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高校课堂思政建设工作指引大纲》等有关文件精神,从全国宏观角度进行统领、支持全国各高校的课堂思政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学校为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建设管理与技术支持管理工作,已专门责成教务处与各系部分别负责管理此项工作。把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纳入教职工考评中,吸纳高素质的全国名优老师、课程带头人、骨干教师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并组织教学单位负责人开展培训班教学,以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能继续开展。
一、建设目标
《高等教育教材思政建设指南提纲》认为:实施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就需要把价值创造、知识传承和素质养成三者融合,并把价值观引导于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当中,有助于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人生观以及价值意识。教育引导他们通过学思践悟习近平主席总书记同志全方位法治实践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政策,正确建立法治价值观,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道路的共同志向与信仰,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法律理念、重大法律政策措施、关键法制问题的深刻理解,增强用法律思想和法制方式保障自身权益、参与经济社会公众事务、破解问题争议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财会领域的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工作职业道德准则,提高工作职业责任感,养成遵纪守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忠诚守信用、公正办事、开拓创新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经济法》作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开设的一个必修基本学科,需要在学科教育中,通过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思想教育、深化职业理念与道德培养等,在了解财经法律关系、公司法律体系等基本经济法律常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合理的经济法学观点和职业理念,从而能够对基本的经济法学案例问题做出正确解析,并具有相应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用财经法规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思路
由于《经济法》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为紧密结合学生“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教育需要,在内容上注重综合性的法律规定,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重点讲解了该学科所涉及的有关部门法。课堂改革的关键是把以前比较传统理论教育的授课方式,改革成“理论知识教学+实际分析方法+专业知识需要”的课堂模式,建立以培养具备利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社会法律实务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系,建立“三位一体、一课三融”的新教育架构:
1、以翻转教学为重点,思政结合,做到以学员为中心,使教学思政具体化,做到全程教育。课前对每一个法律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教师提出分析问题的社会视野与人文观点,学生梳理历史资料、形成法律观念,课中通过头脑风暴、仿真实训、角色扮演、课堂分享,提炼收获、提高学生素质,在课外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全程养成社会批判能力、人文精神与终生学习精神。
2、以法律咨询服务为平台,学用融通,让实践课程公益化,让教学过程思政体验化,做到协同教育。与司法市场监督机构、律师事务所审计、同业公会等社会组织积极整合、共享,并采取共建实践法律教育基地、合作大学生法治咨询服务志愿者团队等多种形式,以“普法宣讲”等法治服务活动为载体,使法治学习者能带着自主设计的深度体验思政内容,从而形成了校内外协同教育合力。
3、以教育科技创业为落点,产教融合发展,让德育工作目标针对性化,让教育教学的思政有效化,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资源优势,主动协调创业学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学生处、市共青团委等部门的工作,整体联动,把创新创业培训工作全面渗透到《经济法》等专业教育中去,并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了整体、全员教育机制;为学校的科技创业全过程法律保障,构建起了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并通过产教结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进一步加强教学思政管理工作的实效作用。
三、建设效果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引导学员建立端正思想、理念、意识形态的目标,《经济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了“理论知识讲解+实际剖析+专业知识规定”的课堂模式,形成“三位一体、一课三融”的教育结构,在树人育人、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获得了良好效果。
1、立德树人成果
《经济法》“课程思政”题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技术、十九大文化精神等都为核心,依据教材章节发现思政要素,在教学内容中嵌入科研精神、批判性思维、创新辩证思维、爱国主义情感、契约精神,精心设计思政内容,围着培育遵纪守法意识、锻炼法学思维学习方式、建立法学信念的培育目标,通过国家层次的人生价值基本目标、社会发展层次的价值观和社会个人层次的人生价值标准的思政教学,在“润物细无声无形”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从“教课育才”向“立德树人”的过渡,提升了学员思想水准、政治觉悟、法学职业道德、法学素质,从而培育德法并重的经管人才。
2、教设效果评价
学校督导组评估:学校“经济法”教师具有一支领导能力高、职称高、学历高、整体教育程度高,积极献身于高职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力量。这批团队职称构成更加优化、年龄结构合理,既具备丰富的教育经历,也具有丰富的技术研发能力。学校团结合作、脚踏实地,以现代教学思想为引领、以先进课程为主体、以课堂为核心,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重视社会实验、教师交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和良好实践效益的教学与科研体制。
教学质量测评:通过学校教务处、课程督导委员会以及会计系对《经济法》等课程的教学活动监控,以及学院的对该科目的综合测评:老师的专业技术基础坚实,教法灵活多样先进,课堂教学优秀。主讲老师礼貌端庄,授课语言活泼流畅,富有感染力,逻辑性很强;实践经验和教学经历都比较丰富;课堂教学中教师互动性强,多媒体教学应用丰富。采用典型案例剖析、校外见习实训,强调学员能力与品质的训练,充分调动他们对本科目的复习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大数据分析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掌握社会法律的概念和专业知识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可以合理利用法律途径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从事法律咨询、适应社会变革和突发状况的职业拓展意识。
参考文献
[1]曹丽平.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8):168-170.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58.
[2]李坤,赫英歧,江娟等.基于大数据业财融合背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革新思考[J].财务管理研究,2023(07):147-151.
[3]王雅婷.“1+X证书制度”和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融合路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12):12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