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工程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正文
随着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要求的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期,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新一轮工程管理基础教育改革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塑造给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必经过程,更是学生将教材上的技能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强调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将工作能力融入产业发展需求中。因而,在新工科建设中,应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意识,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除了应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的契合,有效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应对新时代工程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中落实新工科理念,以提升人才综合实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业数字化的基本目标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建筑企业的效率与效益,从而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即工程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知识。随着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调整,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同时也迫切需要适应建筑业的需求,不断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培养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一个长久的研究主题。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元素集成创新,以匹配人才培养的周期和经济社会的进步[7]。二是如何适应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管理人才,是工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及在建筑业数字化推动人才技能升级的背景下,如何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程管理专业紧密对接,培养具备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三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将研究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关键挑战。据上所述,面向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对高校而言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已有相关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从培养方案重制、教学形式创新、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期望研究预期成果能为高校开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也能有效丰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新发展理念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行业需求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建筑学、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备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论证与决策、投资控制、招标投标和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其中,掌握土木工程技术体系知识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具备全过程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从整体上认知和理解土木工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建设工程发展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工程建造”向“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转变,数字设计、数字施工、数字监管以及数字运维逐步成为工程实体建造管理的重要内容;人员感知、施工机械、环境感知等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这些工程行业发展现实变化对高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中则是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
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现存问题分析
为更准确地认清当前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发掘 1+X证书制度下本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设计了相关问卷,总结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现存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注重面向就业岗位。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定位由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等技能人才。高等技能人才对于产业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专业素养优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 2014 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培养模式选择以职业院校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较少,人才培养偏重理论知识教育[1]。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较之前有所提升,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其“毕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笔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均在较符合及以下水平,毕业生具备的岗位能力处于一般及以下水平,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脱节是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根据教育部 2022年最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在德智体美劳和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定位,强调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招投标、施工项目管理、项目资料管理、BIM数字化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要求[2]。同时,专业简介也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进行概述。新版专业简介与老版相比在职业面向、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所更新,但其作为指导性文件大都是定性描述,未进行“量化”规定。鉴于各高职院校及企业专家对专业知识与人才培养理解有所偏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标准与能力考核目标不同,培养出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掌握存在较大差异。笔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学习、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比重少、落实不到位是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个学校对于实习实训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考核标准是目前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予以重视的内容之一。
(三)课程内容较多,课时相对较少。“建筑力学”内容通常包括力学的基础知识、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空间力系、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梁的应力、梁的变形、杆件的组合变形下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力矩分配法、影响线及应用等[3]。课时压缩后理论课时仅剩很少的课时,在较少的学时内让学生把较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好,还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给老师和学生带来较大困难和挑战。
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让学生接受高水平的教学培训。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专业的教学标准分配各个阶段的课程。首先让学生对工程管理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这一阶段的学习是重点,将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然后是学习一些简单的BIM建模方式,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转化,加深对该技术的了解,能够有效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4]。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大,但是很多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核心知识,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学校应采用人才互聘的方式来扩大自身的师资队伍,选拔出高素质、高能量的教师。不仅如此,学校还需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定期的培训,让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建议校方提高薪资待遇来招揽人才,这样不仅能保障师资力量,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数字化教学,具有涵盖信息丰富、呈现效果多样、内容系统、更新及时等特点 [10]。一方面,教师可以与 BIM 基础课程组联合,针对传统讲解存在困难的内容,利用 BIM 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巡游模式”讲解,使学生直观掌握该部分内容 [11]。另一方面,由于现场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对于通过传统讲解方式难以理解的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可以推荐学生进入“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结合教学进度,完成对应的虚拟仿真实验 [5]。虚拟现实类教学类型主要是指在电脑端平台上基于工程三维软件(如:广联达BIM平台、广联达CIM平台、数字工地平台等),实现工程建造施工过程与活动三维化、数字化和虚拟化,主要包括虚拟建造、虚拟实训和虚拟体验等模块,通过虚拟现实类教学,达到模拟真实建造活动中的课程知识学习和体验目的,解决传统工程实践难以达到重复建造过程的教学难题。虚实结合类教学类型主要适用于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平台与虚拟建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需求,如:施工自动化虚拟教学、工程测量虚拟教学、混凝土结构虚拟教学、土力学虚拟教学、3D打印建造虚拟教学;这类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现有实验室平台的设备及资源;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平台,通过对二者教学教具的价值结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虚拟仿真类教学类型主要适用于施工建造活动中某些结构体的性能、特征变化等教学内容需求。如:结构力学性能虚拟仿真、岩土工程虚拟仿真、工程结构防灾虚拟仿真等。
(三)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方向都与建造技术、项目管理相关,亟待加大经费投入,改进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教学软硬件、实训、实践平台等要素的配套完善,加快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理论教学服务质量、实践教学服务质量和素质教学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实训培养基地,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及更新及时的大量科技信息,能够全面、迅速、深入地与产业组织对接;同时,在生产实践、人才使用、产品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通过吸纳高层次的毕业生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研发,不仅能够优化研发队伍,还能通过双向互动,更新理念,加速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多维度优化课堂教学。老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观察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激发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专业能力上的短板,并给予帮助进行改正。这也是将来工作上不可缺少的能力。此外,授课结束时可以让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自行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表达能力。教师授课时尽量逐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并且注重课程思政的引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采用阶段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强化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评价学生日常表现和课堂参与状况。
(五)教学评价优化。进一步完善实践考试成绩考核细则,以求公平、公正,在实践考评中严苛推行过程性考核方式。专业实践主要以考评同学们在实训上的表现及实训成果为主,实训上的表现采用小组长点评、成员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共同评分,目的是激励学生可以有效加入实训之中。实训成果以教学要求为标准,使学生高度重视实践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让每一个同学们都可以自身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及其在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五、结论:
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从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持续创新发展,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育出既有学科融合优势也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世辉 .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与实施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34(20):19-22.
[2] 程旭东 , 王积静 , 高福聚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大学教育 ,2021(2): 90-92.
[3] 何晓川,李英攀,彭波,等.基于 DEMATEL-AISM 的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2,36(2):18-22.
[4] 程晓丽.BIM 技术是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N].中国建设报,2020-12-11(8).
[5] 李冉 , 刘文文 , 李寻 , 等 .“新工科”背景下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水工程施工》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5(9):14-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