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数形结合 提高数学素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方红霞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撮镇学区中心学校,231600

摘要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和“形”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它们是不同状态下的表征形式,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助于问题的表述和解决,是形象与抽象的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的教学,可以“以形助数”;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可以“以数辅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教师通过这样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渗透;数形结合;提高;数学素养

正文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并提出了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而这些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数”和“形”。可以说,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

为了解目前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笔者制定了教师和学生问卷,对区域内十所学校的生进行调查,收到有效学生问卷1605份,有效教师问卷105份。经统计分析发现:98.1%的学生觉得数形结合思想有助于理解题意,但是经常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却只有21.25%的学生;72.38%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但是只有29%的教师知道自己所任教的教材中哪些知识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54.29%的教师在提到数形结合时几乎等同于直观教学,75.64%的教师把数形结合当做一个解题方法,并没有作为一个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笔者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一、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以形助数,提高数学素养

(一)以形助“数的认识”,培养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先后认识的数有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等,如下表一,这些构成了小学阶段“数”的知识体系,但是这些知识是抽象的,不利于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只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才能让学生建立对数的感觉,也就是达到培养数感的目的。

表一  人教版教材关于数的教学在各年级的分布

人教版教材

册别

数的认识

以形助数

一年级

上册

20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小棒、计数器等认识数,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册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

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借助小正方体一个、一条(10个)、一片(10条)、一体(10片)来理解计数单位“个(一)”、“十”、“百”、“千”。

三年级

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通过把圆、正方形等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涂这样的1份或几份,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下册

小数的初步认识

借助米尺,初步理解0.1米、0.01米的含义。

四年级

上册

亿以内数的认识

利用几何形体,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进而生成新的计数单位,加深对新计数单位的认识,在认识新计数单位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很具象的感受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其效果比抽象地讲计数单位要好很多。

下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时,用大正方形表示整数“1”,它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分别表示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五年级

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示,数形结合,展现了分数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年级

上册

百分数

通过“百格图”、“十格图”、“线段图”,“统计图”数形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负数教学中利用温度计教学,构建完整数轴模型,并通过实例体验感受数轴在负数学习中的作用,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数轴的教学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受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下册

负数;百分数(二)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节课,教师先结合具体情境“分月饼”,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月饼的指的是什么,紧接着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表示的是(如图一),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二分之一”的意义,初步建立“二分之一”的模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分数做好铺垫。整节课的教学都离不开图形,通过图形,把抽象的分数意义直观化,达到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认识分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图片5.png 

1

(二)以形助“数的运算”,感悟算理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意义的理解是“数的运算”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这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而计算技能的培养,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要让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复杂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以形助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达到感悟算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时,先提出问题情境“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师提出可以画图。就得到了图2,因为数学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性,学生想到用点子图(图3)来表示,这是一个去外在、符号化的过程。

接着就是计算了,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他们在图中圈一圈、算一算,共想到4种算法,如图4,把新知转化成旧知。总结这四种算法,学生发现相同点都是先分后合,而不同点是前三种是平均分,最后一种是分成整十和一位数,这种最简单,也更具有普遍性,它其实就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从形的方面具体思考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不仅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QQ图片20230913135515.png

二、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以数辅形,提高数学素养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54.29%的数学教师在提到数形结合时几乎等同于直观教学,他们只重视以形助数,而忽略以数辅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可见,数和形各具优点,“数”侧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则偏向于形象思维,数形结合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密切联系、巧妙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也体现了哲学上联系整合的思想。所以,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既要做到“以形助数”,还要做到“以数辅形”,不可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要从整体上把握,使二者相辅相成。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面积”的概念之后,出示了大小相近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那么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呢?这时就需要学生用数来刻画,体现了“数”的准确性、规范性、严密性。

例如:在比较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16米栅栏围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地,怎样围面积最大(长和宽都是整米),这虽然也是“形”的问题,但通过“形”学生并不能确定怎么围面积最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填写下表(表二),利用“数”的计算来使学生理解“周长相等时,长、宽之差越小,所得的长方形面积越大”这个规律。

表二

序号

长(米)

宽(米)

周长(米)

面积(平方米)

示意图

1






2






3






4






学生经过研究得到:长7米、宽1米;长6米、宽2米;长5米、宽3米;长4米、宽4米(正方形),这四种情况,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会发现:要想得到最大的面积,就需要把各种情况列举出来,再比较;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改变长和宽的大小,长逐渐增加,宽就随之不断减小。这样就把“静态”的学习变成了“动态”的研究,这种由“静”到“动”正是函数的本质[]。通过“数”的研究使学生对周长和面积及其关系有更加理性、深入的认识,是“以数辅形”很好的体现

三、在解决问题中,数形结合,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和“形”。教学“数”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表示出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教学“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的准确性、规范性、严密性,阐明形的某些属性。除了在新课教学时,要像这样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和差问题:“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框比第二框少10千克,两筐各重多少千克?”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有的教师在教时,让孩子记住公式“(和+差)÷2=大数  和-大数=小数”或者“(和-差)÷2=小数  和-小数=大数”,学生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问到原因,学生就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一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如图5),通过线段图直观描述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150千克加上10千克,就是2个第二框的重量,150千克减去10千克就是2个第一框的重量。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画图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6.png 

5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方法和思想,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从“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方面展开新课教学,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素养得以提高。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