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探究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素养;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
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素养,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次要培养他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尝试,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亲身参与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以趣为基础,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这些观点强调了兴趣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将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也很难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对不了解的内容没有兴趣,那么他们通常不会积极地参加实践探索活动。而只有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活动,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收益。要想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积极地去探索未知的课程知识,教师就必须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趣味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并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究中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
(一)创建探究氛围,调动探究思维
学者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这表明,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情境气氛,并与现实的教学需求相结合,为学生们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探索情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同时,要注意发掘学生喜欢的因素,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探索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让鹌鹑蛋浮起来”时,一位教师首先在提前准备好的玻璃杯中装了半杯水并放入鹌鹑蛋,以此创设实验情境。学生在观察鹌鹑蛋的变化时发现鹌鹑蛋进入水中后便沉了下去。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糖、盐、细沙等实验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在水中加入哪种材料能够让鹌鹑蛋漂浮在水面上呢?”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进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一堂课上,教师借助探究性实验,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而得出探究结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渴望,指导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实践探索之中,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探索性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需求,适当地设置一些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中,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二)精选活动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设计。这就要求老师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自由的选择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围绕着活动的主题展开实践,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很多同学都有很强的艺术创作热情,所以老师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同学们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活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创造力,提高同学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搭建合作平台,加快探究进度
使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实施教育活动。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仅仅是以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中心,给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并没有对学生探究的过程做出太多的规定。虽然这种做法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探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很难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吸收到更多的营养,很难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老师们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给学生们创造一些合作活动和展示活动,让他们在互相合作和积极地反思中,加速学习的进程,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回溯,从而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由于受成长背景和学习经验的影响,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即便是让学生进行同样的探索,但每个学生的探索进程却是不一样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若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将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加快探究的进度,通过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了实验研究的各项任务之后,获得了一些实验研究的成果。其结果既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体现出他们对探究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将探究结果展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促进学生结合评价意见,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进而在发展反思能力的同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陷,在后续持续的改进中,实现对探究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三、明确价值,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一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影响到他的学生。在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时,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究要求,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那么学生将很难养成探究思维,也很难掌握科学的探究技巧。面对这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探究素养的培养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并积极地承担起引导和帮助的职责,在彰显自己的价值的同时,促进探索活动的成功实施。
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情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实践过程的点拨,提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以成功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判断,也不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索热情很高,但是受限于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因素,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因此,老师要对症下药,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推动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在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忽视生活中的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此,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关于日常生活的许多疑问,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太阳为什么只在白天出现?”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讲故事、开展实验、进行辩论或者访谈的方式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深化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明确自身价值,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进行明确,在学生目前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为学生选择时效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此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长期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学
[1]吕杨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20(4):65-66.
[2]汪修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J].读写算,2020(18):127.
[3]徐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3):16-18.
[4]黎智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及其评价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26.
[5]汪霞.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探析[J].天津教育,2021(29):128-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