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德育,感受魅力语文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途径
正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有着诸多的德育契合点。在教学中进行德育内容的渗透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各种类型的名篇佳作,其中蕴藏着丰富且深刻的德育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依托每篇课文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课堂中浸润丰富的人文关怀,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产生熏陶,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合理渗透德育,对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和构建小学德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素养。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德育,为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普遍具有活跃度高和好奇心强的特点,但对道德理念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助力学生了解道德基础形式,构建更加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为后续的道德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德育体制。为了避免社会中部分人才存在高学历、低素质的情况,国家提出了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而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开展德育对个人素养培养起到了启蒙作用。教师应将德育课程作为教学重要内容,结合语文教学需求合理渗透德育知识,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不高,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难以有效渗透德育元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此外,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比较单一。通常只是简单地渗透一些道德准则,缺乏更具体、更深入的渗透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变得消极被动,难以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所以,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道德教育的融入,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思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德育理论知识的积累,不断探索和实践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德育素养。通过教师自身的成长,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德育的场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通过多元教学方式渗透德育元素
(1)通过情境建构模式渗透德育元素
德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长期不断地学习及探索过程中,感受学习内容及学习模式中的德育方向。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现代教育理念更加重视以生为本,利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体现多元化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感受到德育元素的启发作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教学方式渗透德育元素,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使其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核心素养。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比较广泛,是当前教育体系中比较新颖科学的教学方式。为了保证德育元素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效果,教师可以在具体情境建构期间,突出其基本优势,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以此实现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充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丰富的物产以及美好的山河。其德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建构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突出体现祖国不同地域的景色,进而呈现德育元素及德育目标,以此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及核心素养。此外,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模式比较多元,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是突出德育目标的有效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模式渗透德育元素
实践教学法是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单一化的理论学习模式缺乏参与兴趣,久而久之会出现专注力缺失的问题。而语文学习本身需要学生长期参与,以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学习效果。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进一步体现德育元素的渗透意义,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及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结合实践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例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父母之爱》的教学设计,其中的德育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父爱及母爱,积极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渗透德育,明确德育方向,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如教师可以设计交流互动形式的亲子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期间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讨论,将自己的见解有条理地进行呈现。这样不仅可以突出德育目标,同时可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渗透德育元素
合作探究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极的互动以及多元的合作模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探究。与其他形式的学习模式相比,其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感受其他同学的思维模式及学习方向,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分析多元学习方式及学习途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合作探究模式,体现合作的根本意义,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模式促使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多元合作模式的辅助下,感受其中德育元素的引导及启发。在合作阅读、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及其被破坏的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意识。除了基础的合作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其他合作方式同样重要,可以全面突出教师的启发作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通过多样教学内容渗透德育元素
(1)从教材内容角度渗透德育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角度进行分析。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条件,在丰富的学习内容及多元的学习体验中逐步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探索丰富的学习元素。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慈母情深》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渗透德育。课文通过对母亲善良、慈祥、廉洁形象的描写及其对儿女希望的坚守,体现了深刻的母爱。教师可以结合此内容渗透德育,使学生感受课文中心思想,体会其中“我”对母亲的感激与尊敬之情。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基础学习元素主动分析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以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德育元素渗透目标。
(2)从生活内容角度渗透德育元素
为了保证德育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根本意义,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基础内容渗透德育元素,还要从生活内容的角度体现德育元素,将生活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呈现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丰富的生活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促使学生深度了解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形式及表现方向,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习作课程《介绍一种事物》教学设计期间,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要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及说明文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充分融入其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写作,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如学生在写作练习期间,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与红色历史相关的雕像为写作对象。此类事物通常包含十分丰富的红色历史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体会其中的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同时,对此类事物进行描写及探究,可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
(3)从拓展内容角度渗透德育元素
拓展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教学元素。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仅仅依靠教材基础内容,缺乏延伸性学习,这会影响其知识掌握能力及拓展学习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德育目标进行合理延伸,保障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探索语文知识,在多元拓展内容的探索中全面感受德育目标的积极引导作用,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例如,小学语文课程《四季之美》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描绘景物的顺序,使学生感受一年四季的美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途径搜集和整理延伸性学习元素,这种拓展内容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以突出互联网学习途径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主动搜集其他描写四季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并进行仿写练习,通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突出中心思想,以此达到同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通过丰富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元素
(1)在课前预习环节渗透德育元素
要想通过教学方案设计突出德育元素,教师需要重视语文教学基础环节。通过语文教学基础环节体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讲授语文学习的技巧及方法。课前预习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德育,进一步提升课前预习环节的开展效果,为之后的具体教学环节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或合作学习等方式了解和探究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其中的德育元素。本课的德育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有针对性地自主阅读课文,感受其中的德育元素,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2)在课堂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元素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高度重视。通过对此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体现多元教育发展目标,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小学语文课程《记金华的双龙洞》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对外洞、空隙及内洞具体特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体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中的德育元素。
(3)在课后延伸环节渗透德育元素
课后延伸环节的设计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方向及学习范围,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内容,深化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铁杵成针》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从课后复习角度完善延伸教学方案,突出体现德育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探索与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相关的成语故事。本课的德育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并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践行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后延伸环节中,教师可以突出体现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后延伸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成语的含义,主动探索更多元的学习内容。这种延伸教学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水平来说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课文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在理解语文课本知识的同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程慧,郭岚.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教学论坛,2019(27):226-227.
[2]李美玲.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2):153-154.
[3]李永东.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6):70-71.
[4]赵婷婷.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8):134-135.
...