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直到现在,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一代代传承下来,创造了世界文明的奇迹。中国文明的主要表现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现状
(一)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兴趣不足
一些语文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存在误区,认为只要给学生提供经典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但事实上,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传统文化阅读任务,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不擅长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没有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方式展示传统文化,总是在黑板上为学生书写传统文化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摘抄摘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忽视实践活动,限制学生思维
在一些教师看来,渗透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因此教师会花费大量课时去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却找不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和方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只有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另外,有些教师虽然组织了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引,只是要求学生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方案参与活动,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缺乏长效机制,渗透流于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把渗透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任务,只是在每节课的开头或者结尾象征性地提一下传统文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一头雾水,不清楚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还有些教师没有制定长效渗透机制,当课堂教学时间充裕的时候就讲几句,当教学时间不足的时候就直接舍弃,这使得传统文化成为课堂的负担。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身观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更好为学生带来知识和文化,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主动指导他们去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如在线教育、教师交流、继续教育等,从国学经典中吸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有效引导学生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课本中涵盖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教材的内容、主题、插图、注释等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全面挖掘,对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内涵、信息等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这首古诗很短,只有四句,每句只有七个字,但是这首诗中蕴含的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首先九月九日是我国的重阳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重阳节的由来以及习俗进行拓展,让学生掌握更多重阳节的相关知识。比如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在这一天,古人会举行祭祖、敬老活动,一般情况下,族中的兄弟会一起登高、采茱萸、喝菊花酒等,古人相信这样能够让他们更加长寿。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作者王维生活的年代与写作的背景展开拓展,让学生对我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迷人之处,从而培养学生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知识水平较低,许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不透彻,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些文化的渗透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渗透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比如说在《赵州桥》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堂开始时,教师提问:“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举世闻名的古代建筑,大家能举个例子吗?”“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圆明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赵州桥》,虽然它没有万里长城那么恢宏,也没有北京故宫的金碧辉煌,但是它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大家都说说赵州桥有哪些特点呢?”赵州桥是一座石桥,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为什么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这座桥的结构,首先它由石头修建而成,具有耐磨、耐腐蚀的优点;其次桥身由一个大拱桥、四个小拱桥组成,这样的设计能够减轻桥身的重量以及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节省了石料。然后引导学生与现代的桥梁相比较,让学生对赵州桥的建筑工艺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后用筷子搭建一座桥梁模型,充分体验到我国古人智慧不容小觑,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汉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停”字,这个字是由“人”字和“亭”组合而成,古人在驿道旁每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个亭子,让过路的“人”暂时停下脚步,进入“亭”子稍作休息,缓解疲劳,补充体力,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加轻松,这就赋予了“停”字一种人生的智慧,并不是让我们停下脚步不再前行,而是休息休息,走好接下来的路。“停”是形声字,从人亭声,本义为旅人在亭子边停留、停止、停驻以休息,《说文》中对“停”的解释为“停止也”,《释名》中“停”的解释为“定也,定于所在也”,从而引申出停泊、停业、停当、停滞等含义。我国汉字具有丰富的含义,如“孝”字,由“老”字的上半部分与“子”字组成,合起来就是陪伴和供奉上一代的意思,也就是孝敬父母、善待父母的意思,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汉字的内涵讲解给学生听,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对其进行传承。此外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汉字的内涵,进行书法的练习等,从汉字的横平竖直中感受汉字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古文和古诗词,这些古文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对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拓展,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也就是763年春天,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兵败后自缢身亡,宣告“安史之乱”结束了,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诗兴大发作出了这首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初闻战争结束的惊喜;后四句,描写了诗人为迎接归途而翩翩起舞,突显了他归心似箭的喜悦心情。整首诗感情丰富,一个“喜”字贯穿其中,将诗人的狂喜和激动之情,尽情地表达了出来。诗人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见识到战乱中百姓的苦和难,战争能够结束不禁为自己为老百姓欢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爱国精神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日后回报祖国
(六)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改变了学生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加强他们对文化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以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的文化情感。每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让他们介绍曾经读过的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或者诵读自己课下新学的古诗词等,这既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又能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故事情节的古诗词,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可以将故事改变成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课文内容演出来,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掌握,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历史上很多文学家不仅是诗词高手,也是造诣高深的音乐家,写出了很多具有韵律美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组织学生开展学唱活动,指导学生把古诗词和小古文唱出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音韵律动之美
三、结语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审视教学内容,全方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营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文琴.微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0(48):176.
[2]陈雪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智慧,2020(30):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