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丹丹

博兴县吕艺镇许李学区中心学校 山东 滨州256500

摘要

新课标的推出,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学习知识、会做题逐渐转向全面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提高上。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基础计算,又包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也包括了数学的逻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学生数学的核心能力,使其具备数学思维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思考;实践

正文

前言:小学阶段是为学生奠定学习的基础阶段。把数学的核心素养与数学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数学思维的渗透,从而使其具备较强的数学逻辑和综合思维能力。本文根据青岛版的教学大纲,结合小学数学高段学生的核心素质,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1.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概论

小学数学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一种联系的、融会贯通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他们只会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不能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学习就会出现问题。学校的数学老师在实施数学教育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老师们就算有这样的意识,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不知道怎么去教学,也不知道怎么去引导,所以,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去做。同时,他们也不确定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以及如果不能成功的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小学数学素质特征分析

2.1具体化

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所以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从而推动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科学性,从而达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2.2全面性

为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形成,要使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堂系统整体统一。针对学生对数学的实际掌握程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顺其自然的方法引入,并在课后进行巩固,使教学内容由浅到深,从而使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3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在教育和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3.当前我国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3.1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忽视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素质教育一直被不断提起,但还没有真正的贯彻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因为过去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相关的教师,因此,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提升成绩。因此,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的最大障碍。只有把核心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2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

教师在讲课时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过分依赖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学目标和内容都是按照教科书来进行的,缺乏创造性。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太过单一,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当然,也不是说教材不适合,每个教科书的编者都是按照不同时期的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编写的,是一种很好的参考资料。但是,单纯地按照教材来讲课,只会导致教学方式的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3忽视能力培养

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有一些共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首先,很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测验中取得高分,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会过度的追求成绩,而老师们则会过度的关注考试的及格率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从本质上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他们只会用固定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而不会从已经学到的东西中去推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

4.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4.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新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是由无意识注意引起的,而小学阶段则是由学生的动手能力引起的。教师要注重引导,把数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孩子们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创造出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中操作,通过摆、比、量等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在三年级的时候,作者就让学生们去分享一个西瓜(把一个西瓜,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作者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分子相同,分母越大的分数越小”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并且感受到胜利带来的喜悦。在小学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终身学习。

4.2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数学基础上积极探索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认识的内部关系和变化的规律出发,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快乐。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进行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交流思想,提高数学思考能力。杜威曾经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解答。老师要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问题和观点,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比如,《加法结合律》课程以探索和发现规律为主线,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讲解完比赛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学生们依次回答,当回答到3个问题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第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然后,学生开始讲解问题的实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这很简单。通过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握实质,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内涵。同时,学生在获得知识、经验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的体会,他们都对数学充满了无限的热爱。

4.3在课堂上多联系前后知识点

数学的每个章节都不是单独的,老师将其分开,学生就不可能在各个章节之间找到关联,只会一点点地学习。而且,忘记的速度很快,学生不会自己把知识点前后连起来,还得靠老师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反馈。如今的数学老师讲授的时候,一般都是先说概念、定义,再用一些例子来讲解一个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去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不会告诉他们今天所讲的是不是和以前的知识有关系。让学生们始终以为数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能用一种“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和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首先是让同学们从熟悉的加法入手,列举出同样的数字要加,当加数的个数很多时,学生发现利用以前的知识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乘法这个概念引入到教学中,并且让学生们了解到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有时候忘记了,也可以运用加法的计算,只要老师能在新的知识点上找到相关的知识。从这个开始,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很多问题都是用简单的问题组合起来的,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问题,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在课堂上多结合前后的知识,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数学的新途径,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变得有很高的数学能力,而不仅仅是成绩高。                                   

4.4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不仅要在教室里,还要靠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改革,把各种教学方法引进到课堂上。比如,老师们可以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这样的话,学生们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对课堂的参与感也会变得更加强烈。同时,通过团队活动,同学们也可以学习如何聆听,如何配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4.5注重在实际中运用知识

数学知识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老师们不应该把作业限制在课外,而是让他们用书面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会让他们对数学的巩固感到厌烦。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运用新的平台和技术,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比如,当学生学会了旋转、轴对称等变换后,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图形的变化,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发现知识,从而更好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4.6采用多元评估体系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考核不能只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也不能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新的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于数学核心能力的评估体系。比如,前面所说的“问题”和“团队协作”的学习方法,老师们可以每周在课堂上设立“提问之星”,也可以让学生们轮流担任组长,通过互评、学生们的自我评估,选出“最有领导力”、“最温柔”和“最贴心”的“组长”,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不追求分数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运用能力。

4.7创设教学情境,建立数形结合思想

随着教学改革、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而且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数学比较复杂,老师们可以让他们把数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快、更精确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思维,从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也能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到一些关于数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其中的差异。有了这个基础,他们的数学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的清晰,数学的核心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4.8实施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这里所谓的教学反思,并不只是老师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也要适时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师与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仅注重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学习中仅仅为了完成学业,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教师也要主动回答,不推诿,不逃避。只有师生齐心协力,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质得到提升。

4.9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

除了将数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就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数学。跟着妈妈去超市、跟着爸爸去游乐园,都是与数学关联的,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收集关于数学的知识,比如乘除加减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来回答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一个学生跟随母亲到超市买水果,香蕉每斤4.5元,苹果每斤5.5元,妈妈各买了3斤,共花了多少钱?店员应该找回多少钱?这些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乘法分配律运用,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将乘除加减相结合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他们更加富有创意,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

结束语:总之,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数学基础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时期。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掌握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合理运用,及时调整优化,创造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康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

[2] 张丽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5):68-69.

[3] 唐崇雪.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外交流.2019,(36).

[4] 王利利.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43.

[5] 李萧林.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外交流.2019,(17).

[6] 郭俊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27-28.

[7] 李艳杰.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文渊(中学版).2019,(3).16.

[83] 陈秀清.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及实践[J].教师,2018,(24):55-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