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精读风向标打造教读新课态——基于“三位一体”背景下的“精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小霞

安溪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对学生阅读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阅读,体会文章意境与深层思想,感悟作者的深刻情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与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更多语言知识与表达技巧(1)。教材中设置的必学篇目就是需要我们进行精读的,这些文章也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资源。在阅读改革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精读课文中做到精心地进行语言基础实践,精要地感悟课文内容,精细地指导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将会是一方永远精彩的天空。


关键词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精读点;有效教学策略

正文

现用的部编版教材对阅读教学编排独具匠心,设置了精读课、略读课和课外延伸阅读“三位一体”的学生阅读框架,从而达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目的。“精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基石,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特点,找准精读课文的风向标——“精读点”,精细指导学习过程,“精感悟课文内容,精心组织语言实践,以“例”学“法”,一课一得,授人以渔,打造教读新课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精细指导学习过程—“授之以渔”学法实践

语文学习是一个从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语言内化和外显的转化过程。在课文精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精心指导,通过“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帮助学生掌握“捕鱼”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升各项能力(2)

1.精心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思考。第一,读思内化。教师要给学生预备一定的时间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从容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明白了什么,哪些是自己并未读懂的内容。教师如果让学生没有时间去自主阅读与思考,对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有所忽略,必然会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带来阻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2)。第二,说写有路。教师要基于学生精读感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抒发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个性,并面向班级所有人,积极参与进来,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实践与运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时时借助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法,及时的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迁移,写作教学更是重要的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语言素材,掌握谋篇布局的主要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语言文字真正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2)

2.精细化指导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精读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字词句的揣摩和分析,不断地扩散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独立的思索其中的内涵,深度的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

到文章当中,真正走进作者和作者和主人公进行对话,那么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目前,学生学习方法多种多样(2),比如以下几种:

①查阅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在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自行阅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相关资料,自行了解相关内容,进而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比如,教师在《白桦》这篇课文的教学之前,就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查阅有关资料,并提出自己没弄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提要学习法。语文教学中,部分课文内容复杂,文章脉络较多,就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抓住文章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与线索。比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就可以根据游览顺序简单说出事情的发展顺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大致内容,再对事情发展过程进行概括,通过一番探究,学生对游览过程进行了概括,即文章从游金华双龙洞时路上的所见所闻出发,依次叙述了游览外洞、空隙以及内洞时见到的景象以及感想,并对乘船出洞情况进行了描绘。此后,学生在学习类似课文,能自觉运用此方法。

③展开学习将部分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扩展,可以让其形象更加鲜明,进而对文章中心游更加深层次的体会。比如,《走月亮》这篇文章中阿妈牵着我的手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以及“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时,你脑海中会是怎样的场景,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和浓浓的亲情。

④入境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深入文章意境之中,通过学生对文章意境的感悟领会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宛如见到文章中描绘的事物,在作者的思想情感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草原》这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身想象能力进入到课文意境中,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畅谈感受。

二、精心组织语言实践──落实语用提升素养

学习课文的过程,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部编教材精读课文由“课文”“识字写字”“思考练习题”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语用”上,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文字,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让学生在知识宝库中从容学习各类语言知识,自觉感悟与体会,主动提升语文素养。

1.精心感悟文章语言

要想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就应先让学生对语文语言进行感悟。所谓感悟是指让学生情有所感,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因“情”而作的,文章中的每一句都饱含情感与思想。教师应结合文章特色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每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2)

①对语言意义精心解读与理解。精心理解是感悟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识字写字格外重视,引导学生精准理解文章内涵与意义,了解文章中的优美词句,结合语言环境,将这些优美语句灵活运用,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2)

②对语言形象进行精心感悟。“情”“境”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情”大多在“境”中产生。教师要想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应先引导学生进行作者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身临其中体会文章内涵,并进行自我感悟。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探讨自己眼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都在学校中做了哪些事情,在相互交流探讨过程中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并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2)

③对语言情感进行精心感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尽量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感悟到文章中的深刻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穷人》第7.8小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饱含情感的进行朗诵,并配以合适的音乐,将桑娜推开门后看到的景象生动再现,激发学生的“悲”,并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④对语言奥义进行精心感悟。很多句子寓意丰富,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种方式,将语言画面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帮助学生从语言画面进入到生活场景中,帮助学生将言语转化为生活感悟(2)

2.对语言知识精心积累。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这也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初步培养。而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2)

①听读欣赏。意思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带领学生聆听课文,并加以合适的背景音乐,甚至结合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带领学生一边观看一边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学生也可以跟随课文录音小声跟读,仔细品味课文内涵。这样的听读欣赏活动集听、读、看、想、品为一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2)

②熟读背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丰富多样,要想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就必须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实际应用更加重视,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规律、情味等。在强化语言方面,熟读与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精读课文往往具备很多优美的语句,学生可以将这些优秀词句详细摘抄下来,或做好相关笔记,然后进行阅读背诵,以此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扩充学生的语言库,并在背诵过程中去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以及写作方法等,学会怎样在写作中怎样去表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2)

3.精心运用语言。

对学生而言,学会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知识内化的重要目标。在小学精读课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学写结合收到诸多关注与重视,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语言能力(2)

①读中迁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进行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开展讨论会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积极主动去阅读,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2)。例如,教师在完成《火烧云》这篇文章的教学后,学生学会了很多ABB形式的形容词,利用课外时间自行学习了类似的词语。

②写中迁移。教师可以组织让学生完成多读感悟后进行笔头练习,给学生布置扩写、仿写、续写等作业(2)。如教学《四季之美》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四季的独特韵味,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味文章中的好词好句,然后组织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用这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出来,实现课内学法、课外用法的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精要感悟课文内容──高阶思维落地生根

一般而言,事情皆有轻重缓急之分,文章也有重难点知识、简单知识等区分。精读课文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或是对自己审美情趣、内心志向的表达。教师引导对文本内涵进行探究、分析、拓展,用核心问题推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1.整体感知,明确精读内容。

在首次阅读文章时,应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理解与感知,这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明确精读内容的方法。学生在首次阅读文章时要先认识文章中的生词生字,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要求与课文特点明确文章中的精读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3)

①根据学段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精读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学段的不同精读要求有全面的了解,比如,在第二学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默读方法,并联系上下文对词句进行理解,明确文章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在文章中发挥的作用,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并能体会到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则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初读时应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精读点,防止超越或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随意拔高或降低训练要求(2)

②从单元主题确定精读点。每单元教材都有所侧重地安排了单元阅读教学信息,指导确定精读点时要注意把准不同单元的不同要求,每组有所侧重,扎实过关。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河山”,编排了4篇精读课文,旨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对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更加重视,进行单元阅读教学目标、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

③结合课文要求明确精读内容。首先要把准不同体裁课文说明性的文章、叙事性的作品、诗歌的不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把准同一单元的课文中不同篇目的不同要求。每篇精读课设有“课后练习”,为教师确定精读点提供了指导信息。教师要充分研读单元内每篇课文课后练习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细化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将单元阅读教学目标在不同课文中的差异性体现出来(2)。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读课文,说景物”类型课后练习精读课文一共4篇但在“读课文,描绘景物”阅读目标方面提出了个性化要求。《古诗三首》要求学生在一遍背诵一遍尽情想象,在脑后中描绘出诗中景物;《富饶的细沙群岛》《海滨小城》这两篇课文则要求学生对文章锻炼进行梳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确段落大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绘;《美丽的小兴安岭》通过读好长句,体会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不同季节描绘景物。

2.重点感悟,突破精读内容

明确精读内容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研读重点词语、句子以及段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让学生在细细品味揣摩中进行精读点的突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特点出发,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抓住关键词,灵活教课。在很多课文中都有着能够影响全文的关键词,这些词语可能体现文章的重心思想,也可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概括,也或者是对文章思路的暗示。在教学设计中,要紧抓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感悟,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3)

②重视重点句,串联全文。部分文章的作者在文章中进行了重点句子的精心安排,这些重点句子可能是对文章主题的揭示,也可能是作者对情感的书法。紧抓这些重点语句,就可以了解文章主题脉络,以一句串联起整篇文章(3)

③精导重点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如《天窗》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是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得思想感情。部分课文段落呈现出并列式结构特点,每个段落之间并未有轻重区分,教师可以静心指导有代表性的段落,其余段落则稍加指点即可让学生快速掌握(2)。如《四季之美》按季节的变化来写,写出了每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各自独特韵味,不用每个段落都逐句讲解教学,而是选择一段进行精心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权威。

④深剖精彩点,举一反三。在一些课文中,并没有关键词、关键语句或段落等,但其也有着其他亮点。对此,应对精彩点进行深入剖析,盘活课文。如《手指》的“言外之意”(2)

结束语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课堂,为精读课教学提供了沃土,语文教师要在这片诗意化的沃土上激发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让语文课堂永远闪耀思维的光芒!最美好的精读课堂,是一位热爱阅读的教师带领一群热爱阅读的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在品读鉴赏重点词句中陶醉,在文本对话中收获,在理解感悟中成长,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让更多的孩子们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脚下有力量!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

(2) 王小霞李冰霖《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精读课文教学初探《福建教育》2003(12A)

(3) 李亚玲《找准精读点用足精湛功——精读课文教学初探

(4) 郑芳林《紧扣阅读重点,提高课堂实效》《西江月》2011(12)

(5) 袁庭盛《探究性学习指导“八法”》《考试周刊》2011(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