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中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内容为例浅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探析的意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传媒力量,把自己作为世界文化中心,将文化霸权扩张到全球各个角落,并以各种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当前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在不断发生冲突,裂变,融合,两者的意识形态内容与形式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
意识形态乃是特定政治或社会共同体所倡导的精神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其重点在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实现。深入探究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和重心,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当前社会现象和党的政治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全新的评估: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正在相互碰撞,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战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结构性矛盾的日益凸显;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我们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连续性文明,其五千年的不断演进与发展,构成了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其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元素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涵。
1.实现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天与人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两者相互制约。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应注重人道与天道的统一,不主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是主张天和人的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如初中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作者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表现出文人士大夫们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人格。章培恒、骆玉明评价《湖心亭看雪》则有“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自然的感通,很多深深有会于心的东西留于言外。我们看到旷达与痴情共同酿成了纯美的意境。”而现代散文中也有佳作如《昆明的雨》,每读《昆明的雨》,总能享受到一份闲情逸致。文章字里行间都播撒着作者的那份文人情怀。我们在感受着昆明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感受到的还有雨中漫步的幸福,感受着一份诗意画意。《安塞腰鼓》则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上,有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还有如外国文章《大雁归来》作者称自己为“爱鸟者”,他把大雁看做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做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为我们展现了一群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团结协作、友好热情、乐于助人、开朗活泼、无私乐观、聪明灵敏、注重感情、家庭观念强、具有联合观念的大雁。《未选择的路》中弗罗斯特描写自然的景观来表达出对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诗人也正是通过“路”这个自然景观,来反映出在现实社会中道路的选择之不易,“路”这篇诗作中仅仅是一个意象,而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意象,把自然与社会这一矛盾对立体而引向了统一。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2.以人类为中心。中国文化所倡导的是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础,通过规范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主张“以人为尊,彰显天地之性”,“人即天地之心”,确认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所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当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探讨、思考,我应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作者以充满情感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莎莉文老师的教诲对她的深远影响,让读者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共鸣。海伦从莎莉文老师的识字经验中领悟到了一种深刻的宇宙观:用自己的爱去探索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善待每一个事物,洋娃娃充满着情感,水充满着生命力,这个世界是绚烂多彩、美不胜收的。在《老王》一文中,杨绛以精湛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身处困境、卑微无助却内心善良、诚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像老王这样不幸遭遇的人的深切关怀、同情和尊重之情。作者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对于那些不幸的人,社会是否应该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见证了探险队员们在与死亡抗争、为科学献身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承认失败的绅士风度,这些真正的英雄身上永远闪耀着崇高的精神光芒,这正是人类灵魂的光辉所在!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运用紫藤萝绚烂的色彩所呈现出的气势和活力,生动地描绘了紫藤萝新生后生命的蓬勃发展和蓬勃壮大。以花为笔,抒发作者内心之光对自然之象的映照和感应;对于生命的活力,我们充满了深情的召唤和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她认为,人类的命运沉浮和漂泊,以及社会的兴衰和变迁,都与花荣和花枯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
3.崇尚道德,崇尚正义。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形成了责任大于权利、义务大于自由、社会大于个人、和谐大于冲突的独特价值取向。孔子说,"杀生为仁"孟子曰 "舍生取义,都是指坚守道德信仰和道德理想,在一定条件下比生命更重要,不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被象征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象征,歌颂了他们不屈不挠、团结战斗、坚持抗战到底的高尚精神和坚强意志。《卖炭翁》深刻揭示了“宫市”腐败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进行了有力的谴责和谴责,同时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意义。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作者感受到的痛苦远比欢乐更为深刻,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愤和激愤,然而,这片土地是他的生命之源,即使为了她的痛苦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法割舍——“死了”之后,连“羽毛”也会在土地上腐烂”。这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抒发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真挚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作者所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烙印在内心深处、永不磨灭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国情感。在《陋室铭》中,作者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即以自我净化为己任,不为名利所动,远离世俗的污染。作者的高尚情操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和乐趣。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于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紧密联系,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应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学生通过语文课接触并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全面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自身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向学生灌输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