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之美 孕劳育之花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叶梅

广西北流市隆盛镇中心小学 (广西 北流) 537411

摘要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学理念,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数学学习作为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材内容既符合传统教育的知识考查,又符合当今教育改革下劳动性学习的特点。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加深对与数学文化的理解,既可以提高考试成绩,又能加强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正文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劳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2ZJY1994的研究成果。

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道德品质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当认识到小学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潜在联系,并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劳动教育,开展趣味实践活动,提升劳动能力,创新课堂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劳动等,从而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与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重点几乎都集中在教材的知识上,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各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并教学生利用数学理论去解决数学问题,即主要集中在智育上。而对于劳动教育,其并未引起重视,潜意识地认为那是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没有认清数学知识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潜在联系,没有意识到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达不到理想标准。目前,在小学数学劳动实践课堂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课程教育教学资源缺乏

在开展劳动实践课教学中,劳动课程教育教学资源缺乏,如缺少场地、缺少设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导致劳动实践课程与数学教学工作缺乏有效的结合,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在开展小学数学实践课堂构建中,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把握及应用,实现劳动课程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必须把握的重要内容。

(二)缺乏课程评价工作

在劳动实践课构建小学数学实践课堂过程中,缺乏课程评价工作,教学评价依旧沿袭传统。以数学成绩评价为主,这导致小学数学实践课堂的应用情况难以有效地把握,也使劳动实践课程未能够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对教学实效性缺乏有效的把握,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三)学生的参与度低

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保证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升。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得并不全面,也没有真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教学方法不适用。对于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导致教学计划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不能导致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学生没办法积极地参与其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

(四)学生缺少基本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许多要依靠劳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都可以依靠机械化来完成,极大地减轻了人的劳动负担。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即可,家务这些事情都不需要操心。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劳动理念的融合时,部分学生只能依靠背公式和定义来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能转变学习思维,造成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现象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能够保证在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活动时,一些教师依靠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并没有结合实际操作,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达不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劳动教育的意义,还能够借助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和实施劳动教育,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具体而言,在劳动教育的作用下,学生会对劳动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产生更充沛的学习动力,愿意在课堂上更加专心地听讲,在课下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同时,劳动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变得更加健康,富有活力,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也会随着学习动力的增强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而得到深化。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数学知识内容时,还要借助数学知识的扩展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还要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做好实践课堂有效改善

在开展小学数学劳动教育实践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理念的发展变化,注重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评价当中,指引小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思考,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学评价创新过程中,注重结合小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总结性评价,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引导小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学习情况、劳动情况,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身的问题。接下来,联系学生互评,指引小学生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最后,教师结合小学生劳动表现、数学知识学习及理解情况,做好总结性的评价。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好地满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深化数学教学效果及质量,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数学学科素养。

(二)充分利用劳动资源,丰富数学实践平台

学校开展种水稻、壮医药等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及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热心家长的义务帮助下,一整块草药地区地都被开垦了出来,老师和学生忙碌的身影成了这片红土地上亮眼的风景。课后作业服务结束时,老师们带领着学生们回家除草、翻麦地、浇水、种下水稻、壮医药,让所有学生能够从家中过重的课堂作业教学负担中和学生校外科技培训教育负担中真正解放了出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劳动资源,对教材进行开发利用,将数学与劳育有机结合,丰富数学实践平台,启蒙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目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劳育情境和素材可以结合本校劳动资源进行教材改编,

例如,一年级上册49页练习题第6题学生在田间帮忙农民伯伯种植采摘蔬菜可以改编为学生在“稻作园”帮忙采摘蔬菜;二年级上册中27页学生去菜园采摘南瓜可以改编为学生在“稻作园”采摘西红柿;三年级上册85页长方形与正方周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稻作园”“百草园”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种植地进行周长的计算;三年级下册6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可以用让学生对“稻作园”“百草园”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种植地进行面积的计算;四年级上册96页可以让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记录“稻作园”“百草园”内瓜果蔬菜、壮医药的生长高度;四年级下册62页学生可以将三角形的稳定性运用于解决“稻作园”搭支架和栅栏问题当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计算“稻作园”和“百草园”中不规则土地的面积;五年级上册107页的植树问题可以改编为种植壮医药问题;六年级上册105页节约用水;六年级下册61页用比例解决问题等。这些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劳动资源,在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结合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知识,将劳动知识、思想和精神渗透给学生,以达到劳动教育的标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数学文化及数学史,将教材上的数学公式、理论、概念和定理活化为文化历史故事,将之以丰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动画制作软件来创设对应的故事情境等等,从而渐渐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简易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检索或制作视频,将关于解方程的发展史展示给学生,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理解视频中关于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而在于让学生看到数学领域的前辈在钻研定理、探索知识时的精神和态度,彰显出这些数学研究者的劳动思想与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解方程的标准方法的来之不易,以及深藏于这些方法背后的前人的辛勤付出,在激发出学生对这些前辈的敬佩之情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进一步讲述劳动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对劳动的意义和概念形成更确切的认识,继而深化学生的劳动理念,推动学生劳动素养的进步。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掌握劳动知识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做中学,由此将“做”与“思”有机结合,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证明将一些精妙的、复杂的、具有奇思妙想的劳动融入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经常受到这样的教育形式的熏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劳动知识技能。

例如,在《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就可以依托学校劳动资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班级在“稻作园”中划分的土地,组织学生围绕题目《我们想要在班级的“稻作园”上按照1:3:6的比例种植辣椒、土豆和西红柿,需要如何安排他们的种植位置?》开展实践教学。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运用比例的知识一起制定了测量方案,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一组负责测量这片土地的面积,二组负责用比例的方法计算1份、3份和6份的面积,三组和四组负责标记位置。课堂数学知识在“稻作园”的劳作中得到了有效地运用,各小组很快地完成了实践学习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稻作园”进行开垦、种植,学生在劳作中体验栽培的乐趣,在栽培过程中同学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并从中掌握劳动知识技能,体会数学与劳作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还会发现所种植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当中会被害虫侵蚀、被杂草吸收养分。教师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制作“杀虫药”。学生通过回家查阅资料,搜索出“杀虫剂”的制作方法。学生在组内、组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分享制作不同“杀虫剂”“除草药”的方法。其中小张是这么做的,将10L热开水倒入装有200g肥皂的盆中,即按照1:50的比例溶解肥皂后,待肥皂完全溶解后装入喷壶,将肥皂液喷湿农作物即可起到杀虫作用。小王的方法是将30g的蒜头捣碎,放进500mL的水中,即按照3:50的比例将蒜头和水充分融合,再通过搅拌过滤,制作成杀虫药“”。小柳同样使用捣蒜头的方式制作“杀虫药”,不同的是她是将60g的蒜头捣碎放进1L的水中,蒜头和水的比例依旧是3:50。这样将劳动与数学相结合的教学,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作用和乐趣,同时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又对劳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从思想上认识了劳动,还通过实践掌握了劳动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对实践课堂的构建,联系劳动实践课,指引小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并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通过强化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及理解,强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为小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及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金唯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究[J].中小学课堂研究,2022(03).

[2]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

[3]许可满.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新课程,2021(3):189

[4]赵可丽.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1(36):102—10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