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正文
引言
数感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一种自觉、主动理解数和运算的意识,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判断一些复杂的问题。实践证明,数感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上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数学的数感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数字大小、顺序的敏感度,简便计算的灵活应用,以及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上。
一、数感的本质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简而言之,数感就是学生对数有明确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及数学知识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其是学生开展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理解数和数量关系,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课堂总体推动效率不高。比如,部分教师只会按照教材中的内容依次讲解,并不清楚生本堂课实际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学缺乏方向性,比较混乱。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只是把教育当成一项普通的工作,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责任,即使知晓当前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但也都是表面信息,深层意图与实现机理并不明确。
(二)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单一化是当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教学问题。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多,所以就会导致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比较的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最后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没有从多个方面和综合的角度去为考虑评价学生,这就导致,在学习中,受到奖励和夸奖的学生往往就是那么几个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其他的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正向的评价,导致在学习中教师的教育模式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学生也无法获取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教学“加与减”这节课时,教材中对加与减的教学更多的是将加减法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题相结合,同时扩展了运算的位数,将加减法扩展到百位数,甚至千位数。在开展本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在一年级学习的加与减的知识。通过知识回顾,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夯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速算练习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先的练习。在进行速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练习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融合,可以先让学生速算“6+3”“60+30”“6+30”“60+3”等算式,逐步熟悉速算练习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些算式之间有哪些异同。随后,教师再进行本节内容的知识授课。学生在进行速算时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前后联系,进而发现加减法中的数学奥秘,从而真正在速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数学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数感。
(二)丰富素材突出抽象过程
在认识自然数1时,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个萝卜、一棵树、一只小鸟等数量相同的事物,让学生感受自然存在的单个、离散的数量,还可以提供一筐萝卜、一袋糖果、一瓶果汁等物体,使学生感受自然存在的按组计数或连续的数量。引导学生计数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如萝卜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筐一筐地数。要在数数与比较中,让学生感悟数与数量的关联,体会用选择的数量单位计数,如果只有一份,就可用数字“1”来表示。由此,使自然数概念中的1与分数概念中的1在本质上保持一致性。在认识比1大的简单自然数时,既可以选择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都相同的元素,也可以选择本质属性相同、非本质属性不同的元素。如两只白兔可以用数字“2”表示,一只白兔和一只灰兔也可以用数字“2”表示。在解释数的含义时,要让学生感悟到这里的“2”表示的既不是两只白兔,也不是两只灰兔,而是两只兔。由此体会用数表示的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共性,以及在顺序上的抽象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数感
在教学“长度单位”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测量某个场地的长度和宽度的任务,如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度和宽度、测量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篮球场的长度和宽度、测量教室门前走廊的长度和宽度等。有的小组使用卷尺进行测量,有的小组通过数地板砖的数目进行测量,有的小组用脚步进行丈量,最后都得出了测量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获得了更多的测量方法,同时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也更深刻,这方面的数感也得到了增强,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在教学“一个乘数为11的乘法”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算式,如36×11、28×11、57×11、65×11,并直接说出这几个算式的结果分别为396、308、627、715。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为什么能直接算出结果?”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更加仔细地观察这几个算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乘数为11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规律,而且在观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加强学生课后速算数感的锻炼
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时,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先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再进行小数乘法的速算练习,实现数学知识的衔接,让数感的培养更具成效。而对于知识掌握得较为熟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直接为他们布置小数乘法的速算练习,如0.3×3,0.2×5,4×0.5等算式,让学生逐步熟练小数乘法的速算技巧。如果学生掌握得更加熟练,教师则可以考虑布置提升作业,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关思考,尝试自主探究小数乘法背后的数学内在逻辑。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采取速算练习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数感培养是一种注重参与、关注体验,且指向明确的教学活动过程。尤其小学生的数感建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基于学情与学科特征,精心设计数学感知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思考,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更多丰富的数学体验,以不断优化、完善、提升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探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58.
[2]沈继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58-59.
[3]徐进.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8):33-34.
[4]石桂萍.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J].新课程,2020(47):200.
[5]狄海平.浅析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