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李白与杜甫诗句的声调与字词的特点
摘要
关键词
李杜 诗句 声调 字词 异同
正文
我国蜚声中外的古代诗人李白,生活在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根据记载李家不仅相当富裕,而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李白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发展了天分。
杜甫,字子美,祖籍原是京兆(长安)杜陵。他的祖父文人气息很深,中间又经贬谪,并未留下多少家产。父亲又是一个小官,俸给有限。他婴年失母,幼时多病,有相当长时期寄居在姑母家。因他从小天分就高,更喜勤学,在他姑母的慈爱教养下,非但家学渊源,七岁就会作诗。
本文试通过李白和杜甫诗中声调和字词的变化来领悟其诗中的奥秘。声调是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声调能纯正字音,区别词义。声调能表现出汉语的特点,表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本文选取的是李白具有代表性的三首送别诗。送别诗是一个传统的诗歌体裁,有着悠久的历史。李白送别诗的交际功能主要组含在三种离别情感中即哀婉凄伤之情、激昂慷慨之情和劝勉慰藉之情唐代是送别诗大放异彩的时期。送别诗的内容丰富数最陡增,别情之外的思想含也大大增加,除了表达难以割舍的离情别恨外,还常常表达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充盈着建功立业的激昂之声,这是前代送别诗所罕见的。
本文又选取的是杜甫的三首思亲怀友、眷念家人、怀才不遇的诗句与李白的诗进行对比,体会其中的异同点以及不同的韵味。
大多数人都熟悉诗歌的韵律这一概念。事实上对一些人来说,正是韵律定义了诗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韵律模式和语音模式,并作为构建诗歌的途径而被人们所接受。
一、声调异同
《渡荆门送别》李白
ˋ | ˇ | ˉ | ˊ | ˋ | ˊ | ˊ | ˇ | ˊ | ˊ | ||||
渡 | 远 | 荆 | 门 | 外 | , | 来 | 从 | 楚 | 国 | 游 | 。 | ||
ˉ | ˊ | ˊ | ˇ | ˋ | ˉ | ˋ | ˋ | ˉ | ˊ | ||||
山 | 随 | 平 | 野 | 尽 | , | 江 | 入 | 大 | 荒 | 流 | 。 | ||
ˋ | ˋ | ˉ | ˉ | ˋ | ˊ | ˉ | ˊ | ˇ | ˊ | ||||
月 | 下 | 飞 | 天 | 镜 | , | 云 | 生 | 结 | 海 | 楼 | 。 | ||
ˊ | ˊ | ˋ | ˉ | ˇ | ˋ | ˇ | ˋ | ˊ | ˉ | ||||
仍 | 怜 | 故 | 乡 | 水 | , | 万 | 里 | 送 | 行 | 舟 | 。 |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题目中的“送别”是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显然,走的越远越觉得故乡之情难以忘却。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本首诗共有40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9个,音高最高,声音基本上高而平占总字数的22.5%,阳平词有14个,起调略高,气息较弱,发音后逐渐上移,压力逐渐增强,达到阴平一样的高度,占总字数的35%,上声词有6个,发音时由半低起先降后升,开始是2度,向下滑动到1度,接着由1度逐渐滑向4度,占总字数的15%,去声词有11个,起音的高度与阴平一样,发音后直落最低1度,占总字数的27.5%。阴平和阳平占总字数的57.5%,也彰显出诗人年轻奋发图强的意志,总基调较为高昂,隐约透露出内心的喜悦之情,因为当时的楚国比较繁荣,再加上长江水滚滚而来,让他也目不暇接,天色渐渐暗沉,但是依旧魅力无穷。另外去声词从高到低的发音特点,也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恋恋不舍和一丝伤感之情。
本诗的韵脚是“ou、iu、ou、ou”字音响亮、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渲染出一种浓厚的离别气息。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没有韵脚,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难免会显得凌乱,杂而无章。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说:士生则桑孤(弓)蓬矢,射手四方。这句话表达了当时青年李白的远大志向。
《送友人》李白
ˉ | ˉ | ˉ | ˇ | ˉ | ˊ | ˇ | ˋ | ˉ | ˊ | ||||
青 | 山 | 横 | 北 | 郭 | , | 白 | 水 | 绕 | 东 | 城 | 。 | ||
ˇ | ˋ | ˉ | ˋ | ˊ | ˉ | ˊ | ˋ | ˇ | ˉ | ||||
此 | 地 | 一 | 为 | 别 | , | 孤 | 蓬 | 万 | 里 | 征 | 。 | ||
ˊ | ˊ | ˊ | ˇ | ˋ | ˋ | ˋ | ˋ | ˊ | ˊ | ||||
浮 | 云 | 游 | 子 | 意 | , | 落 | 日 | 故 | 人 | 情 | 。 | ||
ˉ | ˇ | ˋ | ˉ | ˋ | ˉ | ˉ | ˉ | ˇ | ˊ | ||||
挥 | 手 | 自 | 兹 | 去 | , | 萧 | 萧 | 班 | 马 | 鸣 | 。 |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难舍难分的情谊。我们从诗中没有得到确切的信息,比如这位朋友是何人?他俩是何时离别的?在哪里辞别的等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离别的意境,反而使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李白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也不难发现他也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他的诗就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并且要一吐为快。诗人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亮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接着诗意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以后的“他”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不过,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从此处我们又领悟到了诗人的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本首诗共有40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13个占总字数的32.5%,阳平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25%,上声词有7个占总字数的17.5%,去声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25%。阴平和阳平占总字数的57.5%,总基调仍为高昂,书写了自己与朋友的感情山水可鉴,青山描写出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永远长青,白水又突出诗人与朋友之情纯洁而无杂念,人生在世已经可以知足了,这也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本诗的韵脚是“eng、eng、ing、ing”两两押韵,为叠韵,叠韵犹如两玉相叩,铿锵悦耳。另外还运用了拟声词“萧萧”,使的诗句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绘声绘色,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ˋ | ˊ | ˉ | ˊ | ˊ | ˋ | ˊ | |
故 | 人 | 西 | 辞 | 黄 | 鹤 | 楼 | , |
ˉ | ˉ | ˉ | ˋ | ˋ | ˊ | ˉ | |
烟 | 花 | 三 | 月 | 下 | 杨 | 州 | 。 |
ˉ | ˉ | ˇ | ˇ | ˋ | ˉ | ˋ | |
孤 | 帆 | 远 | 影 | 碧 | 空 | 尽 | , |
ˊ | ˋ | ˊ | ˉ | ˊ | ˋ | ˊ | ˉ |
唯 | 见 | 长 | 江 | 天 | 际 | 流 | 。 |
译文: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本首诗共有28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35.7%,阳平词有9个,占总字数的32.1%,上声词有2个,占总字数的7%,去声词有8个,占总字数的28.6%。本首诗与前两首相比,阴平和阳平的百分比达到了67.8%,总基调更是高昂,究其原因是,本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730)春。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他们却能一起交互赏文,孟浩然待他如兄弟。李白与孟浩然的这一次会见,把他们的友谊推向了高潮,但是这以后,他们没有再次相见。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曾多次前往襄阳,拜访孟浩然,李白对孟浩然的爱慕和敬仰,直至心生“高山仰止”之叹。
本诗的韵脚是“ou、ou、in、iu”也属于叠韵的一种。
《月夜忆舍弟》杜甫
ˋ | ˇ | ˋ | ˊ | ˊ | ˉ | ˉ | ˊ | ˋ | ˉ | ||
戍 | 鼓 | 断 | 人 | 行 | , | 边 | 秋 | 一 | 雁 | 声 | 。 |
ˋ | ˊ | ˉ | ˋ | ˊ | ˋ | ˋ | ˋ | ˉ | ˊ | ||
露 | 从 | 今 | 夜 | 白 | , | 月 | 是 | 故 | 乡 | 明 | 。 |
ˇ | ˋ | ˉ | ˉ | ˋ | ˊ | ˉ | ˋ | ˇ | ˉ | ||
有 | 弟 | 皆 | 分 | 散 | , | 无 | 家 | 问 | 死 | 生 | 。 |
ˋ | ˉ | ˊ | ˋ | ˊ | ˋ | ˇ | ˋ | ˉ | ˉ | ||
寄 | 书 | 长 | 不 | 达 | , | 况 | 乃 | 未 | 休 | 兵 | 。 |
译文: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洛阳、河南、山东等地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本首诗共有40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12个,占总字数的30%,阳平词有9个,占总字数的22.5%,上声词有4个,占总字数的10%,去声词有15个,占总字数的37.5%。本首诗阴平和阳平的百分比达到了52.5%,总基调不如李白的诗那么高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备受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思。
本诗的韵脚是“eng、ing、eng、ing”也属于叠韵的一种。
《春望》杜甫
ˊ | ˋ | ˉ | ˊ | ˋ | ˊ | ˉ | ˇ | ˋ | ˉ | ||
国 | 破 | 山 | 河 | 在 | , | 城 | 春 | 草 | 木 | 深 | , |
ˇ | ˊ | ˉ | ˋ | ˋ | ˋ | ˊ | ˇ | ˉ | ˉ | ||
感 | 时 | 花 | 溅 | 泪 | , | 恨 | 别 | 鸟 | 惊 | 心 | 。 |
ˉ | ˇ | ˊ | ˉ | ˋ | ˉ | ˉ | ˇ | ˋ | ˉ | ||
烽 | 火 | 连 | 三 | 月 | , | 家 | 书 | 抵 | 万 | 金 | 。 |
ˊ | ˊ | ˉ | ˋ | ˇ | ˊ | ˋ | ˊ | ˋ | ˉ | ||
白 | 头 | 搔 | 更 | 短 | , | 浑 | 欲 | 不 | 胜 | 簪 | 。 |
译文: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花也流泪,鸟亦惊心。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家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本首诗共有40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13个,占总字数的32.5%,阳平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25%,上声词有6个,占总字数的15%,去声词有11个,占总字数的27.5%。本首诗阴平和阳平的百分比达到了57.5%,与前首诗相比变化不大。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的铿然作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本诗的韵脚是“en、in、in、an”也属于叠韵的一种。
《登岳阳楼》杜甫
ˉ | ˊ | ˋ | ˊ | ˇ | ˉ | ˋ | ˋ | ˊ | ˊ | ||
昔 | 闻 | 洞 | 庭 | 水 | , | 今 | 上 | 岳 | 阳 | 楼 | , |
ˊ | ˇ | ˉ | ˊ | ˋ | ˊ | ˉ | ˋ | ˋ | ˊ | ||
吴 | 楚 | 东 | 南 | 坼 | , | 乾 | 坤 | 日 | 夜 | 浮 | 。 |
ˉ | ˊ | ˊ | ˊ | ˋ | ˇ | ˋ | ˇ | ˉ | ˉ | ||
亲 | 朋 | 无 | 一 | 字 | , | 老 | 病 | 有 | 孤 | 舟 | 。 |
ˊ | ˇ | ˉ | ˉ | ˇ | ˊ | ˉ | ˋ | ˋ | ˊ | ||
戎 | 马 | 关 | 山 | 北 | , | 凭 | 轩 | 涕 | 泗 | 流 | 。 |
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广阔无边,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中一般。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园泪水横流。
本首诗共有40个字词,其中阴平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25%,阳平词有14个,占总字数的35%,上声词有6个,占总字数的15%,去声词有10个,占总字数的25%。本首诗阴平和阳平的百分比达到了60%,与前首诗相比变化大。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居无定所,到处漂泊。他当时政治生活是坎坷的,怀才不遇的,然而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年老体衰,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本诗的韵脚是“ou、u、ou、iu”也属于叠韵的一种。
二、李白与杜甫诗句的异同点
1.李白的三首诗都有山:山随平野尽(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青山横北郭(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故人西辞黄鹤楼。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
2.李白的三首诗都有水:江入大荒流(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原野)、白水绕东城(明净的水环绕着东城)、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3.李白的三首诗都有天与地: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浮云游子意(游子的心意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孤帆远影碧空尽。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
4.李白和杜甫的三首诗都有数量词:万里送行舟(不远万里送我远行)、孤蓬万里征(你就要像蓬草一样飞向万里之外)、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月夜忆舍弟》边秋一雁声,《春望》烽火连三月,《亲朋无一字》。
5. 李白和杜甫的三首诗都有表示悲伤的诗句:仍怜故乡水(我更加喜爱故乡的江水)、孤蓬万里征、孤帆远影碧空尽。《月夜忆舍弟》无家问死生,《春望》感时花溅泪,《登岳阳楼》老病有孤舟。
6. 李白和杜甫的三首诗都有怀旧的诗句:仍怜故乡水、落日故人情(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故人西辞黄鹤楼。《月夜忆舍弟》月是故乡明,《春望》家书抵万金,《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三、时间特点的异同
月下:太阳已经落山,繁荣的楚国夜景也令人心驰神往,作者一边还留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另一边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向往。
落日:夕阳西下,天边一色,天地合一,衬托出李白与友人的感情深厚,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纸上。
三月:此时的扬州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一切美景都在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以上都是李白诗句的时间和地点,皆为浓浓的友情,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浪漫与洒脱,给人一种美好惬意之感。羡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露从今夜白,给人一种丝丝寒意。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昼夜温差大,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气渐渐变凉。烽火连三月,虽同是三月,春意盎然的季节,但因为是战事不断,诗人也早已没有赏春的情趣。戎马关山北,是指关山以北战火未息。以上三首都是杜甫的诗句。杜甫的一生虽然悲壮,但是他有傲骨,有气节,不消沉,并且忧国忧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四、交通工具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中,万里送行舟,告诉我们交通工具是“船”;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多走水路因此常在水边送行。《送友人》中孤蓬万里征,“孤蓬”也是船;《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同样是船。但其中不一样的是第一首诗中李白是乘船人,而后两首诗中,李白是送乘船的人。即便如此,李白的心情也是随着江水的流动、波浪的滚动起起伏伏、漂浮不定,内心仿佛被掏空一般,不免有些失落和惆怅。《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从本诗中可以想象出战乱时期的边塞,是陆地,交通工具要么是步行,要么是骑马。《春望》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交通之不便,也是陆路出行。《登岳阳楼》老病有孤舟,此时的杜甫没有住处,只能乘坐小船到处飘荡。
五、写作手法的异同
《渡荆门送别》中的“月下飞天镜”;《送友人》中的“孤蓬万里征”;《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唯见长江天际流”,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中折射出李白性格的大气、洒脱,即便是离开了自己的故友,仍然能做到锐气不减,不低迷消沉。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离别之际表现出乐观的情绪和不凡的志向。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展现出战事连连殃及到了花花草草、动物,更何况人呢?反衬出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厌恶之情,又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也反映出对当时朝代的不满,借物抒情,流露出自己的愤慨之情。
六、颜色异同
江入大荒流。云生结海楼。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
1. 荒:荒芜,没有绿色。
2. 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有彩云、红云、青云。
3. 青:蓝色或绿色。
4. 白: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5. 黄:像丝瓜花或向日葵的颜色。
6. 碧:青绿色的玉石。
从以上的字词都出自李白的诗句我们看出皆是大自然的山水云彩的颜色,非常简洁明快,从纯净中带一些暖暖的温度,这些都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离别虽是痛苦的悲伤的,但是诗人的内心却是积极向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幅幅的画卷所体现出的色彩也是我们当代人向往的,追崇的色调。
杜甫的这三首诗没有直接体现出颜色的词句,这也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不无关系,昏暗的社会底层,没有心思更没有心情来表白。
李白被誉为送别诗的写作高手,不仅仅因为其送别诗感情真挚、感人肺腑,笔者认为其中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即李白将多种诗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送别诗,其送别诗气势冲天、想象丰富、跳跃性大给他的送别诗烙下了深
深的李白的印记。这类送别诗在继承传统送别诗的基础之上拓展了传统送别诗的功能作用、丰富了传统送别诗的意境风格、增添了传统送别诗的写作手法,使其送别诗在送别诗的王国中大放光彩。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多反映民生的疾苦,自己也身处颠沛流离的境地,但是他的内心却很坚强,意志也不消沉,自始至终都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七、李杜诗句的声调和字词特点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启迪
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诗,仔细揣摩,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为此我们需要经常诵读优美的诗词,陶冶情操,常用常鞭策自己,更加励志,更加优秀。
李杜的诗句意境都是十分宽阔宏伟的。意境都出自于诗人内心的远大抱负,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事连连,都抒发着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感受,动情动人、意犹未尽,诗人通过诗句表达着心中的寂寞、忧伤,使得心理上得到一丝慰藉。
两位诗人有着同样的被贬的经历,同样是仕途不顺,同样是漂泊一生,但心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通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着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无比眷恋。
杜甫比李白年轻,他非常崇拜李白的洒脱,是他的忠实粉丝,或许杜甫更加能读懂李白,杜甫堪称是最知李白,他所作《春日忆李白》诗,可作李白诗的定论。所以他俩的诗句也有一脉相承之感,而本人认为杜甫的坚韧不拔与自我牺牲的精神更胜一筹,值得后人更加敬佩。
参考文献:
[1] 诸传中著.真唐李白.北京日报同心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
[2] 还珠楼主著.杜甫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年3月北京第1版
[3] 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4]朱光潜.谈美书简第11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5]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6] 程天保著.悠悠我心-中国经典诗人传奇.新华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
[7] 黄伯荣主编.现代汉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次印刷
[8] 曾志华编著.普通话训练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6次印刷
[9] 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
[10]张雅清.李白送别诗浅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二期
[11]张高杰.中华经典作家新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4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