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陈梅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

自2020年5月28日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全国各地高等院校陆陆续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而关于“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案例比较鲜有,因为民族高校以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办学传统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其建设主线是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高校的历史使命。为建设好民族高校课程思政,首先,要挖掘好课程思政与民族高校特点相结合,探究其家国情怀、民族意识、文化传承等课程思政元素。其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去,不断地摸索适合民族高校的教学方法。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各民族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利于弘扬各民族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登上国际大舞台。


关键词

民族高校;课程思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方法

正文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培养时代新人

1. 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内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新一轮的爱国主义教育迎来了高潮。所谓新时代,第一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国内矛盾发生了变化,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愿望逐一实现,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体现在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必须采取相应政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了历史的使命与职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相关工作中多次强调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做时代新人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做一个有品德修养的人。古往今来,万物在变,道德不变,它时刻约束着我们,衡量着每一个人的标准,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正确道德意识,要主动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不断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起来,才能成为时代新人的人才。其次,要做一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坚定理想信念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回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先人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谱写了一章又一章史诗,让我们现在能过上美好生活。培养时代新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清除一切阻碍党发展的障碍,要不断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新时代的作用。最后,要做一个拥有爱国情怀的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甘奉献一生,甚至还有牺牲的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植根于中华儿女的每一颗心中。

2.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引领

青少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塑造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青少年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培养时代新人要明确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刻领悟其内涵实质,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青年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培养时代新人要明确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相结合,观其言而察其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与实践当中。最后,培养时代新人要履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作为民族高校的学生,我们要坚持中华民族精神。坚持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主线,要使“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框架和内容中,民族高校的每一份子都要明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将伟大的民族精神牢记于心才能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有在发展道路上推到重重阻碍高歌前进的底气;才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时代新人铸牢中华民族不可摧的精神支柱。深刻认识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民族高校的根本原则,只有正确看待才能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而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2.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高校拥有其他高校没有的办学理念、课程特色、语言特色、服装特色而引人注目。因此,民族高校的学生肩负了历史的使命,要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时,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始终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要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要不断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生活的交融和经济的交往。不但可以创建关于文化传承的项目以及在学校里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还可以通多媒体的传播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民族文化。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下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具有思政的说服力,更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民族高校特色思政元素挖掘

1. 家国情怀元素

目前,我国创办的民族高校并不是很多,但开设的专业课程却独具特色的,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代表的重点特色专业就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宗教学、舞蹈学、历史学等等。在这些特色的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挖掘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何为“家国情怀”呢?家国情怀是一个人深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时刻关心祖国的安危,国为大家,家为小家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的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贡献。”

由于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他们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生活,所接收的资源和教育都有限的,仅管他们步入大学了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滋润着他们,但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受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影响不愿意与其他民族的老师与同学交往他们无法正确的看待集体与个人、集体观念与个体意识的关系,缺乏认知自觉与责任自觉,使得他们不能从整体上建立起国家和民族的观念,没有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影响家国情怀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领会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意义

2. 民族意识元素

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民族优秀人才培养而创办的独具特色的院校。随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民族高校将三全育人贯穿到每一堂课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在每一堂课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挖掘民族意识的思政元素。因民族高校是以多民族学生聚集的神圣宝地,在其中挖掘民族意识的元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民族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思想。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作为民族高校的一份子应当自觉树立民族意识。那如何去践行呢?民族意识更偏向于文化意识,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不断推动着我们时代的发展,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我们要对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充满底气,推进各民族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民族高校可以在学校中开办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会议或者可以举办各民族歌舞艺术的欣赏会,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宣传自己的民族、宣传自己的家乡,为想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的学生提高宝贵的资源,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民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 明确培养目标

民族高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载体,肩负着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国现有的民族高校为数不多,但却是党和国家特别关心的群体。民族高校以少数民族的学生为主,也有部分汉族学生,为促进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总体素质,民族高校在课程进行时不得不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民族高校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指向性目标主要是了培养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专业技术人才;要明确怎样培养政治性上有作为的优秀干部目的是为解决国内出现的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而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特质。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也是民族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基本遵循。民族高校以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为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夯实大学生理论功底 ,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形统一。完善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内容体系,将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过程贯穿到民族高校的课堂中,让学生深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非轻而易举的,而是通过无数伟人志士在实践中摸索而得的。因此,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还要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的认识论就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族高校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干部,光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的理论知识是不切实际的,而是要把课堂搬到社会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训活动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3.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程的关键。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以教师为主导的群体,也不能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在教师主导性方面,教师在专业课输出的同时要积极的主动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又基于教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能够把这些见解贯穿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中,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优秀的时代新人。在学生为主体方面,学生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要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的主导下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才能在认知上、思想上得到显著提高。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要自主的在每堂课中挖掘正确的思政元素,转变原先的思政教学的观念,清楚明白“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问题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4. 结论

综合上述,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课程建设中不断挖掘民族院校的家国情怀元素、民族意识元素和人文素养元素,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明确高校的培养目标,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想统一原则以及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教师队伍,为建设精英级别的教师队伍,民族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准则,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宝贵的经验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共建知识的传递与转化。

 

[1] 高巧艳,布日古德.课程思政融入民族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J].当代音乐,2022(08):44-46.

[2] 王美佳,罗禧,杨子桦.地方高校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7):125-1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