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运用
摘要
关键词
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运用
正文
2022版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这一思想源自素质教育,源自“综合素质”培养,可以说是将“综合素质”进行了细化,将其体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语境下,真实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一是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特征的专家思维;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高通路学习迁移能力。既能够在学习中,自主将看似不同的知识关联在一起,共同辅助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者理解当前学习的概念,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力、学习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逐步提升,真正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就要结合“大概念”这一内容,对单元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整体”角度,找到知识的核心点,并将其向外发散、无限延伸,串联起与其相关的单元内外、课内外知识,形成知识迁移,促使学生思维拓展、提升,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一、大概念
“大概念”是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协同思维,是将素养落实到教学中的锚点。大概念通常表现为一个有用的概念、主题、结论或观点、理论、基本假设、反复出现的问题、理解或原则[1]。可以用一个表示核心概念的词语、基本问题抑或正式理论来表达大概念。
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基于“大概念”理论,即从“核心”概念或者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拓展式学习,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体的思维能力,并借由思维的提升,转变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能够更加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继而围绕其建立起相关知识体系,在需要时,方便随时调取。学生的思维及能力素养等,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提升,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思考教学创新的问题,从“大概念”的角度,以学情为出发点,对单元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促使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持续提升教学质效,为学生服务。
三、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运用
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运用,可从提炼单元大概念、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制定、方案设计与实施、教学反思等角度,具体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大概念”、单元知识整合学习对个体思维发展的影响,继而潜意识形成“知识整合”“系统学习”等认知,并自觉对知识进行迁移性学习。
(一)学情特点分析,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是单元整体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在课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对于本课相关内容的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便于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更好地组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保证规划合理、目标设置科学,具有绝对的教学指导意义。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学生对“图形”部分知识的了解程度予以了进一步分析。借助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学生以往所学图形方面的测试、讨论、分享等活动相关的信息综合起来看,对每个学生都做了相应的学习评价,教师自主制作了一份“学习报告”,旨在更好地联系学情,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及内外资源,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提升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更为可靠的教学环境。如分析发现:一,学生日常实践中,对“圆”只的认识过于整体、笼统且直观,多数学生很难抽象出圆的概念。二,对于“圆的周长”的认知,虽在三年级学习过“不规则物体的周长”这一内容,但只有个别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工具,测量出了圆的周长;对于“圆的面积”这一知识,学生基本能用多种方法如数格子或者分割等进行思考,且通过对比结果,能够意识到两种方法求“圆的面积”存在误差,且受限于数据的复杂性,计算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四,学生初步了解“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计算思路,但对计算公式的由来不甚了解,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方面存在思维断层的情况。
(二)单元知识重构,目标发展高阶思维
2022版新课标中,就目标设计增加了核心素养相关内容,即思考将知识与核心素养、核心概念以及高阶思维等内容连接起来,建构素养与内容之间的桥梁。“大概念”下的知识层级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进阶的框架,促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2]。单元教学整体序列可为大概念重组、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提供支持。单元教学内容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结,自有其内在联系,教师要做的是找到,并引导学生迁移、发现这一联系,师生共同将单元知识重组、重构,形成更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需求的结构性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易于建立知识体系,形成高阶思维。可就教材原内容教学,也可适度调整、整合或者拓展。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合理规划、设计教学方案。
仍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等,由此整理出单元“大概念”:明确圆的要素及相互关系,运用直边图形类比化归方法,主动探索图形周长及面积计算公式。以大概念为核心,基于图形“转化”思想、“度量”思想,引导学生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问题,转化为已有知识经验中“长度测量”内容,在经历圆的概念形成、周长以及面积计算特征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形成推理意识。基于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再对课时分别做“立”“改”以及“整”“拓”的调整。“立”,即以圆这一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设计种子课——“圆的认识”,创设情境,体会圆的特征及相关要素;“改”,即紧扣“度量”思想,设计以探究为主题的“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等课程;“整”,即将原以练习、例题等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创新为运用相应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性内容,了解“‘圆’来‘圆’去”;“拓”,即以学情为基础,以“圆与方”为主题,开展“圆与方拓展课”,以“圆与扇形之间的关系建立”为核心的“扇”始之“圆”主题探寻活动,目的为基于“圆”,拓展了解扇形特征。
(三)落实统筹管理,单元整体设计实施
以“大概念”为基础,串联起整个单元知识,尝试将其迁移至不同的概念领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新的认知,继而扩大单元教学的影响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提升,是体现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表现[3]。此外,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及学情等,合理设计、规划单元教学过程,并予以有效实施,是保证最大限度发挥单元教学价值的重要路径。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单元内容时,设计围绕“单位1”布网,融入“倍的认识”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由此认识到“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相同,区别在于“一个数的几倍”中的“倍”,是“大于1的整数或带分数”;“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几”,则是“小于1的分数或大于1的假分数”。其中,“一个数”作为“单位1”的量,或是作为“1份数”“1倍数”。
对比理解该部分知识后,学生完善了相应的认知结构,形成更为深刻的思维认知,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及类似问题,应用乘法计算。这一过程实际很好解释了“大概念”对小学数学及学生思维结构形成的影响,将单一知识内容,与另一或几个关联性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找到几者之间的联系,并借此勾连知识体系,使之成为一个“网”,可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时,更加容易地调动体系中的任意关联性知识点,对当下所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便于突破认知障碍。
实施过程中,则应以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迁移内容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相应方向的引导,促使其能够大致向着教师设计的方向发展。而对于过程中未跟上大部队,或者思维认知较为跳跃的学生,可联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相应知识学习兴趣,将其重新带回核心话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部分内容时,笔者围绕“转化”这一思想,可设计问题:你想将眼前这个(图形)变成哪个图形?(引导新旧知识串联、转化)怎么便变?(剪拼转化、倍拼转化或者分割转化?)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变成(转化)长方形,将三角形变成(转化)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形成这种思维转化意识,对学生思维灵敏度、灵活度的培养非常有利。而针对部分学生并未认真听讲,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改造”这一行为之上,教师则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向学生发起挑战,尝试“改造”下一个图形,并说一说自己的改造想法等,以此促使学生更感兴趣,且参与性更强,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比其他同学,更好地形成客观的转化思想,助力其思维发展。
(四)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反思改进教学
2022版新课标强调,学科教学中,应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评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应知识的同时,形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助力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主学习能力[4]。而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借此实现教学反思、教学改进目标,持续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学指导。联系“大概念”,具体要引导学生反思当前所学知识,反思学习方法,关联教材文本,深化其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摆拼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利用“形变”的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测量一个图形的面积,实际要做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及调动前面所学测量知识,了解“面积”概念,经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探索,多数学生可以说出“测量就是看被测量对象(图形)包含了多少个测量单位”。思考: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被测量对象包含了多少个测量单位”的内容?再次以问题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通过梳理,找到“角的度量”“认识厘米”以及“认识千克”“认识吨”等内容,继而对“量与测量”部分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本质都包含“除”。上位认识下,便于后期学习中,更好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辅助学生建立“大概念”学习观,在学习某门知识时,自主调动其他所学,或意识中的内容,继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尤其是在提问、回答、讨论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评价”性的内容,如XX同学说得对吗?引导其他学生对XX同学发表的言论进行分析、评价,在寻找证据否定或者肯定XX溶同学说法时,寻找证据的同学思维也会得到相应的调动、发展,对其数学知识学习提升大有裨益[5]。相对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促使学生逐步脱离“成绩”“分数”的束缚,而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其主动学习兴趣、积极性及意志力,都具有重要且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迁移式教学指导,促使学生自主调动所学知识,深化学习体验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当前所学,或者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解决现实问题,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给数学知识学习一个更为有力的支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促使其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主动投入更多精力,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给自己及身边的人、事、物带来的影响。整体形成一个以“大概念”为核心,扩散开来,对学生及其学习、生活均产生影响的“生态圈”,持续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神经,助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 基于大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初探[J]. 读与写,2022(36):146-148.
[2]周国素. 大概念统领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 家庭教育研究,2023(4):100-102.
[3]石伟伟,陈家梅. 基于大概念的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以五下"分数加减法"单元整体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2023(22):54-56,61.
[4]马云鹏. 基于结构化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J]. 教育研究,2023,44(2):68-78.
[5]朱俊华,刘晋扬. 大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 基础教育课程,2020(14):3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