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中职学校办出“农”味职业教育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实践探究
正文
黄炎培先生积极倡导并实践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农村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改进乡村教育达到改进整个乡村的目的。达到中国农村的发展繁荣。黄炎培先生从职业教育入手解决
当时农村社会危机的努力,不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对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新时代下,办好农村中职学校,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人才支持,是农村中职学校
义不容辞的责任。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传承黄炎培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让职业教育精准契合乡村振兴需要,中职学校理当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和创新,农村中职学校如何更好地为本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转型服务,办有“农”味的职业教育,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这些现实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赋予职业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乡村振兴下,农村中职学校办学现状
在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基础底子薄、思想素质差、行为习惯不良,给中职学校办学又带来了不少压力和挑战。同时,西部农村中职学校盲目的崇奉市场和学历提高,其专业设置与农村本地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脱离,专业设置与农村经济建设要求不相符,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已偏离了农村的根基。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势在必行。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县有24.18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有21万,每年初中毕业生近3000多人,高中毕业生至少还有1000多人流入社会。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办出具有“农”味的职业教育是时代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一)推进改革,夯实基础,助力乡村振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农村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是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排头兵、主渠道。呼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力度,是我们农村职业学校和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面向农村,发挥优势,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新增劳动力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农村中职学校要从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促进城乡合作、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努力扩大招生培训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智力的优势,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民富余劳动时间的充分利用,认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志向、讲诚信、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
(三)主动参与,整合资源,建设办学目标切合农村实际、办学模式优化和课程体系合理的农村中职学校
从总体上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发展水平、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不相适应。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形势下我们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当地实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最佳切入点,为“三农”服务,完善自我刻不容缓。
三、办出具有“农”味的职业教育实践探索
本研究选取甘肃省景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该校创建于1984年,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20亩,现有教师127名,在校学生1300多名。学生基本全部来源本县及周边乡村。
(一)文化育人
和谐、优美、求实、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认真总结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对学校校徽、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重新进行修订,进一步丰富其职业教育内涵,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事皆可为,人皆可材,有教无类,化人达善”的教育理念,践行“厚德精技,求是至善”校训。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月(周)”活动,先后开展“职教改革四十年 产教融合育工匠”、“迎祖国七十华诞 展职教时代风采”、“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一校一品”“少年工匠心向党 奋进青春新时代”等主题活动;形成了党支部—党小组—教师;教务处—学科组—教师等一系列针对教师的层级管理制度。构建了政教处—班主任—学生;教务处—教师—学生;后勤处—门卫、楼管—学生;工会—家长委员会—学生等加强学生管理的制度。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参与的网格管理体系,形成了人人抓管理,人人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让校园文化以多种方式在校园内呈现,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专业立校
农村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在哪?学校注重专业建设的动态调整。2019年,我校抓好学校专业能力建设,成立了景泰职业中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更贴近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各专业深入一线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细化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符合中职教育同时还能兼顾为高职教育衔接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学校优化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所面向的特定服务领域,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设优质核心精品课程。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任务导向性等教学模式,推进特色示范中职校创建进程。2020年秋,学校新开设了康养休闲旅游服务、现代农艺技术等2个专业。立足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产业需要,聚焦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旅赋能,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设置农艺专业1个,文旅专业1个,养老护理专业1个;
(三)质量强校
质量是生命线。学校始终注重质量意识。定目标定任务,2020年景泰职业中专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本科上线36人,本科上线率45%。包揽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年投放给甘肃省职教师资单招计划的全部36个本科名额。2020年景泰职业中专中职生对口升学本科上线18人,本科上线率8.78%(2020年全省中职生对口升学本科平均上线率2.9%)。其中,李金琳同学获财经商贸类全省第二名。2020年景泰职业中专高考本科上线54人,中职生各类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
(四)技能壮校
2020年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共获得一等奖5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0个,一等奖获奖率15.56%、二等获奖率42.22%,总获奖率86.67%,较全省平均获奖率分别高0.56%、17.22%、11.67%;本次大赛我校共参加了23个项目的比赛, 19个项目获奖率达100%,其中项目网络空间安全成绩全省第一、车工全省第二、动画片制作全省第五,学校团体总分51分,在白银市十一所中职学校中位居第一,获奖等次和获奖总数较2019年都有很大的提升。2018年至2021年全校300多人次参加了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赛德尔基金会、华夏基金会等各级各类培训。12名教师获得甘肃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8人获得二等奖,14人获得三等奖,总成绩位列市域内中职学校第一。
(五)服务能校
农村中职学校大多承担区域职教中心的功能。电大、培训、技能鉴定、社区学院等基本设立在中职学校内。在做好中职学历教育的同时,中职学校应当发挥好“大职教”的作用。提高为农村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农民工技能素质的质量,为农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作用。
优化电大专业。与国家开放大学对接,开设设施农业与装备、园艺技术、农村行政管理、畜牧兽医、农副产品营销、乡镇企业管理等专业。电大学员遍及全县各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累计培养毕业生6000多人。
推行送教下乡。聘请校外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搭队,开展枸杞、文冠果、果树、黑枸杞、枣树、西瓜等栽培及家畜饲养等技术培训,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相应地开展家畜饲养、家政服务、农艺工、果树工、室内装饰设计员等技能鉴定。
建立众创空间。依托政策支持及学校等优势资源,2017年成立了白银市中职学校首家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业平台”,为创客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创业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创业经验交流、创业资金获取、项目申请、项目验收、校企对接人才交流、工商注册、国税业务、财务服务等多种服务。众创空间成立以来,已进驻10余家创新企业。
创新技艺传承。引进景泰滚灯、泥塑、树皮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建立非遗传承、民间艺人工作室4个,组建职业技能培训团队1个。
(六)师资支校
强校必先强师。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学校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落实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落实中职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探索课程方案实施路径,建立教材、教法、学分银行等评价体系,实施新教师“雏雁起飞”、中青年教师“群雁齐飞”、骨干教师“领雁高飞”等“三飞”行动,设立专业发展委员会、开办职教论坛,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教师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能力素养。以省内外名师、职业教育专家队伍为目标,高标准,高起点,着力打造名教师、名班主任队伍,进一步促使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强技能、实训教学赛技能、骨干培训炼技能等活动,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建立县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
(七)宣传推广
通过文艺活动、体育运动会、家长会、校园开放日、招生小组进校入班、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职业教育,通过展板、招生简章、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县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县电视台、景泰融媒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职业教育招生奖惩制度,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逐步提高,促进了学生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结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景泰县农业中学即甘肃省景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以农业为根本,立足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建设”是学校的初衷,自1990年代起,学校建有200多亩学农基地,种植梨树、苹果树等,在1990-2005年期间,学农基地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时代在发展,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学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也曾有过一段时间徘徊和迷茫。进入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重新有了新的使命,于此,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建设”,积极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着力在文化育人、专业立校、质量强校、技能壮校、服务能校、师资支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上寻求新的突破。找准办学定位,优化学校管理,将农村职业教育回归到乡村振兴实际所需的轨道上,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办学之路,畅通院校与市场的“绿色通道”,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参考文献
[1]黄云飞,杨育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背景下的新时期职业教育观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30-31.
[2]王翊覃.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才智,2021(22):154-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