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EA理论护理管理在降低ICU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满意度
正文
深静脉导管为ICU现阶段诊疗常用手段,具有创性,可检测血流动力学,亦可快速补给肠外营养、补液等,其作用不可替代、十分重要。DVCRI在院内获得性菌血症中约占20%~40%,现为院内感染一项重点监测项目。FMEA属风险管理模式的一种,具前瞻性,可用于一个程序或设计可能出现故障方式、原因的识别,为故障改善提供相应措施和建议。相关资料指出[1],FMEA属管理强大、灵活工具的一种,可在摇篮中使缺陷消失,医疗风险降低,医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具有效性和科学性。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ICU导管感染中应用FMEA理论护理管理的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我院就诊的ICU导管感染患者中选取104例,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平均(40.64±11.98)岁,住院时长(7.66 ±1.67)d,观察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平均(41.39 ±12.51)岁,住院时长(7.53 ±1.89)d,组间一般资料分析(P>0.05)。
纳入标准:年龄均≥18岁;与深静脉置管指征符合,且导管留置时间超48h;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同意加入,并签署了同意书。
排除标准:穿刺位置已有感染发生;碘过敏;入院前,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超24h[2]。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置管前:对患者凝血功能实施检测,患者若清醒且积极配合可适当镇静。置管中:以术者习惯和经验为依据,与超声检查结果结合,明确穿刺位置,穿刺期间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置管后:借助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结束使用后取10ml稀释肝素液行正压封管。固定时借助HP敷料,以免导管滑脱。以安尔碘灭菌穿刺附近皮肤,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达血管内。此外,敷料应定时定期更换,通常为每2h更换一次,敷料若有渗出、松动、污染 等情况出现,应马上更换,并完善消毒。导管连接前,导管接头应消毒,连接端口保持清洁。
观察组加基于FMEA理论护理管理,借助该管理模式对ICU导管感染原因展开测量和分析,将预防合理科学手段提出,减少感染率。含(1)创建管理团队,组内成员含院感专职人员、感染科医师、主治医师、护理部主任等10人,要求纳入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均接受FMEA专业严格培训,熟悉业务操作、护理风险管理流程。经积极讨论,分析易引发DVCRI的因素,并积极讨论改进流程的方案。(2)操作流程:对各流程潜在失效模式展开置管分析,参照护理学相关资料,与ICU深静脉导管留置护理现行步骤、临床经验结合,经团队积极讨论,终定义流程图为主流程三个、子流程十八个,并编号,即主流程含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子流程含1A开具医嘱、1B患者评估、1C清洁皮肤、1D环境准备、1E操作者准备、1F物品准备、2A体位安置、2B皮肤初步消毒、2C无菌手套佩戴、2D铺无菌治疗巾、2E选择穿刺点、2F穿刺方法、3A固定导管、3B更换敷贴、3C定时冲封管、3D观察局部皮肤感染情况、3拔管。(3)潜在失效模式识别、分析,组内成员以临床实际、工作经验为依据,机体讨论研究后,创设评价深静脉导管留置相关严重度(S)、探测度(D)、频度(O)的标准,行1 ~ 10 分准则等级赋值 。以评分准则为依据,对事先风险数实施计算RPN=O×D×S,分值在1~1000。失效风险越大,RPN分值越高,RPN若超100,提示需改进。医疗行业若S>9分或RPN>125 分,提示其失效模式需改善。
1.3观察指标
①发生DVCRI时间:记录DVCRI发生的时间。②DVCRI 发生率:记录发生DVCRI 的情况,并计算发生率。③满意度:以自制量表评定满意度,涵盖了五个方面,即护理流程、服务效果、服务技术等,共计条目20个,各条目满分5分,100分满,满意度越好,分值越高[3]。
1.4统计学处理
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结果
2.1发生 DVCRI时间
观察组发生DVCRI时间(11.85±1.69)d,对照组发生DVCRI时间(7.36±2.62)d,组间发生DVCRI时间分析(t=4.330,P<0.05)。
2.2DVCRI 发生率
观察组可见7例DVCRI,占比13.5%,对照组可见21例DVCRI,占比40.4%,组间发生DVCRI的几率分析(t=6.001,P<0.05)。
2.3满意度
组间满意度评分对比(P<0.05),见表1。
表1 满意度分析(`x±s,分)
组别 | 例数 | 服务技术 | 服务效果 | 护理流程 | 医患沟通 | 症状管理 | 总分 |
观察组 | 52 | 17.48±4.25 | 19.00±3.78 | 18.14±4.82 | 17.27±5.66 | 18.73±4.24 | 91.46±7.83 |
对照组 | 52 | 15.33±3.69 | 15.73±4.02 | 12.57±4.71 | 14.61±3.88 | 17.20±4.15 | 82.56±7.71 |
t | 4.694 | 4.827 | 4.316 | 4.316 | 4.397 | 12.036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ICU中深静脉导管应用较为广泛,于长期静脉输液或危重病症急需手术患者可展现血流动力学检测、补液等效果,具显著临床意义[4]。然ICU患者通常病症较为位置,机体自身免疫力较低,住院时间较长,自身抗菌能力管理相对较弱,所以,DVCRI时常发生。近期美国CDC检测结果提示,血液感染的87%均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每1千根导管每日平均可发生DVCRI5.3例[5]。DVCRI一旦发生,可引发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甚至到最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使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住院费用增加,还可加大病死率。DVCRI重在预防,国内外对此虽出台多项预防指南,相关管理人员根据指南内容也制定相关条例,要求医护人员执行。然实际依从性仍不甚理想,未能完全落实所有干预措施,早期难以有效识别DVCRI发生并预防,影响临床结局[6]。
最近几年,我国护理、医学技术持续进步和发展,临床开始广泛应用FMEA,属高风险分析前瞻性的一种技术,与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可分析行动前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对风险实施预测,提出可能出现在各环节的问题,分析问题严重性,如何修正,终达降低风险或避免风险的作用[7]。
本次结果可见,观察组发生DVCRI的时间较对照组优,提示了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使DVCRI发生事件明显延缓,促进康复。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全面清洗、筛查各操作环节,明确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分析风险产生远远,如患者教育力度不足、患者依从性差、维护导管技术不足等,可以具体原因为依据拟定预防方案,避免发生风险或使发生事件延缓,于治疗患者而言其临床意义较为积极[8]。本次结果还指出,观察组发生DVCRI的几率13.5%较对照组40.4%低,提示了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降低发生DVCRI的几率。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将可能出现在各护理环节的纰漏前瞻性提出,并完善系统、有效评估,便于管理者提出完善预防手段,且针对性改善薄弱的护理环节,终降低风险系数。在蒋惠萍[9]研究中,选取了ICU导管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基于 FMEA 理论护理管理,结果:研究组发生DVCRI的几率12.5%较对照组40.0%低,与本文数值基本相符,证实了本文真实性。
在陈栋玉[10]等研究中,选取了深静脉导管留置者80例,各纳入对照组、实验组,各4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FMEA 理论护理管理,结果:实验组发生DVCRI的几率15.0%较对照组32.5%低,与本文数据差异不大,再次证实了本文可靠性。
结果还指出,观察组满意度各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优,提示了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使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提升。FMEA 理论护理管理团队要求医护人员经验丰富,还需接受专业培训和学习,利于护理人员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并要求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评估、预测风险、拟定改善方案,可使护理人员责任感增加,组内成员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可明显提高护理整体质量,提升满意度。
综上可见,ICU导管感染中实施FMEA 理论护理管理可使发生DVCRI的几率明显降低,发生DVCRI的时间延迟,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提升,可借鉴。
【参考文献】
[1] 朱汝成,丁平,孙梅红,等. 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在降低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1):2027-2030.
[2] 苏小聪,张珂丽,李丽萍. 前馈控制在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14(16):3617-3618.
[3] 黄海燕,喻姣花,吴为,等.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临床护理,2022,14(7):397-402.
[4] 林彩霞. ICU持续护理质量改进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防护措施的实施[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12):81-83.
[5] 谭丽嫦,李佩兰,陈淑英,等. "教、学、练、考"一体化模式在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7):117-120.
[6] 汪迪,陈斌.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重症医学科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7):28-29,32.
[7] 董慧君. 套餐化护理管理模式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与维护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6,14(31):3322-3323,3324.
[8] 蔡燕,刘敏. 持续质量改进在ICU血管导管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32-1735.
[9] 蒋惠萍. 基于FMEA理论护理管理在降低ICU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8):178-179.
[10] 陈栋玉,张超青,吴艳,等. FMEA管理模式在降低ICU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中的效果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1):1324-1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