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导体育高考训练的几点重要做法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杰

潮州市湘桥区意溪中学 521051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学生家长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综合素质等问题。而学校中的体育课程也随之受到了重视,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其体育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的体育训练与其他专业的体育锻炼不同,高考体育训练是有时间的限制,且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较好的身体健康素质。所以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相关体育技术来提高高中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同时还应保障高中生的文化课成绩不被落下。


关键词

高考;体育生;训练;问题;策略

正文


高考体育考生指在高考中报考体育专业的考生,高考体育考生与普通的高考生和专业的体育训练队员都有所不同,他们既要学习文化课,还要进行体育专业技术学习和训练。这也对体育高考体育训练指导和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只有结合高考体育生的实际状况,实施积极的体育训练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帮助他们跨进大学的校门。基于此,如何有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和短期的训练中提升体育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是所有高中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应通过有效策略帮助体育生获得优异的体育高考成绩。

一、高考体育训练的发展现状

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高考教育来讲,大多数高中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体育高考的内涵,他们普遍都认为选择体育高考是为了不参加文科课程的笔试高考,而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从内心深处就比较热爱体育项目并且他们的体育训练技能水平整体来讲也不是特别高。除此之外,大多数高中教师都比较加强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而往往忽略了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从而造成许多高中学生不得不在高三一年加大力度去进行体育训练,以至于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身体伤害,高中阶段的文化课程虽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高中教师还是需要提供一些时间来让高中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体育训练,以促进提升高中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另一方面,大多数高中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训练技能理解并掌握得不够深入,且训练动作也不够标准。大多情况下,高中生在高考体育考试项目中项目活动技术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但是由于高中生没有加强对体育项目的辅助技术的重视,从而使他们的体育课程不能获取满分。

二、高考体育生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生自身能力得不到锻炼

目前大部分高考体育生在进行训练时,都存在着训练方式相对落后的问题。许多体育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把训练内容简单地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训练,使他们的体育知识体系无法建立起来,从而不能有效锻炼和提升体育生的运动能力,制约了他们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方式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是高考体育生进行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任务,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二)体育生训练缺乏体系性

高考体育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体育训练的体系性是提高其应试能力的关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运动体系的训练和培养缺乏重视,学生所接受的运动训练内容是零散的,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实际运动效果也不理想。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高考体育训练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应从训练思维入手,改革训练手段,构建有效训练体系,才能切实提升体育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高考体育生训练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

与普通的高考学生相比,大部分的体育生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一般,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就造成了高考体育训练教学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想上的指导,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以后的训练。另外,在正式训练之前,教师要与学校、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沟通,并根据多方的建议对训练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训练开始后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确保训练的顺利进行。在制定训练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时间上,教师要合理地安排体育生的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把主要的训练内容安排在下午,既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训练,又保证他们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训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的内容和强度,以防止过度的锻炼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转变教学思路

在广大教师积极开展高考体育学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意识到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于高考体育教学工作与训练工作的具体要求,还需要结合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指示与管理条例,及时调整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具体方法,快速转变头脑深处的思维与观念,积极响应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号召,践行更加现代化的体育教学理念。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育特长生在参与高考体育教学工作以及训练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快速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及时提升体育特长生的多方面运动能力及身体素质。在此前提之下,教师必须要快速创新高考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具体方法,结合不同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人优势,选择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模式以及训练模式,积极鼓励班级内部的全体体育特长生广泛参与其中,在激发体育特长生学习兴趣,培养体育特长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体育运动习惯的前提之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体育特长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此为基础制定较为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以及教学计划,积极鼓励体育特长生在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同时,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以及训练活动。比如,一部分体育特长生爆发力较强,一部分体育特长生奔跑耐力较强,针对于爆发力较强的体育特长生而言,教师可以为体育特长生制定短跑训练计划,鼓励体育特长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极强爆发力,快速完成短跑训练任务,在体育特长生参与短跑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指导体育特长生调整足部与腿部的运动方式,鼓励体育特长生快速调整上肢摆臂幅度,便逐步提升体育特长生的短跑速度。针对一部分奔跑耐力较强的体育特长生而言,教师可以为体育特长生制定长跑训练计划,尤其是800m跑,教师可以鼓励体育特长生在参与长跑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身的呼吸状态,调整心率和运动状态,引导体育特长生平稳呼吸,在跑道直道处匀速前进,弯道处加速前进,传授具体的长跑运动技巧,避免体育特长生在长跑运动过程中出现危险情况。在制定个性化体育训练计划以及育人计划之后,教师也需要将普通训练模式与特殊训练模式相互结合,针对于一部分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安排特殊训练项目,或者是直接制定特殊训练计划。在广大体育教师开展高考普通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体育特长生利用空闲时间参与一部分特殊训练,充分发挥体育特长生特长。

(三)发挥长处弥补短板

高中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弥补他们在身体素质和技术上的缺陷,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训练时,要充分理解“木桶原理”的作用,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在力量、耐力、身体柔韧性上都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的力量很大,但耐力不够;有的学生耐力强,但身体的灵活性差等。这些优点与缺点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教学中强化指导,使其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弥补其短板,才能使学生在体育训练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比如,篮球属于专项技术项目,一些学生的肌肉力量比较大,可以在对抗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但是篮球运动不但要考验运动者的体力,更要考验耐力,所以单纯靠身体素质却没有足够的耐力,很难在训练以及考试中获得理想的结果。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员的表现,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指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践行生本理念

为了提高高考体育生的训练效果,教师必须全面贯彻“生本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564分析学生的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与家长进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反馈,提高体育生的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优化,开展特殊化和个性化训练,提升体育训练的效果。从体育生个人特质来看,不同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和训练内容时,都有自己的训练方式和路径,教师在开展训练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这种差异性,采取科学的训练策略,并且根据体育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策略,切实提升高考体育生训练效果。

五)激发高考体育生运动思维

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在体育教育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有效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方法。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加强学生运动思维训练,不仅能让学生高校掌握运动技能,还能进一步改善学生的技术动作。在学生学习时,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去感知,合理利用自身掌握的运动规律去学习新动作,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新动作的技术原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想在高中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那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与训练中加强学生运动思维的培养更加重要。然而在高中体育训练中该怎么培养学生的运动思维呢?教师可以以较短的言语进行提示,例如:同学们在学习单杠支撑回环技术时,同学们难以掌握技术动作。在学习的过程中除恐惧感外,更多的是不了解动作形成原理,此时就可以利用体育与物理学科交叉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上的力偶原理,在杠上进行练习时提醒学生,双腿要积极向前摆动与上身的主动倒肩是一对相反的力。以腹部贴在杠上作为身体回环的支撑点。在进行练习时,旋转力不够,就需要加大腿部前摆力量配合上肢积极后倒。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好保护,让学生有安全感,才能放开去做动作,学生练习时要及时用关键言语提示学生,如“摆、贴、倒、抬、翻”这样的小口诀提醒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技术动作,同时还巩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当有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动作后,要积极鼓励有畏惧感的学生进行尝试,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还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的品质。

(六)加强学生心理疏导

学生的心理压力往往会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日渐增大,学生心中的焦虑情绪会与其内心对考试的期待成正比。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极容易在考试时发挥失常,这会给高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教师在为学生安排训练任务时,不仅要考虑训练的内容和强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合理的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能够以稳定的心态参与到训练当中,并实现能力的提升。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结合实际给予其适当的心理疏导,引导其保持平稳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能力,并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训练活动,最终取得满意的成绩。例如,教师要在传统训练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测试,如特殊条件下的测试、非常规测试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和训练中提前了解并适应高考的氛围,进而在日后的高考中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并结合实际给予其适当的引导,确保其保持稳定的心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体育生而言,体育高考的意义重大,体育生应加强训练,做好参加体育高考的基础准备。而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理解体育高考的各项考核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以提高他们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同时确保文化课的参与时间,从而帮助体育生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韩占清.提高高考体育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今天,2021,000(022):P.1-2.

[2]李万洲.高中体育高考训练的有效策略探究[J].2021(2019-43):90-91.

[3]蔡锦波.提高高考体育训练有效性的策略[J].体育风尚,2021(4):52-53.

[4]李吉鹏.高三体育生训练与管理[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1,000(003):P.1-1.

[5]程丰和.体育高考队训练与管理工作刍议——以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考训练队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1):102-104+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