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融合策略
正文
前言
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心态的重要途径,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1]。因此,将两者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一、把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教育要重视对学生道德素养、美学素养的提高,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发挥语言这个科目的优点,将语言的德育教育贯穿于语言的整个过程,并在语言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于小学生是从儿童到青年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道德观念也是在这个时候,进行德育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们今后的发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初等教育的使命也就更加特殊。与此同时,推动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样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的整体发展放在第一位,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深刻地意识到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将这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小学生的协调发展[2]。
二、当前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问题
(一)对语文和道德的融合认识不足
有些老师对语文和道德的融合还不够牢固。有些小学语文老师过分注重对孩子的知识面的把握,而忽略了孩子独特的性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缺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自觉。智育固然是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但德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小学老师若只注重智育,忽视德育教育,很容易对孩子的道德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对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一点还不够明确。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人为脱节
目前,一些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导致德育教育变成了一种私人的教学活动,其作用并不明显。在小学的课堂上,如果只讲一些大道理,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话,不但达不到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而且还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三)德育的内涵与实际脱节
与儿童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在某些语文课堂中,尽管老师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但是在实际中,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分离,不能很好地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简直惨不忍睹。
三、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策略
(一)从小学课本中挖掘道德知识,实现道德知识与语言知识的融合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中华文明犹如一条由过去到现在的河流,数千年以来,中华文明历经风风雨雨,历经风霜,仍能屹立不倒,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架构。所谓“仁”,就是仁慈,就是感激,就是关心,就是孝顺;所谓“义”,就是正义;“礼”指的是礼节,顾及家人是礼,胸怀大志也是礼;“智”指的是聪明才智;“信”就是诚信,守信用,以诚信为本,以德服人,以德爱岗,以德报怨。
党的十八大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德育教育的深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华传统道德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中无处不在。课本是老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从对课本的研究和了解开始。对教科书中的道德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认识,对于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度的研究,对道德资源进行剖析,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中的时候,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展开多种多样的、符合实际的德育教育,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促进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提高,保障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汉语课本中,有很多与德育有关的知识性内容。从《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圆明园的毁灭》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作者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育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使他们能够养成优良的品德,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指明一条明路例如,在课文中把握重点词语,加深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圆明园的毁灭》为实例,运用“贵重”、“精致”、“金碧辉煌”等字眼,突出了圆明园的“富丽”与“富丽”之美。并以“无法衡量”、“丧失”、“入侵”、“破坏”等字眼,对英、法两国联合军队的罪恶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并对人类财富的损失表示了深深的遗憾。以上几个关键词,都足以表现出作家对圆明园毁坏后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感悟这种情绪,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加深他们对悲惨的历史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意志,使他们不再让历史再次发生。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德育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教科书上写的是美国一次大地震,一名爸爸怀着坚强的信仰,不畏艰难,历经千辛万苦,在长达38个钟头的努力下,他的孩子和同学被从瓦砾中解救了出来。赞美父亲的伟大,赞美父亲的深沉。该课程的道德修养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阅读和体验文本的同时,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的延伸。例如,安排课堂表演,加深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将故事讲给家长听,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重复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内化,又可以创造一个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讨论的融洽气氛。使语言教学和德育教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二)通过情境的创造,实现语言和道德的融合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老师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4]。在创设的情境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教授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能培养小学生的崇高情感。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造出特定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德育教育。比如,在五年级的《七律.长征》这一课中,老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雪山和草原的自然景观,以及红军翻山越岭的电影和电影画面,都呈现在了老师的面前。通过比较,体会到了毛泽东和他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培养孩子们对自然和自然的热爱,对美丽的祖国的崇高的价值观念。
(三)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汉字的历史超过六千年,一笔一画的四边形文字,记录了几千年的变迁。文字是国家的象征,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汉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实用性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性格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上。在语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家乡话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进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在词汇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诸如“奉献”、“尊重”、“合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在人文方面,要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形成对汉语的理解[5]。
(四)将写作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写作是语言教育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种对人的精神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育理念,其实质是:“写作与人生相结合”。写作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社会进行更多的观察,对社会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对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行颂扬,对现实中的假恶丑进行抨击,对学生具有正确的是非观进行培养。首先,在审题时,老师要指导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剖析,明确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表达出一种思想,或者要表达一种观点,或者要从中汲取一种经验,或者要向别人传达一种思想。其次,要在如何指导同学立意,如何选择素材上实施德育教育。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抓住德育教育的机遇,逐渐将写作与育人相结合。
(五)把语文实践活动和道德教学相融合
在小学阶段,除了课堂上的德育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下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办具有娱乐趣味的、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课外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在《一个苹果》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其他的课余活动,比如:教师带着同学们去看同样类型的书,安排一次关于“爱”的黑板,举办一次关于爱国精神的讲座,以及四次带同学们去附近的特殊教育机构当志愿者。通过这样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认识自己,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从而让思想道德的培养变成了一种自觉。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并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
(六)通过作业批改,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学生的功课不仅可以测试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的熟悉程度,而且可以最快地反应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批改家庭作业的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关注着各种各样的迹象,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我在给一个学生评阅功课时,就注意到有些同学用“只有……才……”造句:“只有别人帮助我,我才去帮助别人。”我找到了那个学生,向他解释了“助人为乐”的意义,让他知道了怎样帮助别人。
(七)老师以自己的个性来感染学生
正如《太子少傅箴》中所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当然,跟谁在一块,谁就会变成那个样子。由于儿童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所以他们会向身边的人学习,特别是老师。学生以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在成年人看来自然是荒谬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会对老师的言行举止产生效仿老师的人格特质。所以,对老师要有严厉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态度,向学生展示自己最完善的道德品质。
结语
总之,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肩负着德育教育工作的任务。也就是把更多的学生培育成为一个品学兼优、个性健全的新时代少年。身为一位语文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新一轮的教学机会,将语文文本的特征和与文本有关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基础,将其运用到语文课本中,去发掘其中的道德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而又积极地开展德育教育,让道德的雨露变成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让道德的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将其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是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也要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目的,从而让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艳荣.立德树人构建小学语文德育教学[J].读与写,2020,18(15):81.
[2] 赖智深.浅析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想法[J].学周刊,2020,25(25):191-192.
[3] 陆燕.人无德不立――学科德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探析[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0(7):24-25.
[4] 李朝度.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刍议[J].读与写,2020,18(16):76.
[5] 陈娟娟.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0(4):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