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应用

期刊: 中国开发区 DOI: PDF下载

张俊

​(42022119760524321x)

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此建筑行业我国开始重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时间相对较短。在2013年颁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出于对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必须对工业化生产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表示,各个建筑施工单位都应大力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推动建筑施工技术的更新。文章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正文

引言:随着建筑工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推行住宅产业现代化,未来社会对建筑产品的建造将会朝着高效益、节能环保,经济耐用的规模化方向发展,传统手工操作模式抵挡不了向建筑工业化改变。目前结构体系混凝土现浇存在对建筑工业化实现带来困难,而预制装配式建筑将实现手工作业向工业制造的转变,通过工厂生产预制房屋各种构件,再在施工现场进行构件拆分成房屋各种构件连接、局部现浇拼装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概述

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起源

我国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使用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其主要运用在大板建造方面。但受到经济方面的制约,该结构并未得到有效发展。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下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迅速进人到建筑建设过程中。就国内来讲,北京与上海对该结构的研究与使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由上海城建置业发展公司建设的浦江大型居住社区是国内首次以预制混凝土结构为主体的构件。

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的种类

根据目前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专用型结构体系与通用型结构体系。在两种类型中,通用型在实际中应用的是最广泛的,这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第一,通用型结构体系在其基本组成上与现浇结构比较相似,满足了性能与功能上的建筑施工需求。第二,这种结构体系在建设上比较容易,实施起来也简单明了。第三,由于当前在我国的建设中对预制装配式结构技术的种类了解较少,且专业型结构体系运用较少,不符合当前情况。结合这些原因,所以通用型结构体系应用更为广泛。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1.预制内剪力墙施工技术

现代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中,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进行连接的常用直接方式为预制构件,这一连接方式的应用直接关系着建筑连接质量,同时对整个建筑的竣工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在应用时,主要选择螺栓连接方式将建筑的预制构件进行紧密连接,在保证精密连接的情况下,应满足建筑施工的技术的规范。在实际安装过程中,为方便钢筋的插入,应当在建筑的下层板中将空间预留出来,借助螺栓完成剪力墙的连接,保证其与预制装配式建筑其他部分的整体性,完成预制建筑内部剪力墙的施工。在比处应当注意,选择预制装配式的施工技术时,应当考虑到剪力墙和主体工程的整体连接,首先对连接位置进行确定,使用螺栓对连接部分与建筑整体的紧密性提供保障,以此来保证预制装配式建筑主体的施工,避免墙体位移情况的出现.

2.预制窗体施工技术

预制窗体施工技术是指在进行窗体施工前,先对窗体的大致位置,相应尺寸进行简单测定规范,预留固定的一项施工技术。该技术的实施第一步就是对建筑中的窗体的位置、大小、通透性进行相应的设计,注重对人们基本需求的考量,和其它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性思考。在具体的实施工程中,需要对接触的螺栓进行固定,这也是预留工作中的最后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它的固定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这项工作实施中,一定要反复检查,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

3.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

现代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预制叠合板的安装与施工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施工技术。这种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来说,存在的误差比较小,尺寸比较精密准确,通过这样的严格控制,出现的问题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这种施工的严格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叠合板的安装时,要严格控制叠合板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要及时做出调整,保障施工质量。第二,在叠合板的搬运和安装中,要严格控制搬运工作的细致度。避免在该过程中出现叠合板损坏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和搬运人员格外细心,在各个环节中做好对叠合板的保护工作,减少意外的发生。第三,对于特殊情况的控制,那么,这个特殊情况在一般条件下指的就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需要安装双层的叠合板。对于双层的叠合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稳定性,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双层支架来进行固定了。并且在安装结束后,严格控制施工的后期收尾工作,提高整体的工程质量。

4.无脚手架多功能安全防护体系

出于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的保障,在建筑工程中,施工方需要建立一个无脚手架多功能安全防护体系来对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防护。它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可以起到一个固定的作用,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出现问题后重新开孔的资源浪费,也增强了墙体的整体性与固定性。在连接过程中得到应用后,也能为后期阶段的固定、墙体定位的安装提供帮助,精确了施工的细节,提高了施工整体的质量。而且无脚手架多功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起来方便、时间也短,在拆卸时也相对容易,还可以多次循环使用,这不仅达到了施工过程防护的目的,还节省了施工材料,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一)预制装备剪力墙技术的应用设计注意方面

1.因素影响方面

充分考虑静荷载以及外部因素对剪力墙体的作用,具体结合使用过程中的各个条件,合理选择纵横墙结构,使剪力墙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时的需求。

2.施工设计方面

对于剪力墙之间的各个连接部位要结合不同的承受力特点对其进行最恰当的设计。

(二)预制件安装技术要点分析

1.角度方面

应控制斜撑角度应维持在30~45°,控制底部斜撑的高度在40-50cm,控制上部斜撑的高度在200em以上并以此为根据确定楼面螺栓预埋位置。而在预埋螺栓时需将钢混结构内的钢筋与钢筋焊接为整体避免在斜撑的施力时混凝土结构出现损坏。

2.厚度方面

在连接钢筋定位时应采用5mm厚度的钢板并以预先设计的间距位置为依据开孔孔径直径应比连接钢筋大10mm并于浇筑混凝土前在连接钢筋上加设。

3.位置控制方面

以施工工艺要求为根据预制墙板根部位置应进行宽2em的缝隙预留随后在吊装施工前加装钢垫片至预制墙板根部,以此控制预制墙板的位移。

4.起吊方面

起吊预制件时应采用厚3-5cm宽度一致于外墙板保温系统厚度的海绵条沿着外墙保温板铺设防止出现注浆时根部跑浆的情况。在吊装就位后应立足于轻慢原则在就位后及时校正预制件垂直度里外及左右。

结束语:综上所述,其实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就是将整体的施工过程进行部分划分,再分别进行。对一部分施工建设进行考察、勘测,提前把所需的部件进行生产和采集,在进入施工现场后,只需进行简单的组装,工作就能高效的完成。这种模式不仅改变的传统施工周期长的问题,还侧面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无论是从发展前景和实际效果上来看,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都将成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推行结构体系。但是在实际发展中,这种建筑结构仍然存在着问题,需要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提升,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邹世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世界,2019,40(03):60-62.

[2]张琳.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6):110.

[3]黄琼.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17):54.

[4]徐毅.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6):13-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