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实施途径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梁幼丹

瑞金市幸福小学 邮编:342500

摘要

量感指的是通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体的大小、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估算能力,培养他们灵活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量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量感的培养,而且还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体验性”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量感觉的培养效果。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在这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小学数学 量感培养 实施策略

正文


前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量感的培养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量与量之间的转化的探索,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利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量感的培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数量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可以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积极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所以,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以体验式教学为基础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一、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深化学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量感,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他们对于量感的认识,促进他们对量感的培养,从而增强他们的认知。学生拥有了量感,他们可以有效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推动了知识的内化吸收,还可以帮助他们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推动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从而推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在数学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优势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小学生创建一个更加直观的教学环境,而体验式教学能够为小学生创建一个多角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多角度的教学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习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学生要想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太过枯燥,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将体验式学习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数学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体验性教学就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取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持续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数量观念不强

量感是小学生必须拥有的一种数学素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缺少量化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量化理念融入其中,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量化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训练,量化意识也越来越弱。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很多老师仅仅是利用计算题来进行训练,而没有将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可以在计算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很难解决。在与学生的课堂沟通过程中,教师的量化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只对面积、长度等量有了初步的理解,而在学生说出大、很大、非常长等形容词的时候,教师却没有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是深入挖掘学生语言后面的量感思维,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量感思维,从而不能形成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缺少生动的教学指导

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数学时,因为基础不扎实,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来了解数学,而在教学中缺少生活中的指导,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能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此同时,受教育资源的限制

与课程的开展方式相比,老师往往不能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对不同的数学量有全面的了解。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场景中的事物来深化学生对不同量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量进行观察,并对不同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量感。

定量关系模式的缺陷

要想实现量感可视化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建立起数量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数量关系模型进行合理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些与该模型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各种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很多老师对数学关系模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他们把数学关系模型看成-数关系模型,只重视数与数的数量和倍数的关系,而忽略了数学关系的实际意义。这种把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字关系””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需要改正的错误。

四、 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实施途径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使用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数量感知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当遇到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时,教师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通过自主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来进行猜测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量的感知与认识。因此,老师们也要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们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一步一步剖析和自己的领悟,来提高学生们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应用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容易对所产生的某些数量关系产生体验和理解,并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可以更好地形成真实的体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的课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个购物体验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人民币的交换和使用,此时老师通过学生日常的购物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感受人民币的数量关系,可以加强学生对数量知识学习的体验感,培养学生的量感。

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建构量感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培养量感,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工作。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与相关的东西,例如鸡蛋的重量,桌子的长度,花园的面积等,都可以用作为教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去感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又能促使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开思考。

比如,我们在教《厘米和米》时,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长度是一公分?同学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出了橡胶的厚度,有人说出了瓜子的长短,还有一位同学拿出了一把尺,测量了自己的拇指指甲盖的长短,发现正好是一公分。我还要求学生估计一粉笔的长度,并让他们用尺子来测量,从而使他们对厘米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理解。笔者带领同学们到校内操场上做了一项实验,要求同学们量一下自己的步伐,体会一米的感觉。我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会,例如,家里的杯子有多高,电视有多宽,这将有助于他们逐渐建立起量感。

)明晰解题思路,打造数量关系模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量感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进行量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构建出一个合适的数量关系模型,让学生在数量模型的基础上展开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内隐性的,很多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当他们深入到问题的细节时,往往不能将这种感觉完全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数理思维的培养,要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他们对数学的感觉,并且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老师首先要把这个问题的历史背景告诉学生:

此题出自《孙子算经》,是一道有名的古数学题。有云:有一只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只,下有九十四只,且问其大小。老师向学生介绍这个问题的历史背景,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个问题的应用场景,进而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得到解答这个问题所需的知识。

最基本的生存常识。在确定了问题的背景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对三十五头九十四足的数理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这些意义构建了相应的数理模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在黑板上画出鸡和兔的可能数目,或者先列一个答案。例如:我们已经知道有四个头,十二条脚,每个脚有几只鸡,每个脚有几只兔子?老师首先画一只有四条腿的兔,并假定剩下的都是鸡,接着又说出了第二个例子,也就是两只兔,剩下的都是鸡,等等。由直观的主题启发,再由老师引出《孙子算经》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更加顺畅。

整合和拓展知识,培养量感

       1.整合数学知识

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位独立的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要明确每个学生在学习技能接受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在课堂上,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有疑问,可结合前学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测量逻辑关系,以形成量感。在课堂中运用该结构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估计能力,加深对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若能建构出一张完整的「关系构图」,则能建构出较大的「概念范畴」与「概念体系」。举个例子,就是北京师范小学的一本《三角地带》,它是一本五年级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面积有一定的认识,这样,老师就能根据这些认识,提高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如果教师想要掌握并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可以从整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开始,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得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将三角形转化为另一种形状,将各个形状的计算面积公式整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深化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计算,进一步完善对量感的认识。

2.扩大数学范围

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地点可以不局限于教室,而进行拓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了解,应该将课本上的知识尽可能地扩充,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量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随着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增加,他们对量感的理解也就不断加深,在以后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避免用错单位。例如,北京师范小学四年级的《认知多位数-普查》,该课程包含了定量、计量等方面的知识,在讲授时,老师在讲授时,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相关的数据,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学会了数字、度量、多位数的概念,还学会了量感。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对量感进行培养,教师要对面积单位的教学案例进行有效运用,从而促进学生对量感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量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量感的培养,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萤惠真.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6) : 94-96.

[2]史红梅.基于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新教育,2022(26) : 39-41.

[3]徐志林.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空中美语,202105):512.

[4]陈冬菊.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6264.

[5]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小学20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