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家校社 协同育人 构建策略
正文
前言: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双减”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构建“家、校、社”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的“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双减”的实施效果。目前,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存在着主体之间的育人观念差异严重、主体的协作意识亟待提高、社会的协同育人氛围不足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推进家校社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和认同,建设家校合作的教育生态体系,是构建新时代“家校合作”机制,推动“双减”的有效实施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及特征
(一)家校社协同的概念界定
“协同”这个术语,根据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对关系范畴所作的说明,被认为是能动和被动者的互动。在协同学理论中,对“协同”的理解是:为了达到一个总的发展目的,一个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进行有序的合作,相互协调,从而使整个系统达到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协同育人”是将协作学理论移植到教育中的一种具体实践,它强调的是不同的育人主体之间的有序、协调地协作,以获得最优的育人效果,使整个育人体系的良性运行。而“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种在协同育人的指导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这种育人理念也在不断地被完善。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提出了“三位一体”,并第一次提出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家校合作”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了“家校结合”的概念,并提出了“家校结合”的概念,即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从而推动了“家校结合”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科学、高效的育人理念,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办好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个方面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主体的育人协同,是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最大化育人合力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特征
首先,“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为了加速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推动个人的思想道德和道德修养的发展。立德树人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教育,而且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家庭是个人发展的首要环境,是个人发展的出发点和基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形成生命中的第一次伦理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将来品德发展的基石。“家、校、社”三方主体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所担负的职责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熏陶,将有助于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其次,与传统的“三方”协作不同,“家”与“校”协作强调各主体在某种科学理论指导下,共同有序地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家校共同体”既体现了“家校社共同体”育人的三个主体在行为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家校社共同体”育人的价值观和观念的一致性。在新时期,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章,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双减政策”中提出要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体制,并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要求,要创新育人模式,加强育人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在2021年10月通过,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并从家庭、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个层面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提供了政策导向,从而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推动家庭、社会、学校、学校等多方面的合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更好地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现状与困境
家校社协作教育,是协同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要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目的,以学生的主体培养为中心,家长和学校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要加强协作,形成一种合力,共同进行教育。在这样的关系机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主体,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传授教导,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同时,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中,老师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
困境主要可总结为两个大方面:缺位与越位。
1.缺位(观念意识和主体的缺位)
从整体上来说,目前还没有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家校共育”的共识,造成了家校共育的实效不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往往是缺失的。首先是老师,父母和经验上的局限。教师由于工作时间较长,很难集中精力开展家校合作教育。父母平时工作很忙,不一定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的孩子。此外,中小学教师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也不高。很多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在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引导上却存在着不足。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不能很好地管理和引导孩子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
2越位(关系和分工的越位)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家长和学校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儿童的教育发展中,父母与学校应共同负起教育的责任,二者应互为补充,不可互相推卸。近几年来,我国重视家校协作,但是由于对“家校”边界的模糊认识,导致了“家校”和“社会教育”之间的“非均衡”关系长期被忽略。父母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父母对学校教育的高度不信任,也可能造成家校冲突。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责任边界还没有清晰明确,多数属于无效合作,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
三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策略
(一)双减政策下急需扭转教育观念
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要树立起科学的育人理念,“双减”在改变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科学理念,学校和家长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上和政策所倡导的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首先,家庭教育要更加合理地回归,要使父母与学校紧密合作,就必须对父母的育人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传递。学校能够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教育平台,比如说,通过家长论坛、家长云课堂等方式,向家长们传递科学育儿观,引导家长们用更长远、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让家长们对家庭的主体责任有更深的了解,让他们了解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让他们了解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是通过在学校期间的成绩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时期,要让学生们的理想信念、根深爱国主义,培养出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学生们能够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优秀品德价值观和关键能力,让他们的下一代能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成为一个有本领、有担当、有信念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抛弃以分为优的片面评价导向,把新时代五育合一的人才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摆脱“作业海战术”的束缚,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实现“减”不减”。其次,要加速教育评估方法的变革,坚持质与量的融合,以“品德发展”“学业发展”和“兴趣发展”为主要目标,改变唯分数的评估倾向,充分发挥教育评估的指挥棒在双减中的积极作用。
(二)推进制度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建设与认同
从家校社协同的实践体系的构建来看,推进家校社协同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制度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实践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制度化的前提是行为要跨越边界,开始时靠个人的影响来保持,而到了中期,靠组织的影响来保持。在更高的制度发展水平上,文化的普遍性足以抵御并弥补强制性的不足。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还处在初级阶段,它的作用主要是由个人或组织的影响来实现的,也就是主要由学校领导、家长学校等团体来推进;学校是整个家校社建设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强化各个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的理念和认识,
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聚焦各育人主体对协同育人的组织认同和制度认同的共识,以建构全员共有的制度文化认同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明确系统构建的目标定位,也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识为中心,在实施系统与实施系统两个层面上进行系统构建。通过构建实践制度,来明确家校社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明确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从而更大程度地唤醒并维持家校社的责任意识和行动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为协同育人提供外部支持。其次,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培育,来推动社会对学校、学校、社会的认同感。体系的构建并没有对各个教育主体的行为进行多重约束,也没有破坏可供选择的性,它只是促进了普世与特殊性的有机共存,其本质是要维持和加强普世的公平与个体的福利。
(三)注重3个成长维度,提升育人能力
一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制定学生发展规划,加强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理论学习、学术交流与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水平,以适应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在班主任工作培训中,把家庭教育融入了班主任工作培训中,二是加强项目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通过项目的探索与构建,使其在学校家委会、社区家委会以及学校、社区家委会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近几年,项目组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多篇,承担6个项目,其中有的子项目曾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同时,注重研究成果在实际中的转化,使研究成果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三是改进考评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及奖惩体系。学校分别为教师和家长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量、专业学习和优秀评优的专业评估指标;建立教师创新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家长燎原奖、三守好家长、智慧家长等表彰项目,并对它们进行定期的考核,以评价推动落实工作,全方位地激发工作的活力。这既是对优秀教师、家长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同时也是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其他家长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让学生们和家长们都能感受到积极的力量。
结语:“双减”理念对家庭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强化家长关系,让家长与学校对教育的动机连贯一致,寻找减负的共识,让家长与学校一起合作,才能保证学生们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一般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教师出现了教学目标偏离、角色错位等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正确的角色定位和实施正确的教学方式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推进“家校社共育”。
参考文献
陈忠英,周金梅.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江西教育, 2022(43):2.
张生张琼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 000(012):8-10.
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桑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 33-42.
[4]刘晓春.(2022) .从自为到共育:高品质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6),26-29.
[5]邵晓枫&郑少飞.(2022)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O5),8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