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幼儿园;课堂教学;应用
正文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要想在幼儿园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就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幼儿园智能课堂的建设。与此同时,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老师们要将幼儿的主体体验放在心上,充分体现出对信息技术的适度运用,从而对幼儿的视觉进行保护,并让他们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幼儿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的创造性发展,提高幼儿的协作意识、担当意识、家国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营造活跃互动氛围
在信息时代,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兴趣特点,教师可创设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幼儿积极表达、互动交流。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呈现画面,抛出问题,激发幼儿探究热情。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师更容易调动幼儿的思考积极性。以“纸的秘密”为例,在正式探究之前,教师就可以通过大屏幕为幼儿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如柔软的面巾纸、书写用的铜版纸、打印用的热敏纸、包装用的牛皮纸和瓦楞纸等,让幼儿对纸材的多元性、生活实用性、材质柔韧性等建立直观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探究不同纸材的吸水性,就可以调动幼儿的思考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动手体验、动脑思考,获得更加鲜活的学习体验。
(二)展现丰富教育内容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立足园内已有的设施来开展互动,会使幼儿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同时频繁更换材料也会增加教育成本。为了给幼儿带来更多新奇体验,让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加丰富,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视频、音频,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探究思考,创新创造,充分发挥幼儿园现有材料的价值,同时可以引导幼儿对家庭中的一些可回收物品充分利用,创新创造,开阔幼儿知识视野,为幼儿独立探索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幼儿园绘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园内已有的一些纸材、颜料,就可以为幼儿展示中国传统技艺———扎染,通过丰富多元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审美创造力。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将歌唱、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等结合在一起,塑造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助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
(三)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效应用,除了推进幼儿创新创造,展示丰富多元内容之外,还可以兼顾幼儿社交、心理、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营造融洽育人氛围,培养幼儿自我发展意识。有的幼儿外向活泼,积极表达,对各类活动的参与热情高涨,有的幼儿对新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幼儿自身的性格也比较内向,教师单纯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丰富内容,不少幼儿只是坐在那里观看,既不能积极表达,也不能与教师有效互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依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造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让更多幼儿放下戒备,释放活力,积极参与。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展示特定主题,引导幼儿积极表达,或者动手绘画、操作,结合幼儿呈现的作品,教师进一步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落实因材施教,更好地拉近师幼之间的心灵距离。
二、幼儿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创设趣味阅读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设备更新换代,为课堂带来了更先进的情境创设工具。情境教学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环境的改变,同样也在情境之中融入了大量的教育元素,这对提高教育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表达向幼儿传授知识,这对于学习能力尚且较低的幼儿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幼儿学习效果不佳,其本质上的原因便是没有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在我们周围世界存在着许多美好且精彩的事物,幼儿园教师应指导幼儿学会融入情境,发自内心地完成学习活动。在生动多样的情境氛围中,幼儿完成沉浸在学习中,并且思维变得更加发散,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正是幼儿课堂需要实现的目标。幼儿教育并非单纯地让孩子掌握某一项能力,其更加注重发散思维的启迪。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给幼儿呈现更多相关联的知识,对于视野相对狭窄、生活阅历有限的幼儿来讲,这是提升幼儿学习视野、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环节。
比如,在阅读《大自然的伙伴》时,其文章主要内容是给幼儿介绍各种昆虫。昆虫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且品种分布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幼儿在日常见到的昆虫种类比较有限,对于一些稀有的昆虫抑或是不适宜在本地生活的昆虫了解甚少。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幼儿带来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通用生动的昆虫画面把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而且画面中展示的学习素材能够实现声像结合,仿佛这些昆虫就出现在了教室里。幼儿不但能看到不同昆虫的外形,也能听到不同昆虫的声音,比如蟋蟀的叫声、蜜蜂的嗡嗡声以及蝉鸣等等,形成立体化的学习感受,对加强幼儿的学习印象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丰富多彩的情景极大地提升了的教学效果,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昆虫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基于生活化场景营造,来改变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应当对突出二者之间的关系重视起来,以幼儿当下的理解能力作为基础尽可能的引入趣味元素,将学习内容从文字理念变成“活的”、“会动的”素材。同时对于信息技术课件中的大量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好,由此幼儿更加积极学习、巩固信息资源中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使得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二)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幼儿合作对话
当前很多幼儿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爱护祖辈疼惜,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在园内各类活动落实的过程中,也常常因为一些小的矛盾摩擦影响幼儿之间的真挚友谊。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要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合作对话意识,推进幼儿更好地互动交流,合作共进。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粒种子的旅行,从农民伯伯种下去,多人共同完成农作物的除草、施肥、养护工作,农作物成熟后也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收割工作,收割完成的粮食还要送到加工厂中,由很多工人共同协作完成粉碎、分装等工作。如面粉最后还会进入各个食品加工厂加工成可口的蛋糕、馒头、花卷、面条等各种面点。这样,幼儿能深刻理解社会各个行业普遍存在合作行为。教师还可以幼儿喜欢的动画片为例,让幼儿明白每一帧动画都需要制作统筹、配音、策划、美术设计、台本设计、模型指导、画面制作、建模生成、灯光调整、特效编辑、剪辑校对、音频编辑等多个环节,需要多名工作人员积极合作。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幼儿能更好地认识对话合作的重要价值,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心态,尝试着在多元活动中有效对话、积极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幼儿出示一些简单的合作任务,如让幼儿共同合作,用橡皮泥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面点,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出可爱的面包,包出小巧的水饺,制成漂亮的小猪馒头,以有效合作丰富尝试,让幼儿树立合作交流意识。
(三)结合信息技术演示科学实验,构建科学区域活动
信息技术能提供常规科学活动中难以提供的实验观察内容。在幼儿园阶段课堂中,教师有必要让幼儿在课前便对接下来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好奇和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在学习过程的专注度,使幼儿能够增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应当对建立趣味演示实验重视起来,现场演示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准备好充足的实验演示材料,并当着幼儿的面进行实验演示,幼儿能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过程和结果。教师要为幼儿设置多样化的演示教学实验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根据教学内容确立相关的实验主题。教师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通过生活实验演示的构建,让幼儿能敞开心扉的接受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在遇到困难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加强对幼儿的思维引导,帮助幼儿逐步地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发挥出信息技术演示实验的价值,并通过互动对幼儿的学习进度了如指掌。
比如,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板块。教师在科学区域活动创设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种植板块中,很多植物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看到变化和结果。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幼儿的兴趣保持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可能几个月以后幼儿已经失去了观察的兴趣,或者已经忘了之前种植活动的内容,这就形成了冲突。信息技术就可以提供实验视频,以往需要很久才能看到的变化和结果,可以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当堂展示,缩短了观察实验结果的时间。然后融入有效的问题:“你们知道怎样播种吗”?或者“不同植物浇水量有什么区别呢”?提升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活力,领悟基础种植课程的知识。之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幼儿,根据刚才的实验观察过程,完成趣味的实践活动,包括挖土,埋下种子,然后给植物浇水。另外植物就像人一样,每种植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喜光、有的喜阴暗。教师要指导幼儿根据植物的特点来放置植物,促进它们快速生长,传授幼儿种植的小技巧,提升科学区域活动的实效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幼儿表达热情
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语言表达是核心部分,与幼儿的知识学习、经验积累、社交发展都有紧密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幼儿园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情境,通过应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积极表达。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我也要搭车》这一绘本,制作成电子课件,通过大屏幕让幼儿认真观察绘本内容。了解绘本对话的模式后,幼儿可进行角色模拟,模仿大狮子说话的声音,想一想要搭车时可能说什么;模仿小刺猬的样子,让幼儿想一想小刺猬会说哪些话;同时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模仿小鸭子的动作,想一想小鸭子要搭车会说哪些话;如果小蜗牛想要搭车,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其他小动物在帮它时,会做哪些动作。以此类推,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并将大象、长颈鹿、小狐狸、小老鼠、大熊猫、小老虎等各种形象融合进来,以“搭车”为主题,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依托绘本故事可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热情,促进幼儿养成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为更好地引导幼儿合作互动,教师还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主题,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进行丰富的想象,共同完成“春天”的绘本创编工作。教师可以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负责其中的一页,选定一个主题大胆创编,将绘画、故事、表达、联想、想象有机结合,实现设计、合作、创造与语言表达目标。
(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家园共育活动,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幼儿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而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家校沟通的有效性,亲子阅读主要指家长与孩子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目标是提升幼儿阅读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化、综合性的发展。但是结合实际分析,亲子阅读的开展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是家长时间较忙,无暇参与到亲子阅读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并非专业教育人员,所以在亲子阅读的素材选择,以及亲子阅读的开展方式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幼儿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制作信息化课件,并将适宜的绘本推送给价值,并将正确的指导方式传授给家长,为完善家庭教育打好基础。
三、结语
信息技术给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更多的改变,它拥有更多的互动性和灵活性,让原本单一的学习气氛变得鲜活起来,让幼儿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利用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技术,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可以让幼儿得到更多的学习资料,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可以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高,最终实现幼儿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桂群.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考试周刊,2022(36):163-166.
[2]张瑞芳.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2,24(22):221-223.
[3]王静.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2(17):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