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
正文
前言
生活化教学是将生活素材与教学内容结合,采用生活探究、生活实践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语言、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设计等几个方面具体探讨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策略,以期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参考。
一、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要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工具,教师主要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准备阶段,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要素,恰当地引入生活案例,为开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相对有限,对教材中抽象的概念性知识不仅理解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也相对较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可以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展“认识图形(一)”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基于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图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了解图形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基本的图形,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与这些图形相关的实际物体,如圆柱体的水杯、长方体的文具盒、班级运动角中各种球等,数学教师可以随机拿起一个物品,问学生:“这个物品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接着问:“结合这个物体说说该图形有哪些特征?”生活中真实可见的物体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强了学生对抽象物体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再如,讲解有关“确定位置”这部分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学生在班级中座位的排列,将有关位置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座位的排列情况进行关联,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位置”这一概念,而且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有效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开端,科学的导入环节能够让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事半功倍,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将生活素材引入到课堂导入环节中,设计具有生活化气息的课堂导入。一方面,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专注学习、专注思考。另一方面,生活化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为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奠定基础。教师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将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内容引入导入环节。
例如,在进行“圆柱与圆锥”的生活化课堂导入设计中,如果教师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直接将抽象的圆柱与圆锥概念、计算公式等教授给学生,会因学生学习兴趣不足以及专注度不够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寻找生活中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等相关内容的思考。比如,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内容先是呈现出各个商场、公共区域的饮水处放置的一次性水杯,这些水杯大多数都是圆柱体的,这与学生现在普遍使用的水杯形状相似,但是镜头转向周围的环境,可以看到随处乱丢乱放的、使用过的一次性纸杯,还有的纸杯中盛有部分未喝完的水,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随后视频内容切换到一个新型机场的饮水处,这里的一次性纸杯采用的是锥形,杯底尖尖的,这种形状的纸杯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常见,新奇的事物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不少学生甚至直接发出惊叹:“还有这样的水杯?”数学教师在播放完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杯口和杯身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将传统纸杯设计成锥体合理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先不予评价,而是直接引出新课内容,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获得答案。
三、使用具有生活化特点的课堂语言
数学教材中关于概念性知识的表述十分严谨,采用的是科学语言表述形式,这也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但是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表述形式也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科学文化素养也相对有限,数学教师在讲解抽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对理论性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用生活化的语言给学生进行讲解,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数学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理解能力,采用对学生有吸引力的生活语言表达形式,注重语言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尽量做到语句押韵、朗朗上口。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数学儿歌、顺口溜以及数学谜语等,通过这些有趣的生活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通过在语言中融入生活素材实现数学知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语言能够使学生逐渐从“厌学”转变为“乐学”“好学”。
例如,在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涉及到空间几何的相关知识,如果按照教材中所描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公式等进行理论性的讲解,学生会受到空间意识与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影响,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几何知识也缺乏学习兴趣。这时,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数学小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独立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去上学,将它装进书包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猜谜语本身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教师生动有趣的生活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积极参与猜谜互动,很快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文具盒”,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盒认真观察,使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四、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主要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通过课堂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组织学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互动和学习。生活教育强调在生活中学,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还能够促进学生在情境互动和体验中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进行“元、角、分”这部分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认知,并且能够灵活转换,同时完成商品与货币之间的计算和交换,结合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在课堂中进行物品布置,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商店购物”情境活动。数学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拿着教学专用的纸币道具,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在选购过程中,每个学生挑选2—3种商品,将商品上的价格进行计算,最终将钱币交给售货员(教师)。这一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对元、角、分的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商品,比如笔、本、尺子、橡皮等的价值有了一定认知。
五、结合生活问题展开合作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讨论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的关键途径,互动讨论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在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开展合作讨论活动时,可以给学生设计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调动学生探讨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中,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为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促进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灵活运用,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并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如下讨论问题:“下个月学校要组织乒乓球比赛,为方便班级学生在课余时间训练,挑选出水平最高的选手参加比赛,班级用班费购买了20幅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班级一共分成了4个小组,体育委员该如何分配才合理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给出合理建议。”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提出每组分5幅最合理,采用平均分配的原则,这时数学教师将问题加大了难度:“已知每个小组的人数不同,分别为6人、8人、9人、10人,如果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并不合理,那该如何分配呢?”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识到应该用到所学的比例方面的知识,计算每组学生人数在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再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学生在探讨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对比例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六、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生活教学
在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生活化的实践操作能够让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更活跃,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数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达到深度理解,因此,要求数学教师要注重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进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部分内容的生活化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图形运动特点有准确的理解,并且能够对这些图形运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了解。以旋转为例,其主要是指物体以某一点为中心,朝着与经过中心点直线垂直的方向运动。在学生生活中有很多案例与旋转相关,比如学生爱玩的风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做风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制作风车所需要的工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了解图形旋转的规律。再如学习“米”“厘米”“克”“千克”等计量单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好测量工具,如卷尺和天平、电子称等,让学生测量一块地砖的长度、自己的身高,测量自己的体重、一本书的重量等,通过课堂上生活化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具体化的理解和认知。
七、科学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作业
数学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借助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同时借助作业也能够实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中也融入生活理念,改变传统课后习题以及试卷形式的作业,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灵活的、可操作性的生活化作业。
例如,在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教学后,教师在设计生活化作业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如下作业:“整理家中一周的生活收支数据,并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先与父母沟通,认真整理一周内家里的生活收支数据,此过程能够让学生对家里的生活费用、收支情况有所了解,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同时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然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制作,分别列出一周内家庭收入统计表以及一周内家庭支出统计表,再结合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最终,学生根据统计图对家中一周的收支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一周内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主要的支出有哪些,整体上的收支是否平衡,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有怎样的生活计划等。通过生活化作业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巩固所学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生活化作业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学习完百分比的相关知识后,还可以让学生到附近超市收集整理打折商品的信息,根据折扣,计算折后价格。
结语
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生活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生活教育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更好地认知生活。
参考文献:
· [1]罗祥.浅析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8):182-184.
· [2]袁莉.浅析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80-182.
· [3]海万宝.浅谈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52-54.
· [4]姜丽娟.浅析生活化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39-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