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转型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文言文;教学;转型;策略
正文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历史悠久,以文言文为载体承载了厚重文化内涵。同学们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利于汲取语言精华,而且可以加深对于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新课程实施以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精选的4篇文言文为小学五年级下《杨氏之子》、小学六年级下《伯牙绝弦》、小学六年级《学弈》《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这四篇课文的解读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1.为后期的高层次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学习是个不断累积与增长的过程,小学阶段只有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才能为初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生文言文素养培养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可以决定今后学习阶段文言文的最终学习效率与水平。
2.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纵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文言文起到了文化传承、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文言文就是古代文人以口语化为基础,经一定文学加工后产生的优雅、言简意赅的书面性语言,使文言文有了自己的文学之美—韵美,意境之美,文体之美,也有了时代独有的深邃与含蓄。所以,针对文言文进行学习以及对自己文言文素养进行培养是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小学生所应养成以及拥有的一种素养。
3.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
中国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许多文化传统与智慧财富被文言文所记载,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写文与交往的载体、表现自我观点的书面语言,它基本上能代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语言简洁却有深度,浓缩却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十分厚重的艺术造诣与文化代表。因此,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和了解文言文知识、文化,有助于他们对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整体了解,并在成长的道路上自觉地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形成一种生成厚重民族自豪感的意识,以传统之文化之精华,让之懂得为中华民族之自豪。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定位过高,信心不足失去兴趣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实现目标的过程对课堂教学高效完成至关重要。教师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不仅要与《新课标》所提出的特定要求相一致,而且还要关注文本自身的特征。有些教师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和分析不到位,对教学设计也比较重视讲授过程,把学习目标仅仅看作格式需求和教学的形式安排,致使学习目标的设置广泛而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很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也有一些教师不重视《课标》的特定要求,凭个人经验对学习目标定位过高,强调词法篇章,而忽略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重知识能力发展,轻情感,价值观建立,很难形成高效课堂教学。一旦学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心理受挫感就会增加,自信心就会降低,长此下去,势必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少感情和忽略审美
部分学校的语文老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思维方式死板简单,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一字不漏地串讲和翻译,或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古今的同义词和课文注解,完全忽视了《新课标》的要求和文言文的特殊性,没有重视对学生感情的感悟,没有给学生以抒发感情的诉请,盲目灌输,课堂氛围呆板、枯燥。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也只是懂得死记硬背而已,并不能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深刻理解,更不能真正地融入文本中去感悟思想和情感。学生对文本缺少情感共鸣。而且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常常忽略文本自身美学价值的体现。教师在进行文言阅读教学中,并没有带领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反而是将文意简单地表达出来,使学生陷入了一种“浅尝辄止”的境地,课程也缺少应有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趣味,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氛围沉闷,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理解肤浅不透彻,缺乏阅读迁移能力
文言文短小精悍,也生动有趣,但是有些教师讲课形式单一,只允许学生机械地背,而不趁机加深他们的理解,使得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最浅显的层次上。不重视知识能力迁移,不提倡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与方法看课后通俗易懂的课文,学生所学内容得不到巩固,能力得不到扩展,只对教材上呈现的文言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后或考试时遇到文言文时常常不知所措,不会知识迁移,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转型策略
1.运用形式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探寻知识的一种巨大力量,也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学习灵感的源泉。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好奇心,乐于探究,但是很难维持持久的注意力,对于难懂,比较枯燥无味的东西缺少一些耐心。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在阅读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单调之感,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杨氏之子》文言文过程中,其主人翁为9岁孩童,与同学们同龄,可借此作为出发点,让同学们回忆说说平日里待人接物之事,缩短同学们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比如在教《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可借助多媒体赏析古筝名曲“高山流水”,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把抽象深奥的文字变成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他们参与文言文的积极性。
2.基于《新课标》制定以读为主的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它们都是出自大家的杰作,朴素凝练,通俗易懂,不但感情真挚,意蕴深远,而且不失童真乐趣。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应该把诵读,背诵作为目的,提倡诵读作为主要学习手段,鼓励自读自悟以读悟情增强学习自信;同时只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要讲授词法句式篇章,也不要作过分拔高类探索。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边文言文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不一定要追求一字一句地一一解释,首先要让学生大声背诵,在阅读中感悟文章、感悟韵律,再由老师断句、停顿点拨之后,又要求学生练习阅读,分组阅读,展示阅读,经过系列阅读,累积阅读量变,增进学生涵咏文言文之经验,自然会发现文言之美,从而产生质的变化,达到文言文熏陶的作用,进而完成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3.指导学生感悟,善用注释读课文的学习之道
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通俗易懂,对文本所给出的注释也全面清晰:并附有简介出处;有解释词意的;有的是罗列通假字或概括浅显的句式知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并结合上下文独立地试图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对难以理解和暂时不能理解的句子加以标记,反复阅读,多思多想,也可设疑设问,以组为本进行讨论,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集思广益地解决问题。对实在难懂的地方可提出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协作。如《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篇幅较小,但是注释部分却十分详细而且非常透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注释内容深入钻研,掌握其中关键词语及其用法。此外,还要注意将这些词句联系起来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增强自己学习古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充分地感悟文意、领会意思,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积累资料打下基础。
4.以扣字酌词的方法体验情感
文言文中充溢着作者的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给学习者呈现一种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体悟情意,这是理解和表达情意的重要心理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并激发学习者独特的情感感受,才会使学习者更准确地领悟本文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对于每篇文言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应该生搬硬套其中的"言"和"文",需要有方法将老师,学生,作者三方面情感密切结合,充分尊重了学生特有的阅读感受,创造了和谐鲜明的意境,又体现了文章的审美价值。
如《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质兼备的文言文。这篇文章语言美而通顺,给大家讲了一个感人肺腑、感人至深的事迹,其中伯牙子弟间的友谊真挚动人、耐人寻味,在教学中捕捉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让同学们紧扣一“绝”字,进行思考:伯牙之“绝”,是否只是一“弦”?使同学们的感情随文章的发展逐步加深,引起同学们感情上的共鸣。同时该文情感丰富,荡气回肠,在教学中能把握语言文字优美,节奏似“善哉”“峨峨兮”“洋洋兮”谐和悠扬的特征,彰显了该文的审美价值。又如教《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从“聪惠”二字入手,使学生去找,去斟酌,去想课文中哪一句话能反映杨氏之子“聪惠”之处,然后去体会剧中人物诙谐幽默。
5.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深化认识
文言文教学应既关注学生感性体验又关注理性认识。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感受到了包含着文化底蕴的东西,这都是属于感性认识的一个较高层面,但是同学们对于文章传递出来的见解、态度上仍停留在模棱两可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老师也可利用演讲,讨论,辩论和课本剧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深化理解。例如在《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中,针对两个小孩子对太阳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近的看法进行了讨论,说了自己比较同意谁的看法,并且说明了原因。也可讨论如孔子等权威人士为何不给以说明,加深文本理解。鉴于《学弈》这篇文章所揭示的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我们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一次专心致志主题演讲比赛,请同学们踊跃发言,讲一讲发生在他们周围的真实体验,再回过头来读几遍《学弈》这篇文章,会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文章。
6.以迁移阅读等为途径,提升阅读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应单纯依靠教材文言文,老师要指导学生适当扩大文言文阅读数量,并为他们推荐恰当的文言文篇目,使学生读到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开阔眼界,并在课外巧妙地学习文言文技能,增强阅读欣赏能力,例如与《孟子》、《大学》和其他文言文著作浅显易懂篇目相配套,以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课堂教学时既要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又可根据白话文导入文言文,文白比较理解,例如《晏子使楚》的教学,可导入文言文原文,实施情节照应,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得应有提高。
课堂教学也可导入与文本相似的文言文并加以横向对比,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所扩充、延伸。比如教完《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介绍《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了,也是从《世说新语》中选出来的,这篇文章是以太傅谢安一时间在寒冷雪天里开家庭聚会而起,请子侄辈们品一场天降瑞雪,谢安外甥女谢道韫答得最令人满意,把雪比为迎风起絮,给人一种春意盎然之感,这一形象和“雪”形如有神,写白雪柔细之特征,也写轻盈舞动,随风飞扬之美。这篇文言文也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反映出谢道韫满腹才华,能指导学生积累和学会使用精妙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读到了作者对文章表达意境及情感态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体现的人文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文言文教学形式进行转型,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对于教材来说,也应注重传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价值,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碧霞.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 000(020):P.77-78.
[2] 孙安荣.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研究[J].新作文:教研, 2020, 000(009):P.1-1.
[3] 顾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 2020, 000(028):P.226-226,235.
[4] 张小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 000(039):P.1-1.
[5] 王玲霞.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教学语用与文化的交相辉映探究[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0, 000(026):P.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