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 831300

摘要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改变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重新变得健康。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地理教师应在课堂中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设计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生态文明素养;教学模式;实践育人

正文


增加生态文明知识积累

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支撑。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仅依靠地理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与拓展,还要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相关书籍,接触更多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高中生要积极思考“人类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生态”,深入感知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自然,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教师要找准人地协调观与教材的结合点,积极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在课堂上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逐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研读,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文明知识,并从网络、报刊、书籍中去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强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积累。教师还可以结合地区特色挖掘本地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创建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审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感受合理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其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生态文明知识,既可以阅读内容丰富的地理杂志和地理著作,还可以学习深刻的网络文章和视频资源。学生可以互相交换自己学到的生态文明知识,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思维更宽广,不断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地理学习渠道,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优质的生态文明建设网站、生态文明APP等,让学生从网络中受到启发,从中学到更多的人文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情感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单纯说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苍白的,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经常遗漏知识点,出现低效教学的现象。为此,教师需要利用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态文明知识融于具体的情境之中,通过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视频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境生情、由情入境,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真实地认识生态文明。21世纪是以生态文明为标志的新时代,教师应变革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指引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生态文明情感,使生态文明观念能够深入人心,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利用图表的形式呈现近几年我国珍稀野生动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土壤沙化面积等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学生看到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所造成的生态失调,使学生形成资源枯竭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毁林开荒等行为引发的洪涝、滑坡、泥石流,用真实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话题和历史事件,如京津地区的沙尘暴、澳大利亚的野兔之灾、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所造成的影响,树立起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世界环保组织确立了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等保护地球的节日。教师可以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人民在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所举行的各种活动,通过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地理课堂仍然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的现象,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新的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是在生态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设计和选择,既要让优等生有拔高的空间,也要让学困生有进步的机会,还要让中等生有提升的希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资源管理观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单纯的知识教学是枯燥、无趣的,如果能够把地理知识融入案例教学中,就会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引入案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列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难度适中的真实案例,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书本中枯燥、单调的生态文明知识变得灵动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降低教学的理论性。案例教学并不是单单地描述案例,教师还要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案例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并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锻炼学以致用的能力。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列举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方位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从多个途径渗透生态文明素养,丰富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高中地理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理念,多维度开展生态文化素养评价,让学生多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孔具鹏.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1):218-221.

[2]罗金虎.指向思维进阶的高中地理学习引导路径探索[J].亚太教育,2022(20):143-14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