中垂线对折,然后用剪刀剪出三角形,观察这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对“全等三角”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加深了对“全等三角”的记忆;第二,要科学地使用教科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任务,老师们可以不按教科书的次序来排列,而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让老师们自己去把握;第三点,就是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与合作,要想创造一个有效的课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形成积极的人际互动,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答案的热情,以及他们愿意听别人说话的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通过对数学教学方法和作业安排的改革,能够减轻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和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改变,使用更多有趣的方法,从而激发并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要对小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重视,还要对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重视。此外,我们还应重视对学生各个领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在布置作业的方式上进行多样化,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数学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改革进行助推,对课堂设计进行优化,加强课堂巩固阶段的学习效果,让高效课堂改革促进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案研究[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9,000(006):173.

[2]陈金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29.

[3]吴金芳.信息时代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小学时代(奥妙),2019, 000(010):44,46.

[4]刘璇.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J].求知导刊,2021(30):4-5.

[5]李宗峰.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1):50-51.

[6]王宁.探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8):95-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