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关键词
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有效融合
正文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同时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基础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融会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认识语文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学生也会经历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二是提升语文教学质效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语文学科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应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语文教学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及本学科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牢牢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是有着正确的自我认知。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有自知之明,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
二是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对待考试问题上,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三是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热爱家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社会道德,不乱扔垃圾、不污染环境、不损坏公物、关心关爱他人等。
四是有着乐观的良好心态。应乐于学习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来,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遇到困难能努力去克服,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
五是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擅长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敬重友谊,能与四周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各善、恳切、宽容、公正、虚心、有爱心。
六是有着健全的人格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
三、实现语文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
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努力实现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一)挖掘现有资源,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挖掘,寻找渗透点。一是直接利用现有素材。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包含着心理健康素材的课文,语文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相关素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深挖寻找可用素材。有的课文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素材不明显,有的借物咏志、借景咏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更深的进行挖掘。如,《观沧海》教学中,通过描绘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暗含着他要削平割据、稳定时局、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雄心3。三是捕捉时机巧用素材。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多样。时机、契机不同,教学效果不同,作为语文教学教师就要抓住时机的能力。如,在开展作文教学中,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我的母亲》,在学生朗读完后,紧紧抓住全班学生深受感动的契机,开展一次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拓展课外阅读,在延伸学习范围中引导心理健康。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具体规定4,在这些名著的选择上,就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融合。教师在组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阅读疗法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阅读《爱的教育》这篇名著中,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一次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5。
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在轻松愉悦环境中促进心理健康。语文主题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一是5分钟演讲比赛。每节课前拿出3-5分钟,请同学们上台进行演讲,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包含亲情、友情、爱国、爱家等。通过演讲宣泄感情、展示才能、锻炼口才,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一方面促其良好品质的形成。二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活动。组织全班学生,个个都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内容可以是名人名人、警句、格言,也可以是自己撰写的一句话。这些语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品格、意志、人格、理想等方面教育。三是组织辩论赛等活动。有时候真理是越辩越明,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也可采用更加丰富的形式,让同学们更多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些活动不但能使同学们热爱语文课堂,也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时代正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必然是丰富而复杂的。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任重道远,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202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观沧海》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5]《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 北京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