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明

鄱阳县珠湖乡珠湖中学 333122

摘要

新课标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原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初中学校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德育和法治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使得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上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整体素质很难提高。本文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出发,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正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决定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此外,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叛逆的阶段,他们的思想与意识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进而对其品德修养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果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再深博的学识也难以用在正道上。所以,作为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初中学校,应当重视这一点,加强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且单一

在过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多都是教师对课本进行讲解,对考试重难点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完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成绩作为自身的教学重点,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习内容的意愿性。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记录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背诵抄写,然而学生对自己所抄写的知识点以及内容却是“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此外,部分知识点的拓展内容较深刻且复杂,教师若只按照传统课堂中“读—教—背”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觉得这些知识点难于背诵理解,也会在大量的内容中逐渐失去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课堂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真正做到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以教学发展的形式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成长中。

(二)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改进

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结合的相关例子也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及时更新,自身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既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就难以得到有效突破。此外,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会受教师的影响,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不会自主进行创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创新意识也难以培养。长此以往,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新意,学生也会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所需要的是由“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创新,作为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在多变的国际形势背景下,需要的也是一批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能力的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符合我国重大战略的需求,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从近年来的基础教育考题中不难看出,教育的标准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理解课本内容,并完整复述出来这么简单,题型多变、思路灵活的考试正在占据主导。受应试教育影响过重的学生在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极为吃亏,正如当今社会不知变通、不懂创新的人也难以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因此,教师必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目前的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探究型教育为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来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初中生来说,其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和心智都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较为成熟的三观,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教材内容制订适宜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环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顺应了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满足了新时代创新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品质,为学生思维提供创新性的启发,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助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问题引导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敢提问,敢回答”,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初中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片新的天地,在学习的方法上也需要有所改变,需要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初中生要深刻理解并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尤其是法治常识和道德伦理,这是作为我国公民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而且要培养其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题引导的方式,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形式,转变成以调动学生主动性为主,教师进行辅导教学的形式。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关于“道德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讨论或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准备相关材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最后,教师要及时整理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达到“思考—表达—巩固”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将几个问题罗列在PPT课件或黑板中,比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例子吗”,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当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加深理解,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关键,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当遇到学生提出比较创新的想法时,教师可当作课堂开展的话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场“头脑风暴”中,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离开实践性的活动,更不能与实际脱轨,否则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会变成空谈。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性的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实践性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任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道德讲堂、法治博物馆等地方,带领学生感受独特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选择馆内的某个物件,某幅画,或者某段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感受与记录。在实践结束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以及“作为初中生,在新时代应该在道德与法治上做到什么”“对于道德与法治有哪些新的想法”。学生在亲身感受后,将会对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的兴趣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让学生多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比如可以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可挑选一些如“环境保护”“道德与法律的界限”等专题活动,让学生组成小组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专题活动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创新思维,让创新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有效发展。

(三)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课教学的形式也开始逐渐走进教学课堂。对道德与法治这一类型的课程教学而言,微课教学的方式更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微课教学方式的帮助下,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枯燥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微课视频,能够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也能够让学生从视频中进行思维的延伸,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融入所学的课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对“校规校纪”和“法律”之间的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得出“法律是人人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的结论。随后,教师再结合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与法治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师与学生之间分享交流法律的作用,并谈谈自己对法律的“规范作用”以及“保护作用”的理解。在讨论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再次抛出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权利?又有哪些义务?而身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法治案例,这些案例让你们想到什么?”通过对这些法治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的习惯。通过这些类型的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创新性观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并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想法,给予合理的引导,以此让学生能够在有所创新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在平台中教师可以上传一些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视频以及学习资料,供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览和学习,同时开放一个留言园地,让学生进行主动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在彼此的留言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并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如此,能够巧妙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良好健康发展。

结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点,道德与法治课程由于其特殊性,对学生心智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实现学生的良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茹.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课对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1):136-138.

[2]李安民.浅析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1):187-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