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

期刊: 世界·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于胜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市100038

摘要

本文讨论了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并以一名患者为例进行说明。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提供长期静脉通路,便于药物输注和静脉补液。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和疾病的特点,对护理和监测的需求更高。在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静脉状况和预期治疗时间等因素。护理方法包括导管插入前的准备工作,如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消毒和穿刺技术,以及导管插入后的护理,如导管固定、血管通畅性的监测、药物输注和导管定期护理等。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感染,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通过严格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监测,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可以在老年患者中安全地实施,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和治疗效果。对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和监测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关键词

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管;PICC导管;护理方案

正文


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老年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对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外周插管)导管成为一种常用的选择。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适用范围广泛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然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和护理需求的增加,在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和细致。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并通过一位患者的案例加以说明。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旨在提供给临床护理人员关于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的全面指导,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同时,我们也希望促进护理实践中对老年患者的关注和专业性护理水平的提升,为老年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

1. 一般资料

xx,男,90岁,2022-7-07 9:38入院

主因:间断乏力、腹胀14个月,伴下肢水肿2周

现病史:乙状结肠癌、横结肠造口术后,局麻下行鼻空肠营养管植入术后,术后持续负压吸引,禁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以“恶性肿瘤终末期维持治疗”收入我科。

既往史:发现前列腺增生14个月,间断服药;近两周间断咳嗽、咳痰、无发热,为白色粘痰,考虑肺部感染。手术曾输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老年男性,长期卧床,生活能力重度依赖,消瘦,营养风险筛查3分。

双上肢皮肤完整无破损,皮肤松弛,静脉曲张明显,有多次穿刺瘢痕。

无血栓史,无置管史,无手臂肩部、胸部外伤史,胸廓无畸形,无起搏器,无上腔静脉综合征。

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特殊感染史。

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差,成痴呆状,消瘦,T:36.3℃P:97次/分R:18次/分BP105/69mmHg腹部可见造瘘口,腹部平坦;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四肢静脉曲张;听诊双肺呼吸音粗;胸部CT示两肺下叶感染。

化验结果: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89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9%↑,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计数333X10^9/L↑。C反应蛋白:108mg/L↑

生化:总胆红素44.18umol/L↑,直接胆红素32.19umo/L↑,白蛋白31.55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8IU/L↑,r-谷氨酰转肽酶232IU/L↑,钾3.06mmol/L↓,钠147mmol/L↑。血浆D-二聚体:2.68ug/ml↑,凝血酶原时间:15.7s↑。

 

2. 护理方法

2.1导管置入方法

患者准备:

在进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解释,确保患者充分理解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材料或口头说明,以便患者做出知情同意。在准备阶段,患者的体位选择非常重要。通常,将患者安置在平卧位或半卧位,可以提供更好的操作空间和患者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体位,以减少不必要的移动和不适。

导管选择:

导管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来确定的。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静脉状况、预期的治疗时间和药物输注需求等因素。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和静脉通畅性等因素,选择适当长度和内径的PICC导管。

皮肤消毒:

在进行插管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插入PICC导管的皮肤部位进行充分的消毒。消毒前,护理人员应使用温水和皂液清洁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分泌物。然后,使用无菌消毒剂,对消毒区域进行彻底消毒。消毒的技术要求是无菌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毒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圆周运动或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方式进行消毒,确保覆盖整个插管区域。消毒后,应等待消毒剂干燥,以避免感染。

屏障操作:

在进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屏障操作原则,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性。护理人员应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以避免任何非无菌物接触导管或操作区域。此外,为了保持无菌状态,应使用无菌巾覆盖患者的身体部位,以防止任何非无菌物与操作区域接触。屏障操作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导管插入: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非常重要。在进行穿刺时,护理人员应使用无菌的导管穿刺针或导管插入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导管类型进行选择。在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适当的角度和力度,以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或穿透血管。一旦插管成功,护理人员应确认导管的位置和长度是否符合预期,并注意不要扭曲或拉扯导管。

导管固定:

导管固定是为了防止导管移位和滑动,保持导管的稳定。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透明敷料或导管固定器。在固定导管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导管固定牢固,但不要过紧,以免对皮肤造成压力损伤。

确保血管通畅:

导管插入后,护理人员需要确保导管的通畅性。为了避免导管堵塞,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溶液进行冲洗。在进行导管冲洗时,护理人员应掌握适当的压力和流速,避免过度冲洗或对患者造成不适。导管通畅性的监测非常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导管周围的皮肤状况,并观察有无导管堵塞、渗漏或其他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导管通畅性受阻,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导管或进行导管冲洗。

2.2护理方法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进行任何PICC导管的护理之前,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程序。首先,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以确保个人卫生和防止感染。在清洁工作区域时,使用含酒精的无菌溶液擦拭表面,并等待其干燥。绝不能触碰非无菌物品或表面,以免引入细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

定期更换敷料:

更换PICC导管插入点周围的敷料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首先,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仔细检查敷料是否受潮、污染或松动。如果敷料存在问题,必须先将其取下,然后用无菌溶液清洁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应用透明敷料或符合机构政策的敷料,确保完全覆盖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以防止感染。

观察感染迹象:

每天观察患者的PICC导管插入点周围是否有感染迹象,这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步骤。检查是否存在红肿、渗液、疼痛或发热等症状。一旦发现任何感染迹象,必须立即向医生报告。医生可能会要求进一步评估感染情况,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治疗,以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维持导管通畅:

定期检查PICC导管的通畅性是确保其正常功能的关键。首先,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确保通畅无阻。根据医嘱和机构政策,可能需要使用适当的溶液进行冲洗,确保导管通畅。

注意导管固定和保护:

确保PICC导管固定良好是防止导管移位或受损的重要措施。根据机构政策,使用透明固定膜或导管固定器将导管牢固固定在患者身体上。确保导管固定器没有过度压迫或刺激患者的皮肤,并确保导管在插入点周围没有过度张力,以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或不适。每天检查导管固定情况。确保固定器没有松动,导管没有移动或外露。如发现固定不当或导管松动,应立即采取措施重新固定导管,以防止其滑动或脱落。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导管固定和保护的必要信息。解释正确的导管固定方法,并强调避免不当的活动或拉扯导管。教育他们如何观察导管固定的状态,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任何问题。

定期评估导管插入点:

每天对患者的PICC导管插入点进行评估,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问题。观察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疼痛或损伤等异常症状。同时,评估导管插入点附近是否有肿块、硬结或静脉炎症的迹象。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必须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用轻轻的触摸检查插入点周围的区域。寻找异常感觉,如硬结、肿块或突出物。这可能是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征兆,需要进一步评估。将导管插入点的评估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包括任何异常状况或观察到的变化。确保与团队中的其他医护人员共享这些信息。

确保患者了解护理措施:

提供与PICC导管护理相关的书面资料,包括护理手册、指南或信息手册。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护理程序、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护理人员需要亲自示范正确的PICC导管护理步骤。通过演示如何洗手、更换敷料、冲洗导管等操作,让患者亲眼见到正确的护理方法。确保他们理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执行方式。与患者和家属进行互动教育,鼓励他们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对PICC导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和并发症有清晰的理解。借助视觉辅助工具、模型或图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导管的位置和护理要点。强调患者和家属观察PICC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皮肤状况,并及时报告任何异常,如红肿、渗液、疼痛或感染迹象。确保他们了解如何正确观察并与医护人员沟通。

 

3. 讨论

老年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风险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和疾病的特点,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首先,老年患者的皮肤脆弱,容易受到损伤和感染。插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皮肤穿刺不准确、导管移位、局部感染等并发症。其次,老年患者的血管状况可能不理想,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问题可能增加导管的困难程度和并发症的风险。此外,老年患者可能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然而,对于需要长期静脉通路的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效的管理和护理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非常重要。首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步骤。护理人员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性,减少感染的风险。其次,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导管插入点周围的状况是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敷料松动、感染迹象等问题,有助于防止感染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定期评估导管插入点和导管通畅性,以及维持导管的固定和保护,都是有效管理和护理的重要方面。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田先生是一位90岁的男性患者,主要症状为间断乏力、腹胀,并伴有下肢水肿。他有乙状结肠癌的病史,并进行了横结肠造口术和鼻空肠营养管植入术。田先生的年龄和基础疾病使得他对护理和监测的需求更高。对于这样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更加关注导管的选择、穿刺技术和护理措施的细节。在导管选择时,需要考虑田先生的年龄、静脉状况和预期治疗时间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规格。在插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特别注意皮肤的保护,避免损伤和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田先生的血管状况和感染迹象,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最后,患者康复出院是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和家属密切合作,提供充分的教育和指导。他们应了解PICC导管的护理要点观察并报告任何感染迹象。同时,他们也应该了解可能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以便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在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康复指导和建议,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康复过程。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和监测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导管通畅性的监测和导管固定的注意,可以有效管理PICC导管并减少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护理人员还应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护理措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肖沙璐.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对老年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纵向对比研究[A].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C].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22:59-60.

[2]杨燕,钱菊云,方秀花,钱爱新,吴立新,陈晓红.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针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2,25(02):263-265.

[3]罗桂芳.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广州医药,2022,53(02):72-76.

[4]曹文娟,王珏岚,李采虹,王芝,赖永明星,闵丽华.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05):209-212.

[5]方庆凤,吴梅,方园,俞霞,尹艮秀,许美丽.应用思维导图模式降低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并发症[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04):562-565.

[6]尚琴芬,陈剑.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03):170-173.

[7]万晓书,孙利红,鲁爱芹,王雷,赵紫丹.老年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意义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5,37(01):137-1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