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策略分析
正文
在高中时期,高中学生面临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发展,学校及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宣传,优化工作规范和引导,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新高考给予了学生巨大的压力,所以高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情绪。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使得学生很容易遭遇心理问题。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本文主要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推进思路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人格品质,最终确保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研究高中生心理问题
1.1状态不稳,紧张焦虑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再加上新高考的政策影响,高中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很大,面临的考试很多,作业也很繁重,课余时间也面临着大量的补习班,这使得学生要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这就给学生造就了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向心理,让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很强的抗拒感,再加上对考试的焦虑和紧张,导致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1.2认知模糊,难以把握
对自我情绪认知模糊是指高中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如何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研究表明,高中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常常难以准确描述,要么对自己的情绪表达不够清晰,要么过于笼统。例如,一名学生在父母的期望下考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并在入学分班考试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他在和父母分享时,发现父母并不理解他内心的喜悦。父母告诉他:“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你看看你表哥都直接保送最好的学校的。”这名学生听到后感觉十分委屈,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已经很努力了,而父母却没有看到自己的付出。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高中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正确表达和控制情绪,甚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心理影响。[1]
1.3叛逆心态,行为变化
一般而言,15-16岁是学生的叛逆期,而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则是在这种叛逆的心态下,对课堂纪律和校规不屑一顾。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高中学生自我控制意识较差,很容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性,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不稳定和人格发育不完善,在课余时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很容易沾染坏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等等。
1.4交往问题,频发突出
高中是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走入了“恋爱”的世界。他们对性关系有了比较明显的认识,朦胧的情愫让他们接近异性,将钦佩和仰慕错当成了喜欢和爱,从而萌发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这种“成熟感”会使他们的行为和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从而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此外,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长和学生的关系不密切,造成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使学生很难摆脱这种压抑,有“苦”无处诉,使得他们的叛逆期行为更加突出,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
1.5缺乏规划,未来渺茫
高中学生在入学后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情况,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有些人因为学业不佳,通过中考勉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但是总觉得前途渺茫,只想摆烂和颓废下去;第二种是一些不愿意读书,但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被迫学习,这样的他们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学习态度变差,消极、厌学,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模糊不清,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
1.6不够积极,能力下降
高中学生还处于未成年期,所以对社会见识不够深刻,也不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说反话,也会跟父母、亲人争执。调查发现,部分高中生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积极情绪,易产生消极情绪,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本校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表现得很消极,这表明学生的情绪体验普遍存在消极情绪。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周围事物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并以这种态度和体验对待生活中各种事物的一种情绪状态。如果学生往往更关注消极的方面,如考试失败、考试成绩差、老师批评、父母不理解等等,那么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会逐渐下降,也会更加容易被情绪问题困扰。
二、探索如何优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2.1调整环境,夯实基础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为其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以达到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心理负担的目的。在实施“双减”的大背景下,学校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同时,还应从“减负”的方针出发,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双减”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创造一个美丽、整洁、优雅的校园教学环境,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具体而言,学校可在学校内设立名人雕像、书法长廊等设施,鼓励各班张贴名人名言和励志语言等。让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美,同时也可以引起他们的理性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得到放松,从而产生积极的心态,进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发展。
2.2结合班会,以生为本
处于过渡期的高中生,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会很敏感,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在高中教育时期,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如果学校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的话,就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甚至养成不好的行为。所以,学校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进行健康的行为引导,开展以高中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德育班会,将一些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案例作为德育的渗透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融入班会中,提出自己想要提的问题,然后学校通过分析具体学生的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在班会教育过程中,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有学生在高中阶段出现沉迷游戏和小说以及逃避学习课程等情况,学校就要通过设立相关主题的班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相关的行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调整设施,助推发展
高中学校应当尽快完善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例如,在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和心理咨询电话专线,为师生组织心理健康会谈,积极开展心理指导、生活指导等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收集青少年庞大的“心理档案”,为师资教学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素质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且环环相扣,它对高中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人格情感的形成和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中学校应将其纳入日常教育目标和规划,不断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学校德育事业蓄力。
2.4关注疏导,促进成长
高中学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落实“以爱为本”的教育方针,多与学生们进行思想交流,尽力进行教育和指导。有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律、应付和叛逆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并通过学习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要了解高中学生的心态改变,并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大多数时候,学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模仿和自主意识,有时候,教师的行为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示范影响,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太过冷淡,那么这样的冷淡就会加剧学生们的冷淡和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教育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温馨。在进行教育时,要多和各个学科教师进行交流,采用分组师生互动小组的形式进行辅导,这样,每个教师都要有专门的学生要进行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成长。[2]
2.5把握教学,推进成长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同时有效整合情境,以德、法为先,通过课堂创造生活情境延伸到现实生活,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以《全民守法》为例,教师要让同学们知道违反法律的结果,让他们认识到,法律是不容侵犯的。老师们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网民小陈假冒一家公司的总裁,对三个女生进行了欺诈,金额从五万到十几万元不等,根据这些受害者的描述来看,小陈涉嫌欺诈,更是犯下假冒领导、伪造公章、证件以及公文等罪行,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罚金金额让小陈家里债台高筑,十年后小陈出狱后再也没有一家公司肯雇佣他。这样的犯罪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是不容侵犯的。
同时,当今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引发了热议,如果分类错误,对环境会有不良影响。为此,在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加强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学生积极讨论分析,明确落实垃圾分类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中政治课程教材本身就含有很多贴近生活现实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知识与实际的案例相联系,使同学们对这一环节的知识认识更加深入,进而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了解本省的风俗文化,进而渗透关于人口、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政策内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的认同,促进了归属感的生成,逐渐建立起民族的文化信心,并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了解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方面的一些重要举措,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高中政治学科老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也要利用一些热门时事材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其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此阶段,教师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选用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共同了解、解读各种时政资料和课本内容。比如,在教学《人民当家作主》内容时,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应注意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避免单纯地用一种简单语言解释来使他们明白复杂的理论知识。那样的话,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兴趣。基于此,老师们可以预先查找到有关的时政资料,可以结合相关新闻视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讲解。在此期间,老师们还可以利用顺利召开的二十大当作教学素材。在导入部分,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展示十九大的有关录像,并向他们解释“人民当家做主”“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内涵。此外,老师还能结合案例建构问题情境,让同学们进行剖析。结合这些方式,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在此阶段,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给予其充分的自由探索和自我剖析空间,进而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业、人生都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3]
三、结语
总之,由于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影响,许多高中生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会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极大地压力,由此会产生焦虑的情绪。高中教师应当加大对孩子们心理问题的干预与疏导力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纠正,以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居文娟.高中心理教师德育教育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10):133.
[2]马玉珍.高中心理教师德育工作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21(40):225.
[3]贺雄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8):135-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