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谭玲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万宝芙蓉学校417007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等。因此,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略,对于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策略

正文


前言

语言学习是无止境的,书本知识只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也可以说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基础,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任务还是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不断丰富知识,加以完善和整合知识体系[1]。但是,现阶段初中生阅读的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缺乏自主性,难以养成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开展有效的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他们在阅读课堂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相关策略,以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品味生活语言,接受审美教育

所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均以课本为依据,教科书的内容由名篇组成。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要把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密切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这种紧密结合的课堂教学,在不束缚学生的前提下,有机地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在日常实践中掌握语言技能的能力,减少了语言教学的枯燥。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语言技能的环境和气氛更加自由,语文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2]

举例来说,当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朱自清先生以清新雅致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春色图,将声、色、味描绘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各地的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视听感官系统去体会之美。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到课堂外,体会我们身边大自然的景,在充分感受景的过程中将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审美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转变教学理念,有效结合课内外阅读

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整合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课本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兴趣和水平[3]

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基础课程要求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包括对创作背景、文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说明,以及对文本写作技巧的详细分析和解释。完成这些课内阅读之后,教师再着重对这篇课文的作者鲁迅进行延伸的介绍,吸引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坚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拓展鲁迅先生的文章,设置几个阅读问题,比如“从这些文章的阅读中你对鲁迅先生又多了哪些认识?他的写作有哪些写作特点?”,这些问题对初中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师要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教材来完成课外阅读,并在阅读后能够侃侃而谈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对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群文阅读,提升能力

优化目标,提高效果

群文阅读中,教师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和提取能力,已成为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初中学生在学业上的压力很大,阅读时间和机会不多,很难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丰富的阅历。且由于时间紧迫、内容繁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很紧张,接着就会出现一些吗盲点。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努力促进教学目标优化以此更好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最终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例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初中语文老师要在讲授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并能熟练地掌握演讲的朗读和写作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总体上来理解: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基于此,学生透过对句子的解析,可以理解使用这些句子的意义由此再为学生展示其他类似的演讲稿,让他们在多样的阅读中找到目标,实现成长。

(二)传授方法助推进步

在以前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的授课占了大部分的课时,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自由,他们盲目地跟着老师的说教兴趣其实并不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选择文本特点,采用与特点相适应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从学生的阅读思考出发,把课文内容与课外内容相融合,还要利用周围的各种信息和元素,这样的信息和元素通常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阅读语感、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学生的审美观念等而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和运用这些元素,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三)带入课堂促进阅读

很多初中学生担心的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阅读整本书籍,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阅读,也很难记住文本中讲解的内容。因此,在课堂的群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落实了“开放、活力、丰富”的教学观念,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进行了融合,让每个人的思想都能互相碰撞,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考角度。此外,还要以学生为主导,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既能克服僵化的教学模式,又能将学生的时间整合在一起,避免了单一化的个体教学让学生在同样的教学时间中拥有了更多收获。

(四)教会方法促进阅读

采用科学的阅读方式,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还可以节省阅读的时间,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要指导同学们迅速地对群文的意图、含义类别进行归类,并对其进行评估;接着,按照类别和文本的阅读价值,来决定是否要进行浏览精确阅读全部阅读以及选读由此,教师可以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并在确保阅读速度的前提下,优化了阅读的品质。

比较阅读,感悟表达方法

语文多角度阅读中,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各种题材、体裁、作品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思考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4]

(一)同一题材比较阅读

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作者的差异,其内容与文体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对同一题材作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立意、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了解不同作家的创作方式和情感抒发方式,激发读者的思考能力,为进一步深化阅读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对比阅读中,老师指导同学们对范进、孔乙己的人生际遇进行了剖析,并问:同样是文人,哪个更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到底是为什么?通过比较,使同学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受封建科举束缚、头脑迟钝的文人们的悲惨处境范进的“中举”看似是个人的喜乐,实际上却是一种集体的悲哀,一种社会的悲哀;孔乙己这个没有中过秀才读书人,甚至在为自己的盗窃辩护时,也是一副学者的姿态,而旁人却把他的不幸当作了一个笑柄。

()同一体裁的比较阅读

同一体裁的作品,由于作者的差异,其写作方式与手法也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同一体裁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其风格特征和学习方式,并能通过对其进行对比,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金色花》、《荷叶·母亲》等都属于散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篇散文的创作都是以比喻、拟人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但是,同一体裁的作品也存在差异性。《金色花》以花朵为本,而《荷叶·母亲》以意象的形式,将荷叶比作母亲荷花比作孩子。通过对比,使同学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两篇散文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再比如《敬业与乐业》,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构架出发,对“有业”、“敬业”、“乐业”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论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教学内涵明显。同样是论述,《论教养》却以“有教养”、“无教养”为例,从正面与负面的对照中探寻“真的修养”与“优雅风度”的本质。教师要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论述方式的运用,从而为作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根基。

()同一时代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

同样的年代,不同作者的作品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感。通过对同时代的作家们的创作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例如《黄河颂》,是由光未然在1939年所作,以颂扬黄河的雄浑之势,讴歌中国人民顽强的意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用鸟儿的歌声抒发了对国家的无尽深情,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从比较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诗都是抗日战争期间写成的。在同一时期,两个作家都用各自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比如,《黄河颂》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呼吁中华儿女,要学习“黄河”精神,保卫自己的国家。《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为国家奉献的坚定意志,以及不畏生死的精神。透过对比,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到当时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强和伟大,更能深刻地领会这两篇文章的相似性和不同点[5]

(四)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

尽管是同一个作家,但是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着不同的生命体悟和价值观。通过对同一位作者的不同时期作品进行纵向对比,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作者的思维流变和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比如《记承天寺夜游》,老师就让同学们认识苏轼的开朗、豁达,让同学们将苏轼《浣溪沙》与《定风波》进行对比,使他们能够从这两首词的重要语句中寻找苏轼抒发的豁达乐观之情,体会苏轼所寄托的深厚内涵。这几首诗词虽然都抒发了苏轼的豁达,但境界却也有所不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身无一物的释怀;《定风波》是直面生活的坎坷,无所畏惧;《浣溪沙》是一种面对生死的超脱

结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学生阅读精神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多角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云芝.多角度、有创意地提高学生对初中语文的阅读兴趣[J].新课程·下旬2020(2):415.

[2] 辛丽娟.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20(11):47.

[3] 禄丽萍.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对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策略[J].数码设计(下)2019(7):24.

[4] 郎烨.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9(1):127.

[5]江宗利.浅谈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下)2019(8):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